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嵩山的霧氣尚未散去,我站在少室山下,看著遠處的少林寺在云霧中時隱時現,這座寺廟剛剛蘇醒。而在這座以少林寺聞名于世的城市——登封,遠不止一座千年古剎那么簡單。如果說少林寺是登封的名片,那么整個登封則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文化畫冊,每一頁都值得細細品讀。
嵩山
從少林寺出發,沿著嵩山蜿蜒的山路前行,一座融合了武學傳統、儒家文化、道教思想、天文科學和地質奇觀的多元文化寶庫正等待被發現。登封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正如一位沉默的智者,靜靜地守候在嵩山深處,等待著每一位真心探索者的到來。
少林寺的清晨時光:
避開旅游團,
晨霧中的少林寺真實面貌
以金庸和梁羽生筆下的少林寺為代表的近現代武俠小說,讓無數武俠迷心向往之,然而,真正的少林寺,遠比電影和小說中描繪的更加豐富多彩。
要想領略少林寺的真實面貌,最好的時間是清晨。當第一縷陽光剛剛灑在山門上,當晨鐘的余音還在山谷中回蕩,當身著灰色僧衣的僧人們開始一天的修行,此時的少林寺,才是最為純粹的。
藏經閣、少林寺清晨、少林寺乾隆御筆碑、千佛殿五百羅漢彩繪壁畫
清晨,少林寺的一天從晨鐘開始。如果你足夠幸運,或許能聽到禪堂內傳來的誦經聲,那種空靈而莊嚴的氛圍,是旅游高峰時段永遠無法體驗的。少林寺的參觀路線通常是從山門開始,依次經過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方丈院等主要建筑。但與其匆匆趕路,不如在某個角落駐足片刻,感受晨光下古建筑的滄桑與寧靜。特別是在初夏的清晨,薄霧繚繞中的少林寺,仿佛一幅水墨丹青。
塔林的千年對話:
中國最大的古塔群背后的故事
距離少林寺常住院五百米的少林寺塔林被譽為”中國第一塔林"。這里矗立著240余座磚石結構的僧人舍利塔,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塔群,也是研究中國古代佛教建筑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
每一座塔,都是一位高僧的生命印記。從唐代至清代,歷經千余年的歲月積淀,塔林見證了少林寺的興衰與榮辱。駐足在塔林中,仿佛能聽到千年前高僧們的禪語偈子,感受到佛法的永恒與生命的短暫。
法王寺塔(圖3)、嵩岳寺塔(圖4)
如何”讀懂"一座塔的年代與身份?首先是觀察塔的形制。唐代的塔多為密檐式,層數較少;宋代的塔則以樓閣式為主,層數增多;明清時期的塔形式更加多樣,裝飾也更為繁復。其次是看塔身的銘文,上面通常刻有高僧的法號、生平事跡、圓寂時間等信息。
在塔林中,最值得駐足的是法王禪師塔,建于唐貞元七年(791年)十月,是塔林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形制簡樸,塔為四邊形單檐式磚塔,高8米余,代表了唐代塔的典型風格。除塔林之外,在嵩山腳下還有眾多佛塔值得拜訪或者偶遇。
《營造法式》的標準范本
常住院與塔林是游人必打卡勝地,但若要追尋少林的終極底蘊,初祖庵必然繞不開,“自少林行殿而西,林篁陰郁,千步而近”,在“群山四臨”的山路中蜿蜒行進一公里,臺階的盡頭便是為紀念禪宗初祖達摩所修建的初祖庵。目前所見初祖庵主體建筑建造于北宋宣和七年 (1125年),為嵩山地區乃至中原地區都少見的北宋殿堂遺存,如今,初祖庵大殿已900歲。
與喧囂的少林寺相比,初祖庵顯得格外寧靜,這里是宋代人為紀念少林寺初祖“達摩”面壁而修建的一座庵院。
初祖庵內
這座古樸的小庵,雖不及常住院規模宏大,卻因其特殊的歷史地位而成為禪宗信徒心中的圣地。對于尋求心靈寧靜的訪客來說,初祖庵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禪修空間。
穿過山門,初祖庵主殿便映入眼簾,單檐歇山式,面闊三間,平面近乎正方形,殿內主尊為初祖達摩像。殿堂東、北、西三面墻壁上保存著據考為明末時期的彩繪,共23幅完好,另有5幅已遭損毀,這些精美的壁畫描繪了從達摩以下三十六位禪宗祖師形象,色彩雖經歲月洗禮但仍可辨識。
大殿建筑本身也是藝術珍品,群肩石、十二根檐柱、四根內柱以及神龕須彌座的束腰部分均飾有精美浮雕,內容豐富多樣,包括栩栩如生的人物、靈動的動物、婀娜的花卉及意境深遠的山水圖案。初祖庵殿內眾多建筑細節與北宋《營造法式》記載的標準高度吻合,為我們提供了研究中原地區北宋時期建筑特性的寶貴實例,是建筑史研究的活化石,也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筑技藝的重要見證。
味覺體驗:
素齋背后的禪味哲學
少林寺的飲食文化,是中國佛教素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林素食不僅是一種飲食方式,更是一種生活哲學,體現了佛家“戒殺生”的慈悲理念。
