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絡(luò)時代,為什么孩子越來越離不開手機?當現(xiàn)實生活轉(zhuǎn)移到網(wǎng)絡(luò)上時,Z世代的孩子們發(fā)生了什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讓孩子戒掉手機,還給孩子一個真正的童年?前不久,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焦慮的一代》一書的作者喬納森·海特與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就此話題在線展開了一場深入對談。
“手機式”童年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巨大負面影響。 視覺中國 供圖
『從美國中小學手機禁令說起』
彭凱平:今年5月6日,美國紐約州州長凱西·霍赫爾宣布,在中小學上課期間禁止使用智能手機。美國為什么出臺這么嚴格的手機禁令?
海特:我想先回顧一下,我們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在20世紀90年代,大家對技術(shù)發(fā)展持著極為樂觀的態(tài)度。當互聯(lián)網(wǎng)剛剛誕生時,所有人都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那一代的青年人也都很興奮。這群青年人長大后,創(chuàng)立了很多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形成了“千禧一代(指1980年后出生,在跨入21世紀后達到成年年齡的一代人)”。當iPhone問世后,大家的反應(yīng)同樣是積極的,認為越早讓孩子接觸電子設(shè)備,孩子就越聰明、越有競爭力。
但是,到了2014年左右,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在迅速增長,光是每天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就有3到5個小時,甚至有的孩子一天看屏幕的時間達到10個小時。于是,我們意識到,這一代父母可能犯了一個大錯誤,這個錯誤對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手機式生活”使很多孩子睡眠不足,減少了面對面社交、戶外活動以及閱讀,變得焦慮、憂郁,無法真正完成從少年到成年的心理轉(zhuǎn)變。
于是,我們開始反思:過去,家長不可能讓孩子把電視機帶到學校邊上課邊看,而現(xiàn)在我們卻允許孩子帶著“掌上電視”——智能手機進入校園,并在課上使用。到2019年,大家逐漸意識到這種做法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尤其是經(jīng)歷了疫情期間的遠程學習后,孩子的手機使用進一步擴大,且無人監(jiān)管。
所以,疫情結(jié)束后,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強烈感受到:如果要改變這種局面,第一步就要從校園禁止手機做起。學校的老師普遍反對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因為這確實嚴重干擾了教學。于是,許多地區(qū)開始推動禁止手機進入校園。
『“手機式”童年的危害』
彭凱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您認為過于頻繁地使用手機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到底有哪些比較突出的影響?
海特:我寫《焦慮的一代》這本書的重點其實并不是關(guān)注社交媒體,而是關(guān)注童年。一個好的童年應(yīng)該是玩耍式的童年,孩子可以自由探索世界,在真實環(huán)境中發(fā)展技能。而“手機式”的童年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巨大負面影響。
首先,它會擠占其他重要的活動,比如睡眠。經(jīng)常看手機會減少睡眠時間,而睡眠對于大腦發(fā)育至關(guān)重要。
其次,運動時間減少,這會影響身體健康。比如,近距離長時間盯著屏幕,很容易導致近視。我聽說中國孩子的近視率也已經(jīng)顯著上升。
這些只是身體層面的影響,心理方面的問題也非常嚴重。比如,女孩在社交媒體上面臨極大的社交壓力,甚至會遭遇性騷擾,出現(xiàn)進食障礙等問題。男孩也有問題,比如沉迷游戲、瀏覽不良內(nèi)容,甚至發(fā)展成賭博成癮。總體而言,如果孩子成天盯著手機屏幕,那么他們是很難健康成長、順利邁入成年期的。
彭凱平:我補充一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產(chǎn)生了手機依賴,把大量時間花在手機上,對真實生活沒興趣,缺乏人際互動能力,這才是我們感到最焦慮的地方。
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種嚴重的新型心理障礙,叫作FOMO(Fear of Missing Out),也就是“錯失恐懼癥”。孩子老擔心自己會錯過什么信息,所以就不停刷手機上的消息和動態(tài)。這種成癮機制其實和酒精、毒品、物質(zhì)成癮類似,都是大腦獎賞系統(tǒng)被反復激活后造成的依賴。
『如何幫助孩子戒掉手機』
彭凱平:很多中國父母經(jīng)常問我怎么讓孩子擺脫對手機的依賴,所以我想請問海特先生,針對手機成癮這種情況,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夠幫助那些已經(jīng)上癮的孩子?
