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開始,首個非遺版春節掀起了非遺傳承與傳播的新一輪高潮。
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非遺越來越受到重視。
2025年6月17日,由四川省酒業協會、四川省酒業研究和發展中心主辦,劍南春集團承辦的“四川白酒非遺釀造技藝傳承創新路徑研討會”在德陽綿竹召開。
本次研討會,聚集了川酒六朵金花的非遺釀酒技藝負責人和研究機構專家,包括五糧液趙東、瀘州老窖沈才洪、劍南春徐占成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對川酒非遺釀造技藝的傳承和弘揚起到了推動作用,也是川酒“一會一中心”推動川酒更好發展的實踐案例。
川酒非遺量冠全國,生生不息
四川是非遺大省,34項與酒相關的國家級非遺中川酒占了6項,數量最多。在省級非遺名錄中,還有42項與酒的釀造相關的技藝、習俗和酒歌(包括國家級的6項,涉及15個市州)。
四川是非遺強省,川酒六朵金花的非遺技藝都是傳承數百年,每家企業都有眾多的國家級釀酒大師、品酒大師、勾調大師,造就了川酒甲天下的美名。
在研討會現場,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顧問趙東,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沈才洪,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徐占成,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蔣英麗,舍得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酒體設計部高級總監李青松,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經理蒲方都先后介紹了自己企業釀酒非遺情況,并著重分享了企業在傳承和傳播非遺上的實踐與方法。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白酒學院院長張文學總結了六家企業的發言精華。他認為五糧液在非遺傳承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非常經典;瀘州老窖有國寶窖池,有師徒傳承、跨界創新、智能化等實踐,工作很扎實,值得贊嘆;劍南春建立了白酒的科學品質表達體系以及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在求真的道路上走得遠走得快;郎酒深耕非遺,在三品節、郎酒莊園、品質表達等方面都能體現;舍得以二十四節氣的氣候變化來調整釀酒參數,給人一種務實的感覺;水井坊在非遺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機構設置、體制構建等方面全面發力,構建起了釀酒非遺的全方位價值傳承。
張文學進一步總結道,六朵金花在介紹的時候,都提到了非遺釀造的精髓、表達形式,以及跨界的結合,就是新的思想、技術跟釀酒產業結合起來。
川酒非遺傳承機遇與挑戰
在討論會的現場,專家們也就川酒非遺釀造技藝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討論。
? ? 趙紅川:非遺保護進入系統性新階段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原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四川省非遺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趙紅川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水平持續提升,利用途徑不斷拓展,全社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進入系統性保護新階段。
趙紅川認為對于釀造技藝的傳承發展而言,提高系統性保護水平,應當聚焦《非遺公約》定義中“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以及“遺產地”的定義,特別是《非遺法》中“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的核心內容,以“雙創”為指引,推動遺產事業與釀造產業高質量發展。
● 一是知識的系統性構建。作為一項重要的遺產事業,要努力構建矩陣化的遺產知識體系、傳承施體系、學科體系、傳播體系。
● 二是創新的系統性活力。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事業產業協調發展,彰顯其經濟社會、精神文化價值。
● 三是融合的系統性張力。深入挖掘遺產地、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的歷史文化和科學技術內涵,拓展傳承方式,深度融入生活,賦能文旅為釀造技藝傳承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消費場景、文化場域。
