據山西省委統戰部官網,6月18日,山西省佛教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太原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第九屆理事會工作報告,選舉產生了山西省佛教協會第十屆理事會和監事會,推選釋妙江、釋如瑞為山西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選舉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釋昌善為山西省佛教協會會長。選舉釋一度為山西省佛教協會監事長。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宗教事務局局長黃杰代表省委統戰部、省宗教事務局對會議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選舉釋一度為山西省佛教協會監事長。
昌善法師,俗姓高,名成林,男,漢族。1969年11月生于山西省繁峙縣茶鋪鄉。1992年結業于中國佛學院執事進修班,2005年結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系研究生班。現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山西省人大代表,忻州市人大代表,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忻州市佛教協會會長、五臺山佛教協會會長、五臺山黛螺頂住持。昌善法師于2003年擔任黛螺頂的住持,秉承寬遂法師的遺風,修繕殿堂,擴大了寺廟面積,相繼修建了講經堂和閱讀室,并重建了圍墻寺院。
在當代佛教界,昌善法師以其深厚的修行造詣、卓越的領導才能以及對佛教事業的無私奉獻,成為一位備受尊敬的高僧大德。他的人生經歷,宛如一部生動的佛教踐行篇章,從求道出家的堅定抉擇,到在佛教教育、寺院管理、文化交流與社會公益等諸多領域的積極作為,無不展現出一位現代僧人對佛法的深刻領悟與身體力行
1969 年 11 月,昌善法師出生于山西省繁峙縣茶鋪鄉,俗姓高,名成林。青年時期的他,便對人生的意義與精神的追求有著深刻的思考。
1988 年夏天,這份對真理的渴望促使他毅然走進五臺山顯通寺,在禧元法師座下剃度出家,正式披上袈裟,踏上了充滿未知與挑戰的修行之旅。同年秋后,他前往江西省云居山,受三壇大戒,這一儀式標志著他成為一名正式的僧人,也意味著他將全身心投入到對佛法的研習與實踐中。
受戒后的昌善法師,在師父的悉心教導下,從佛門最基礎的禮儀、殿堂儀規,到經卷的唱念,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學習。這段艱苦而充實的學習經歷,為他日后的佛教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對佛教基礎知識的逐漸掌握,1992 年,憑借著自身的努力與優異表現,昌善法師被五臺山佛協推薦參加第二屆中國佛學院執事進修班。在這里,他系統地學習了寺院管理與豐富的佛教知識,將之前零散的認知進行整合與升華,為其未來在佛教界發揮更大作用做好了充分準備。
2005 年,已在佛教領域積累了一定經驗的昌善法師,又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系研究生班繼續深造。在這所高等學府中,他不僅深入研究宗教哲學理論,還將佛教理念與現代學術研究方法相結合,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深化了對佛法的理解,使其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佛教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
2003 年,昌善法師當選為五臺縣政協常委、五臺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同時擔任黛螺頂住持。黛螺頂,這座位于五臺山臺懷鎮東面清水河旁的千年古剎,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然而,在長期的歲月侵蝕與歷史變遷中,寺院面臨著諸多問題,殿堂破舊、設施陳舊,僧眾的生活與修行條件亟待改善。
昌善法師接任住持后,深感責任重大。他秉承前任寬遂法師的遺風,將寺院的修繕與發展視為己任。在他的帶領下,一系列修繕工程有條不紊地展開。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精心規劃修繕方案,對殿堂進行了全面修復,讓古老的建筑重煥光彩。
