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那么久,馬斯克旗下的Robotaxi終于上街了。在美國德州奧斯汀的街頭上已經可以看到Robotaxi的身影了。無人駕駛出租車真能顛覆傳統出行模式嗎?有人歡呼雀躍,有人心生疑慮,無人駕駛出租車如果真的完全實現了,那么對于整個交通出行都是一次全新的技術革命。
馬斯克的夢想終于要照進現實
多年來,馬斯克對 Robotaxi 的構想可以一直是癡心不改的。從最初的概念提出,到一次次在公眾面前描繪其宏偉藍圖,馬斯克信誓旦旦地表示,Robotaxi 將重塑城市交通格局,讓出行變得更加高效、便捷且環保。如今,這一夢想終于邁出了關鍵一步。在奧斯汀的特定區域,一輛輛特斯拉 Model Y 車型悄然變身成為 Robotaxi,開始了它們的載客之旅。這些車輛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司機,方向盤和踏板也不見蹤影,完全是一個全自動的“鐵殼子”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目前,這項服務仍處于試點階段,規模相對較小。僅有 10 至 20 輛配備自動駕駛功能的Model Y 投入運營,且運營范圍被嚴格限制在地理圍欄區域內,運營時間為早上 6 點至午夜 12 點。為了確保安全,每輛車的副駕駛位置都配備了特斯拉的安全員,時刻關注著車輛的行駛狀況。可以看出,馬斯克還是非常謹慎的,畢竟是第一次載人的正式試運行,需要完整的數據和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只是在沒有方向盤和制動系統的配置,遇到突發情況不知道安全員會如何操作,是不是也得點手機來干預了?當然,盡管如此,這一試點的開啟,無疑是對馬斯克長期以來堅持的自動駕駛理念的一次有力驗證,也讓人們對未來出行的變革充滿了期待。
純視覺方案的成本控制和面臨著挑戰
特斯拉的Robotaxi 之所以能夠上路,背后離不開其強大的技術支撐。其中,最為核心的便是特斯拉自主研發的完全自動駕駛系統(FSD)。與其他競爭對手不同,特斯拉采用了極具爭議的純視覺方案,即通過攝像頭捕捉車輛周圍的環境信息,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對這些圖像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從而實現車輛的自主導航和駕駛決策。
這種方案的優勢在于成本相對較低,且能夠獲取豐富的視覺信息。然而,它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在復雜的交通環境下,如惡劣天氣(雨、雪、霧)、強光照射或夜晚等場景,攝像頭的性能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導致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出現偏差,進而引發安全隱患。聯邦監管機構也對特斯拉的攝像頭技術表示擔憂,特別是在大霧等能見度極低的情況下,純視覺方案能否確保車輛的安全行駛,仍是一個未知數。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特斯拉不斷加大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發投入。通過海量的實際道路數據進行訓練,FSD 系統的智能水平不斷提升。截至今年二季度,FSD 累計行程已超 16 億英里(約 25.75 億公里),基于 “端到端” 的 FSD 最新版本 V12 助力下的汽車已經行駛了超過 6 億英里(約 9.66 億公里)。特斯拉還在持續優化算法,提高系統對復雜場景的識別和應對能力。
全新出行生態將沖擊傳統業態
馬斯克的野心不僅僅是讓 Robotaxi 上路,更是要構建一個全新的出行商業模式。在他的設想中,未來特斯拉的Robotaxi 將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絡,遍布全球各大城市。用戶只需通過手機 APP 下單,附近的無人駕駛出租車便會自動接單,并規劃最優路線前往乘客所在位置。這種出行模式不僅能夠大大提高出行效率,減少乘客的等待時間,還能有效降低交通擁堵,減少能源消耗和尾氣排放。
從經濟角度來看,Robotaxi 的商業模式頗具吸引力。瑞銀發布的研報指出,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包括技術、監管、網絡建設與規模化等),到 2040 年,特斯拉在美國的 Robotaxi 網絡有望擴展至 230 萬輛車的規模,年收入或將達到 2030 億美元,為公司貢獻高達 860 億美元的稅后營業利潤。在運營成本方面,特斯拉通過優化車輛設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降低維護成本等措施,使得 Robotaxi 的平均運營成本約為 0.86 美元 / 英里。在保持 3 美元 / 英里的收費水平下,Robotaxi 的單位毛利率將超過 70%,經濟模型極具吸引力。
此外,特斯拉還計劃通過平臺機制,吸引個人或車隊公司購買車輛并接入 Tesla Network,類似于 Airbnb 的 “房東” 模式。這樣一來,特斯拉不僅能夠從車輛銷售中獲取利潤,還能通過收取平臺服務費,進一步拓寬收入來源。這種全產業鏈一體化的模式,使特斯拉成為目前唯一能將 “車 + 軟件 + 網絡平臺” 三者統一打包的企業,為其在 Robotaxi 市場競爭中贏得了巨大的優勢。
當然這種事理想狀態,畢竟現在全球在無人駕駛領域耕耘的科技企業和傳統汽車企業有很多,尤其是中國車企的技術能力和特斯拉相比不遑多讓,在一些方面甚至更加凸顯一些。全自動無人駕駛模式在更大范圍內的落地還有很多政策和法律的制衡,想獲得全面的推行也不現實。
競爭或許剛剛開始?
盡管特斯拉的Robotaxi 已經率先上路,但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市場中,它并非一枝獨秀。事實上,自動駕駛出租車領域早已成為科技巨頭和汽車制造商們競相角逐的戰場。谷歌的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 Waymo,早在 2018 年就開始在美國部分城市運營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積累了豐富的運營經驗和大量的實際道路數據。Waymo 采用的是激光雷達、攝像頭、雷達等多種傳感器融合的技術方案,在復雜環境下的感知能力相對較強,安全性也得到了市場的一定認可。
國內的自動駕駛領域同樣發展迅猛。華為、百度等企業耕耘多年。百度的阿波羅自動駕駛平臺,通過與多家車企合作,在多個城市開展了 Robotaxi 試點運營。此外,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創業公司也在積極布局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它們憑借先進的技術和靈活的市場策略,在國內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這些企業在技術研發、市場拓展以及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各顯神通,與特斯拉形成了激烈的競爭態勢。
特斯拉Robotaxi 的上路,無疑為未來出行帶來了新的曙光。如果這項技術能夠成熟并大規模推廣,將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于城市交通而言,Robotaxi 的普及有望緩解交通擁堵,減少人為駕駛導致的交通事故,提高道路資源的利用率。出行成本也可能會大幅降低,讓更多人能夠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務。對于社會經濟發展來說,自動駕駛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催生一系列新興產業,如智能交通系統研發、車輛維護與管理、數據分析與處理等,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當然,特斯拉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除了技術和市場方面的問題,監管政策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目前,全球各國對于自動駕駛汽車的監管政策尚不完善,在車輛安全性評估、事故責任認定、數據隱私保護等方面,都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