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牛莊土著,被問及最多的問題,是關于牛莊餡餅的。人們大多關心,哪位師傅包的好,哪家店里的最好吃。而我最問心的是關于牛莊餡餅的淵源、傳承及其文化特質。
一、牛莊餡餅是“滿”、“蒙”、“回”、“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產物。
歷史上的牛莊,無疑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大明天啟元年三月末(1622年5月份),駐守牛莊(當時稱東昌堡城)的明軍“俱削發降”。后金軍隊進駐牛莊,當時城內的居民大都走死逃亡,所剩無幾。又經過順治元年(1644)的“從龍入關”,被編入漢軍八旗的牛莊降兵降將又多數移駐關內。使牛莊幾乎成為一個空城,除了少數新加盟到八旗的“野人女真”之外。第一批整體移民到牛莊的是來自河北遵化的300戶漢民人家,其他均是旗人,這是順治初年的事情。
戰亂平息以后,關東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關內農民開始小規模的來到牛莊墾荒、居住。到了雍正、乾隆年間,來自草原的巴爾虎蒙古旗人來到牛莊,當然,還有來自森林里的錫伯人。乾隆年間,牛莊經濟快速發展,得益于眾多關內“偷渡”過來的漢民,當時稱為“投旗”。移民漸多、市場經濟發展、也會吸引到以經商和城市手工業為生的回民。
牛莊是清代旗人的駐防城市,有著眾多民族、多種文化、復雜的生活習慣,這就是牛莊飲食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
牛莊歷史上,“滿”、“蒙”、“回”、“漢”雜居、風俗、文化、商業活動的交流日漸頻繁,形成了獨特的“牛莊文化”,牛莊的飲食文化也是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的。所以,我可以有把握的講,餡餅的傳入,是在清代,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吸收各民族飲食習慣、制作工藝精華的結果,也是“滿”、“蒙”、“回”、“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產物,博采眾長。
二、牛莊餡餅是牛莊“城”、“市”經濟發達的見證。
歷史上的牛莊,有城、有市。牛莊城是明代東昌堡城(也稱牛莊驛城)的遺存,周圍二里九十三步,有東西兩個城門,東門叫德盛門、西門叫外攘門。它是個小城,經歷代重修、維護,是明清兩代的軍事重鎮、水陸要津。城,不僅是軍事的堡壘,也是皇權的象征,城修到哪里,皇權就延伸、輻射到哪里,無法逃避。
在清代,牛城是旗人駐防的城市,由防守尉衙門管轄,防守尉是從四品的武官,管理著方圓幾百里內的大量旗村、旗地、和旗人,權力很大。有著二百多戶的滿洲八旗,二十幾戶的蒙古旗人和索倫人(錫伯族)。旗人在清代屬統治階級,也是特權階級,占有旗地、包衣(莊戶)和大量財富,每月還有朝廷固定供給的錢糧、草豆等等,屬于體制內的人。這些富裕人士集中在一個小城里,形成了一個相當大的消費群體。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人一但有了固定且充裕的收入,飲食就要講究一些,所以牛莊餡餅、燒酒、火燒、及各種小吃等飲食名品,就在這一個消費環境之下,得到長足的發展。
有城,就有市,牛莊的集市在歷史上非常有名,輻射半徑遠達百里之遙。每逢農歷一、四、七去趕集,是清代延續下來的習慣,二、三百年未變。與現在不同,過去趕集是一件很體面的事情,穿戴上好衣裝,駕著馬車,進一趟牛莊城,看到、聽到的新鮮事物,回來可以吹上半個月。集市的壯大,不僅帶來牛莊經濟的繁榮,也使牛莊城諸多飲食名品的聲譽得以遠播。趕車進城、喝一壺燒酒、吃三五個餡餅,對于一個平時省吃儉用的農民來說,不僅改善了生活,也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