? ? 劉念:把握白酒產業的時代特征
研討會上,四川食品發酵工業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劉念認為,中國白酒產業目前表現出四個特征。
白酒產業正在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通過科學技術將勞動和工藝轉換成可以復制、可發展的生產力。這不僅是科技意識,包括了釀造工藝的優化,還涵蓋了質量控制、產品研發、品牌建設等釀造的全產業鏈的技術積累。
白酒應該堅持傳統技藝為體、現代科技為用。傳統工藝、技藝具有獨特的工藝流程,微生物生態、工藝密碼、文化基因是我們傳承和堅守的根源。現代工藝為用,需要企業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現代科技和管理理念,實現傳統與現代化的有機融合。
白酒產業正在經歷從社會驅動到工業驅動的轉化。白酒回歸釀造本質,是尊重匠心智慧的必然選擇,更是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路徑。設備的更新可以帶來短期的效率提升,但工藝的優化和創新才能帶來長期的價值飛躍。
堅持設備剛性與人力柔性相結合。設備的剛性化和匠人智慧的柔性化,是相互的共生關系,剛柔協同的關鍵在于,我們好在設備的核心工藝與節點,保留和強化工匠的凝聚性,讓設備與人力實現數據輔助人腦、經驗優化辦法的一個相互交叉,才能使白酒釀造在畫卷上繪出一幅具有穩定和靈性的,剛柔并濟的畫面。
? ? 張文學:從三個維度理解釀酒非遺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白酒學院院長張文學從變與不變、本質與表現形式、獨特性與多樣性三個維度來闡述了白酒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
● 傳統企業變與不變,傳統釀造工藝一直在隨著技術進步在變化,純糧釀造、固態發酵、固態蒸餾等形式核心技術雖然傳承了下來,但是也與現代科技進行了融合。
● 本質與表現形式,六朵金花的釀酒技藝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豐富多樣,但其本質是發酵規律與科學規律。
● 獨特性與多樣性,每個企業都有獨特性,六朵金花的獨特性構成了川酒的多樣性,既要堅持獨特性,也要允許多樣性的共生共榮。
? ? 鐘杰:深刻理解白酒非遺的三組關系
四川源坤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戰略顧問鐘杰在研討會上發表了三個觀點,他認為:
非遺釀造技藝的根在于因地制宜,天人共釀的哲學體系。非遺釀造技藝的形成根源在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自然與人力的協同。中國白酒是糧谷的極致轉換,是天人合一,天人共釀、溫暖人的一杯熱酒,我們應尊之、敬之、分享之。因地制宜,天人共釀的哲學體系共同構成了非遺釀造技藝的根,而它的延續在于技藝嚴格、政商驅動得以不斷的發展,持續的創新。
傳承與創新的平衡之道,老技藝變不變,如何讓非遺技藝真正的活在當下。不能變的是釀酒技藝的核心邏輯與精神內涵。比如固態發酵、固態蒸餾是中國白酒獨有的釀造邏輯,蘊含著多菌共酵的智慧,契合了萬物共生的哲學觀,不能因工藝的改良而輕易改變。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推動該變的部分,也就是利用新的技術與認知,提升、拓展我們對白酒非技藝的理解邊界,從生態、釀造、表達三個維度都可以創新。
從技藝傳承到價值重構,我們相信非遺釀造技藝的未來已經同時落實到三個維度:①生活化維度,技藝只有真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才能實現延續。當傳統的白酒跨界調酒、文創、養生飲品這些形式,不僅是出圈更是入心。②產業化維護,白酒釀造非遺工藝不應只是品牌的附屬標簽,更應是品牌的核心資產,是消費者信任的底層邏輯,只有工藝真正的扎實,產品就自帶價值,品牌自然具有壁壘。③文明化穩定,白酒作為一個可感知、研究、體驗和傳播的技藝文明,本身具有天然的國際傳播能力,也為我們參與全球文明的對話提供了新的文化語言。
會上,川酒六朵金花聯合簽署了川酒“非遺傳承 匠心釀造”的宣言。六家企業表示,將把川酒非遺技藝薪火相傳,并運用現代科技彌補和強化傳統技藝,讓川酒贏在未來。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酒業發展處三級調研員梅家茂總結發言認為,四川白酒非遺釀造技藝是流淌在時光中的文化瑰寶,守護好這份遺產既是歷史使命,也是時代交付的答卷,更是擦亮川酒全球金字招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
知酒君認為,在白酒產業盛行智能化、自動化釀造之風的時候,川酒六朵金花發起“非遺傳承 匠心釀造”宣言,不是外界理解的故步自封,而是新時代下的工藝自信、文化自信,堅守非遺釀造技藝也接納現代科學,兩者是“體”和“用”的關系,只有這樣,白酒產業才是活態、可傳承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