少林素食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烹飪技法。少林僧人善于用豆制品、面筋、蔬菜等植物性食材,模仿葷食的口感和形態,創造出“素雞”“素鴨”“素魚”等形態逼真、味道鮮美的素食。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烹飪藝術,既滿足了人們對美食的追求,又符合佛教戒律,堪稱中國烹飪史上的一大創舉。
魚香肉絲、西芹臘腸、油燜時蔬、歡喜佛跳墻(皆為素食)
寺中的齋飯在少林寺周邊,有幾家值得一試的素食館。位于少林寺山門東側的“歡喜地素齋館”,近水樓臺,環境清幽,菜品精致,“黑椒素排”“金湯豆花”值得一試。當然,如果想避開景區喧囂的游客,距離少林寺兩公里的永泰寺素食館是不錯的選擇。
永泰寺
永泰寺是佛教禪宗傳入中國后修建的第一座皇家尼僧寺院,被佛教界尊為“禪宗尼僧祖庭”,如今永泰寺還在修繕階段,故來此就餐的游人并不多;西芹臘腸、梁溪脆鱔、佛跳墻,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品嘗少林素食,不僅是一種味覺享受,更是一次心靈的凈化之旅,在享用素食的過程中,不妨放慢節奏,細細品味每一口食物的本真味道,體會佛家“食存五觀”的飲食觀。
“天地之中”的歷史密碼:
登封觀星臺與中國古代天文學
在登封城南約2公里處的告成鎮,矗立著一座外形樸素卻意義非凡的建筑——登封觀星臺,作為世界上現存最早(建于元代)的觀測天象建筑,從空中俯瞰,“圓中畫方”的平面造型凸顯著古人的天象哲學,它同不遠處的周公測景臺一同驗證了“天地之中”的信仰。
周公觀測臺、觀星臺、日晷、五晷組合儀
觀星臺主體結構由方形高臺和長形石圭組成,在古代,天文學家們會在臺上設置圭表等測量工具,觀測太陽影長的變化,從而確定二十四節氣、測算歷法。如今觀星臺早已無法登臨,但游人們可以通過放置在周圍的各類天象儀器復原件去感嘆千年前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中岳廟:
五岳祭祀中最完整的建筑群
從觀星臺向登封市區出發,中岳廟門前的廟會一定會讓你駐足停留,各類商販、各種雜技、各色吃食,琳瑯滿目,這種大型廟會甚至持續月余。廟會就設在中岳廟大門口,這座始建于漢代、現存建筑主要為明清時期重修的古建筑群,是中國五岳祭祀建筑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研究中國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與泰山岱廟、華山廟相比,中岳廟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完整的建筑體系和豐富的文物收藏,是古代山岳崇拜的實物見證之典范。
中岳廟、太室闕、啟母闕蹴鞠圖
如若匆匆瀏覽完中岳廟就急著進城,那你的損失會不小。沿著中岳廟中軸線一路向南,穿越山門前廣場喧囂的廟會,一個不大的土斜坡把人引進一條松柏小徑,幾百米盡頭一座低矮磚石房隱秘在一片竹林中——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001號選手”太室闕,作為中岳廟的象征大門,它在這里已經佇立了近兩千年,甚至連民國時期為其修建的保護房都已經成為了文物。
嵩陽書院:
與武林比肩的學問傳統
中岳廟向西行約 3 公里,便來到了嵩陽書院。這所創建于北宋年間的古老學府,與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府書院并稱為“宋代四大書院”,是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
嵩陽書院依山而建,布局嚴謹,建筑精美。進入書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樸的牌坊,上書“嵩陽書院”四個大字(最早為蘇軾題寫)。穿過牌坊,是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依次排列著山門、講堂、藏書樓等主要建筑。
嵩陽書院正門、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之頌碑、二將軍柏
整個書院的建筑多為硬山滾脊灰筒瓦房,風格典雅莊重,處處體現著儒家“中正平和”的審美理念。
書院的選址極具風水考量。背靠嵩山,面向平原,左有流水,右有古松,符合“背山面水”的傳統風水理念。這種布局不僅有利于學子們的學習和生活,也象征著“學問如山般厚重,如水般流長”的教育理想。作為全國性的高等學府,這里連御碑都不再是稀有物種,不論是文學造詣還是書法水準,書院里留存的碑刻都值得駐足停留片刻。
味覺體驗:
嵩山腳下的農家風味
在嵩山腳下的村落中,流傳著許多獨特的農家美食,這些食物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文化底蘊。
嵩山豆腐是當地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與普通豆腐不同,嵩山豆腐選用嵩山山泉水和當地特產的黃豆制作,口感細膩,味道鮮美。制作過程也頗為講究:先將黃豆浸泡、磨漿、過濾,然后用傳統的石膏點漿,最后壓制成型。這一幕甚至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東漢。