海特:在美國,這個問題幾乎完全依靠家長自行解決,政府很少有干預措施。最近的手機禁令是一個可喜的變化,但總體來看,全球范圍內(nèi)很少有家庭能處理好這個問題。
為什么這個問題這么嚴重?因為我們陷入了“共同行動的陷阱”。也就是說,別的家庭都讓孩子用手機,你不讓用,孩子就覺得自己被區(qū)別對待。所以,我在書中提出了四條規(guī)則,希望幫助家庭掌控局面:
第一,14歲之前不要給孩子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如果需要通信功能,可以使用功能手機。
第二,16歲之前不要讓孩子使用社交媒體。在這個年齡段之前,不應(yīng)讓他們通過社交平臺與陌生人互動。
第三,手機不能進入校園。目前全球有很多地方都在推動這項措施。
第四,給孩子更多自由玩耍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在現(xiàn)實世界中獨立成長、承擔責任。
如果我們要讓孩子減少手機使用時間,就必須把童年時間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而不是沉迷在虛擬世界里。
彭凱平:中國父母有一個特別的問題,那就是如果去限制孩子使用手機,孩子會非常不開心,甚至產(chǎn)生激烈反應(yīng)。因此,很多父母常常陷入矛盾:既要愛孩子,又得管孩子。請問海特教授有什么建議能夠幫助中國父母處理這種“管制與愛”的沖突?
海特:剛才提到的“共同行動的陷阱”是很現(xiàn)實的,如果孩子覺得只有自己被限制,那當然會情緒反彈。但如果是一整片區(qū)域的家長都這樣做,或者學校和政府也出臺了統(tǒng)一的政策,那就好很多了。比如,很多家庭都約定14歲前不給孩子智能手機、16歲前不使用社交媒體,那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被“特別對待”。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建議是:越早開始限制,孩子越容易接受。比如,從孩子三四歲開始就不讓他們頻繁使用觸摸屏設(shè)備。
屏幕本身并不可怕,像收看電視節(jié)目是沒問題的。但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即時反饋的機制。孩子在觸摸屏上點一下,馬上就會有反饋、獎勵,這種刺激—反應(yīng)—獎賞的循環(huán),會讓人不斷沉迷。所以,這不是簡單的“看一眼屏幕”,而是形成了成癮性的循環(huán),對孩子影響極大。
彭凱平:關(guān)于如何讓孩子放下手機,我也補充一下,我們可以從“近端”“中端”“遠端”三種防御方式上來做。
第一,近端防御,也就是情緒調(diào)節(jié)與注意力管理。一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設(shè)定手機的使用時間,這可以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協(xié)商。比如,上課、學習時不能用,家里可以有一段固定的使用時間。這是一種可操作、容易實施的行為限制。
第二,中端防御,也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創(chuàng)造替代性快樂。孩子之所以對手機上癮,是因為手機能提供快樂。那么我們能不能找到其他方式讓他們快樂呢?比如,和孩子一起吃飯、一起旅游、一起打球、一起聊天、一起歡笑。而且,父母要以身作則,很多時候父母自己都對手機上癮,那讓孩子不上癮就太難了。
我還提一個“硬指標”——每天和孩子溝通30分鐘。這個時間不是強制性的。你們可以在吃飯時聊一聊,聊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今天見了誰、發(fā)生了什么、看到什么有趣的事……溝通是人類古老的社交方式,也是建立關(guān)系的方式。
第三,遠端防御,也就是激發(fā)興趣、天賦與特長。要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到他喜歡、擅長、能取得成就的事情上。“做成一件事”是成癮的強大替代物,興趣是對抗虛擬世界最強的真實動能。
『全民焦慮如何“破局”』
彭凱平:既然我們談到了孩子們的心理反應(yīng),特別是對限制措施的反應(yīng),我想請海特教授跟我們分享一下美國青少年讀者對《焦慮的一代》這本書的反饋?
海特:在美國,很多孩子其實是不怎么讀書的,他們從12歲起就開始使用社交媒體,每天刷各種短視頻。雖然他們沒有讀過我的書,但我有時候會和13歲到21歲的學生交流。我會問他們:書中描述的問題是否準確?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說非常準確。
其實,孩子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確實遇到了問題,也知道自己上癮了,社交媒體對他們的影響非常不好。但他們也沒辦法停下來,因為他們身邊所有人都在用。所以說,Z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其實很希望看到社會發(fā)生一些改變,但是他們自己無力改變。
所以,我寫這本書主要是給成年人看的,包括父母、老師、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因為只有這些人能夠真正推動規(guī)則和法律的改變,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年輕人解決問題。
彭凱平:《焦慮的一代》雖然講的是下一代,但實際上父母這一代人也很焦慮。在這個全民焦慮的時代,作為心理學家,您有什么“破局”的方法能幫助人們改變這種狀態(tài)呢?