不僅如此,為了滿足僧眾日益增長的修行與學習需求,他相繼修建了講經堂和閱讀室,為僧眾提供了良好的學習與交流空間。同時,重建了圍墻寺院,改善了寺院的整體布局與安全環境。考慮到僧眾的日常生活難題,昌善法師還興建了大蓄水池,徹底解決了困擾已久的喝水問題,大大改善了僧眾的生活條件。
在昌善法師的科學管理與精心規劃下,黛螺頂逐漸煥然一新。常住僧人嚴格遵循上殿過堂、出坡勞作的傳統規制,整個寺院秩序井然,形成了六和共住的和合僧團。黛螺頂也因此多次被政府評為 “綜合管理文明先進單位”,成為五臺山地區寺院管理與發展的典范。
除了黛螺頂,2009 年,昌善法師還擔任了正覺寺住持。正覺寺亦名正覺禪院,是五臺山寺院之一,北宋初稱天王院,歷史頗為悠久。當時,這座距今 760 多年的古寺舊殿宇破敗不堪,昌善法師帶領眾善信對其進行維修。經過不懈努力,2011 年 10 月,正覺寺舉行了寺院落成暨諸佛菩薩圣像開光盛典活動,古老的正覺寺再次以莊嚴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憑借著深厚的佛教造詣與親和的個人魅力,昌善法師多次受到海內外和東南亞國家佛教界的邀請,積極開展法務交流活動。2000 年,他應新加坡邀請,前往新加坡觀音堂做了為期半個月的法事活動。在活動中,昌善法師嚴格遵循佛教儀軌,法事進行得如法如儀,他的專業表現與慈悲風范得到了海外信眾的高度好評。
2004 年,應馬來西亞邀請,昌善法師率團前往當地開展法務交流。
2006 年、2007 年,受省宗教局指定,他以團長身份帶領黛螺頂和菩薩頂僧人一行 18 人前往澳門參加水陸法會。水陸法會是佛教極為隆重的法事活動,昌善法師及其團隊在澳門的 8 天時間里,精心籌備、虔誠主持,法會圓滿成功,在當地佛教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隨后,他們又前往馬來西亞舉辦了 20 多天的法事活動,受到了當地信眾的熱烈歡迎與稱贊。這些交流活動不僅增進了不同地區佛教界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友誼,也讓更多人領略到了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國內,昌善法師也積極參與各類佛教文化活動。2012 年 9 月 24 日,由浙江省佛教協會、山西省佛教協會聯合主辦的畫家陳蜀平佛畫展在黛螺頂舉行開展儀式,昌善法師作為五臺山佛教協會會長和黛螺頂住持,主持了此次活動。活動吸引了眾多佛教界人士與藝術愛好者的參與,通過藝術與佛教文化的結合,為大眾帶來了一場別具一格的文化盛宴,進一步推動了佛教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播與發展。
昌善法師深知佛教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教義內涵,始終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在擔任佛協工作期間,他積極組織并參與慈善總會的各項活動,在支助興建希望小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深知教育對于改變貧困地區孩子命運的重要性,通過籌集資金、協調資源等方式,為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讓更多孩子有機會走進校園,接受知識的熏陶。
在面對各類自然災害時,昌善法師總是第一時間帶領佛教界人士伸出援手。無論是國內的地震、洪水等災害,還是國際上其他國家遭受的災難,他都積極組織賑災活動。例如,2015 年 5 月,尼泊爾和中國部分地區遭受地震災害,五臺山黛螺頂舉行齋天祈福法會,由昌善法師主法,為災區祈福。同時,他還組織佛教界捐款捐物,將物資及時送往災區,幫助受災群眾度過難關,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與社會責任。
2012 年 1 月 5 日,在五臺山佛教協會第八次代表會議上,昌善法師眾望所歸,當選為會長,肩負起了領導五臺山佛教界的重任。在擔任會長期間,他充分展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與大局意識,積極推動五臺山佛教事業在多個方面取得全面發展。
五臺山作為中國著名的佛教圣地,每年都會迎來眾多國內外重要嘉賓,包括中央領導、港、澳、臺同胞以及外賓和各國佛教團體。昌善法師憑借豐富的經驗與沉穩的氣質,圓滿完成了對這些重要嘉賓的接待工作。在接待過程中,他不僅向嘉賓們介紹五臺山悠久的佛教歷史與燦爛的文化,還積極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與友誼,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為五臺山佛教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