胡辣湯摻豆腐腦、登封拌面、打虎亭漢墓豆腐制作壁畫
在嵩山腳下的新密縣打虎亭漢墓的墓室壁畫中,一幅“豆腐工藝制作圖”,反映出東漢時期人們制作豆腐的完美過程,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世界上關于豆腐的最早記載。如果你是從鄭州自駕去登封,不妨順道路過新密時拐個彎兒看一眼當年的豆腐制作工藝。
品嘗嵩山豆腐,最好的方式是到當地農家樂,點一盤清蒸或紅燒的嵩山豆腐,配上一碟嵩山野菜,簡單而美味。
登封面條也是當地的傳統美食。這種面條選用當地產的優質小麥粉,經過反復揉面、醒面、搟面、切條等工序制作而成。登封面條的特點是筋道爽滑,入口即化。
嵩山山間的田地
當地人喜歡將面條煮熟后,配上自制的臊子(通常是肉末、豆腐丁、木耳絲等炒制而成),再撒上一些蔥花和香菜,既美味又營養。
嵩山周邊的野菜也是不可錯過的美食。春季的薺菜、馬齒莧,夏季的蕨菜、薇菜,秋季的蘑菇、木耳,冬季的蘿卜纓、白菜心,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野菜可供采集和烹飪。這些野菜不僅味道鮮美,還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是難得的綠色食品。
太室山與少室山的地質奇觀:
億年前的海底世界
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兩部分組成,其地質構造的歷史可追溯到25億年前的新太古代末期,是一座蘊含豐富地質遺跡的自然博物館。漫步在嵩山的山間小路上,游人會發現這里的巖石有著奇特的紋理和形態,這些都是億萬年前地質活動的見證,被地質學家稱為“地質歷史的活教科書”,特別是在太室山區,可以清晰地看到古老的變質巖和沉積巖,這些巖石記錄了地球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
少室山地貌
在距離嵩陽書院西側五百米的地方,嵩山地質博物館更加系統地梳理了嵩山地區從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開展的變質巖和沉積巖地層序列,地學界稱之為“五代同堂”。三葉蟲、腕足類等古生物化石的陳列讓億萬年前的歷史生動起來。
登上太室山頂,觀賞日出是一種難忘的體驗。從嵩陽書院東側登山口出發夜爬(夜間注意安全),在春夏之交的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破云層,整個山脈仿佛被鍍上了一層金色。
太室山登山道
站在峻極峰頂,俯瞰少室山與太室山腳下的登封,《詩經·大雅篇》中“嵩山惟岳,峻極于天”的形象如斯。
嵩山地質公園提供了多條徒步路線,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從嵩陽景區東門到太室山頂然后沿著盧崖瀑布下山的路線。這條路線全長約 15 公里,沿途可以欣賞到嵩山的地質奇觀和自然風光。
嵩山的古樹與野花:
四季各異的植物奇觀
登覽嵩山,不僅能“檢索”到地質景觀,還能“偶遇”多樣的植物資源。從春到冬,嵩山的植物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構成了一幅四季變換的自然畫卷。
春季,嵩山的山桃和杜鵑花競相綻放。每年3-4月,山桃花開滿山,特別是前往少林寺的路上,白居易筆下的“山寺桃花始盛開”在這里照進了現實,粉紅的花朵點綴在嫩綠的山間,如同一幅水彩畫。而杜鵑花則在4-5月盛開,紅色、粉色、白色的花朵交相輝映,將整個山坡裝點得絢麗多彩。
春季的嵩岳寺塔
夏季,嵩山的古松最為引人注目。嵩山有許多百年以上的古松,其中最著名的是少林寺前的迎客松和中岳廟旁的千年古松。這些古松虬枝盤曲,姿態各異,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中的“蒼勁”之美。夏日的陽光透過松針灑落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給人一種清涼而寧靜的感覺。
秋季,嵩山的紅葉和野果是最大的亮點。每年10-11月,嵩山以黃櫨為主的大片紅葉林帶變成紅色、橙色、黃色等,將整個山脈裝點得如同一幅油畫。
冬季的嵩山
而山間的野果,如山楂、柿子、板栗等,也在這個季節成熟,為秋日的嵩山增添了一抹甜蜜的氣息。
冬季,嵩山的雪景最為壯觀。“雪侵一水素霜冷,霧鎖群峰暮色窮”,當白雪覆蓋了整個山脈,青松挺立在雪地中,在陽光照射下,雪地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整個嵩山仿佛鍍上了一層銀裝。
從少林寺出發,沿著嵩山蜿蜒的山路前行,登封的另一面正等待被發現……
必游景點與門票Tips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王學碩
作者 / 江北生
圖片 / 江北生、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