海特: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對幸福感影響最大的變量就是你是否感受到自己“身處一個社群”之中。如果你感覺自己與一個社群有連接,那你更可能心理健康、適應(yīng)良好;但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孤立的,和社群脫節(jié),那就更容易焦慮和抑郁。
如果一個社會是共同主義社會,那么人們的心理支撐是比較穩(wěn)固的;但如果是一個高度個體化的社會,雖然自由更多,但像兒童這樣的群體就更容易因社交媒體而焦慮。
我一般建議成年人——比如父母、老師們——一定要珍惜和親朋好友相處的時間。我們是社會性的動物,是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所以,和親朋好友一起吃飯、一起大笑,這些時間非常重要。如果這些時間都被用來看社交媒體,它對我們的身心就會有害。
在美國,很多成年人在讀了我的書之后,他們的反饋不是“我很焦慮”,而是“我快招架不住了”。他們每天要處理幾百條短信、各種通知、無數(shù)郵件,根本沒辦法專注做事。這就是為什么我在書的第八章引用了一些古老的智慧哲學,幫助我們應(yīng)對信息轟炸。比如,放慢節(jié)奏、靜下心來、欣賞自然、冥想、學會寬容與原諒、不要輕易評判他人。這些智慧,不論東西方,其實都是共通的。在今天這個數(shù)字化時代,它們?nèi)匀荒苤敢覀冞^上更好的生活。
彭凱平:剛才海特教授提了幾個建議,我都特別認同,我也想補充一下。
第一,要多找點時間玩耍。現(xiàn)在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玩耍的時間都太少了,大家都在上班、上課、學習、背書。但實際上,玩耍能刺激大腦神經(jīng)元的連接,是一種能讓人變聰明的方式。特別是孩子,玩耍就是他們最自然的學習方式,有時候甚至比課堂學習更有效。
第二,與人溝通非常重要。除了讀書之外,讓人變聰明的另一種方式是交流。所以,不要以為只有學習才能讓人成長,說話、聊天、分享經(jīng)歷也非常重要。我們應(yīng)該用這些“真實社會的快樂”,來對抗和替代“虛擬世界的上癮”。
『AI時代的孩子如何面對挑戰(zhàn)』
彭凱平: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了,AI現(xiàn)在能做很多事情,甚至在各種標準化的考試中打敗人類對手。那么,美國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是否也擔心人工智能會對孩子的未來發(fā)展產(chǎn)生負面影響呢?
海特:這個問題在美國也非常突出,大家討論得非常多。我覺得對于孩子來說,AI的應(yīng)用會帶來兩個大問題:
第一,現(xiàn)在的社交媒體和電子游戲已經(jīng)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而在AI的加持下,這些內(nèi)容會變得更吸引人、更容易上癮。孩子沉迷其中的程度只會更高,不會更低。
第二,技術(shù)會讓很多事情變得“過于容易”。這對成年人是好事,但對孩子卻是個大問題。因為他們正處在學習階段,我們希望孩子通過挑戰(zhàn)來鍛煉能力。
比如,以前寫作文要靠自己,現(xiàn)在很多孩子直接用ChatGPT生成文章。這樣一來,孩子根本無法通過自己完成任務(wù)來獲得成長,學習的機會就被剝奪了。所以我覺得,我們必須給AI的使用設(shè)置年齡限制。
童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生活在一個更真實、需要動手、需要獨立思考的世界里。這樣,他們才能在未來的AI時代活得更好、更有能力。未來的AI世界會比我們預想的更復雜,如果孩子從小沒有培養(yǎng)出獨立思考、獨立行動的能力,那才是我們作為大人對他們犯下的最大錯誤。
彭凱平:這個問題真的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父母高度重視。
人工智能和以往的技術(shù)革命確實不一樣,它已經(jīng)開始在認知功能上超越人類。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依賴AI,他們就可能失去“成長的經(jīng)歷”,也就是通過學習、努力、失敗來積累智慧與心智的過程。我一直強調(diào),“成長的經(jīng)歷”特別重要,包括學習、挫折、挑戰(zhàn),這些過程才能帶來真正的心智成熟和思維能力。
AI可能會取代的是結(jié)果,但不會取代過程。如果我們只追求結(jié)果,而忽視了過程,那么孩子就會缺乏真正的獨立能力。
我們對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發(fā)現(xiàn)得已經(jīng)晚了,現(xiàn)在面對AI也許還來得及,我們必須提前關(guān)注AI對孩子心理的沖擊。
『我們必須保護孩子們的童年』
彭凱平:如果要向中國的讀者、所有的父母,甚至全球讀者傳達《焦慮的一代》這本書的核心價值,也就是這本書最重要的意義,您會怎么說?
海特:我覺得您這個問題用來作為這場對談的收尾非常合適。
我想這樣說,人類的兒童應(yīng)該擁有一個真正屬于人類的童年。這個童年應(yīng)該是開心的、可以自由探索的、可以經(jīng)歷各種冒險的。但現(xiàn)在,我們用技術(shù)把這個童年奪走了,取而代之的只剩下娛樂和家庭作業(yè)。這就是今天很多孩子童年中僅存的東西:短暫的娛樂和永無止境的作業(yè)。這是我們必須正視并加以改變的。
彭凱平:您有什么特別想對中國讀者表達的叮囑或期望嗎?
海特:當然有。我想說,雖然世界上各個國家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但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挑戰(zhàn)是共通的。我們都希望給孩子一個更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所以,在兒童保護這個問題上大家一定能達成共識。我希望全球的父母都能團結(jié)起來,共同了解我們面臨的威脅,一起去應(yīng)對。
我本人是非常樂觀的。我相信,只要我們團結(jié)一致,就有能力推動社會變革,真正保護好我們的下一代。
原標題:《“手機式”童年的危害遠遠超出你想象!如何幫助孩子戒掉手機》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徐蓓
來源:作者:喬納森·海特 彭凱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