同時,做為關東的交通孔道、水陸要津,歷史上的牛莊城可比現在重要得多。牛莊不僅有連接大海的內河碼頭,也是入關陸路交通的節點。往來的客商、路過的移民都對牛莊的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牛莊餡餅歷史上的“山”、“海”合流。
提到餡餅,現在的牛莊人都會想到高曉山,但實際上,劉海春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劉海春是回民,有著出眾的餡餅手藝,是牛莊餡餅歷史上重要的改良者和傳承人。他大約出生在晚清,主要活躍于偽滿、民國和建國初期。對于他的生平,我們知之甚少,期望有所研究補充。過去牛莊的集市就在東門外的關帝廟廣場,周圍大小商鋪眾多,他就在牛莊古城東門里南面一點,經營著自己的海記餡餅鋪。劉海春外號叫“醉劉”。每天都喝得爛醉,餡餅亦不多做,但技藝精湛,風味獨特,給消費者很深的印象,在牛莊及周邊地區,有著很高的知名度。我父親小的時候曾見過他,脾氣不大好,喝多了經常罵人,不久以后就病故了,那是建國初的事兒。牛莊回民擅長經商,也擅長制作各種的名菜和小吃,海記的餡餅、西域福的火燒、馬家的燒麥、丁家的圓宵等等等等,這些飲食名品,有的傳承下來了,也有失傳的。掌故和制作技藝都有待悉心發掘。
劉海春和高曉山的父親高富臣大約是同時代人,肯定有過交集,但具體溝通和相互學到了什么,時代久遠,我們不得而知,但回族和漢族在餡餅的制作工藝上互相學習的說法,一直流傳下來。代表漢族餡餅制作技藝的“山記”餡餅,和代表回族餡餅制作技藝的“海記”餡餅,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最終完善其技藝,形成其風味,這說是傳說中的“山”、“海”合流。
四、牛莊餡餅的形成與展望
“山”、“海”合流以后,牛莊餡餅獨特的工藝和風味正式形成。也就是說,公私合營之前,牛莊餡餅就已經基本成熟了,并不是在改開以后的七十年代末。經歷了漫長的計劃經濟時代,牛莊很多傳統技藝,隨著傳承人的離世而失傳,比如欒家鞭炮、李家果匣子、小褶靰鞡、鍛打農具、滿族糕點等等,令人痛心。好在飲食是人的基本需求,不受時代和工業化的影響,牛莊餡餅的制作工藝得以幸存下來。
高曉山無疑是牛莊餡餅制作的最重要傳承人,承前啟后,又大膽改良。并在政府的推動下,牛莊高曉山餡餅聲名遠播。
山記餡餅店,我小時候還有印象,在現在回民店兒后面,不大的門臉兒,由高曉山的弟弟經營,一個黑瘦的老頭,大概經營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的樣子。
地方著名小吃的形成往往離不開地產食材,過去牛莊地產的小黑豬、小棵的芹菜等都是關鍵因素。尤其是西頭臺子村所產芹菜功不可沒,這種芹菜矮小,只有一尺左右高,有著濃郁的清香味,非現在的芹菜可比。我以為,如果想形成真正的地方風味,必須有獨立的食材生產基地,才能有長久的發展潛力。
二零一零年左右,在看到《舌尖上的中國》以后,我和里智利希望拍攝一集關于牛莊餡餅的紀錄片,并得到了鞍山電視臺臺長的口頭承諾。但這一想法遭到身邊人的阻攔,說牛莊餡餅的各家各店壁壘森然、勢同水火,這是個得罪人的差事。我只好暫時放下。不久之后,散文家里智利因病離世,這一愿望最終爛尾,令人唏噓。
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需要一個地方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并在內部形成多種流派、多種風格,相互競爭才能最終完成。所以,我希望各個商家,能夠暫時放下成見和利益,以一個整體的形象,共同營銷,才能使牛莊餡餅文化得以光大。
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寫下了我的所知所想,片言碎語而已。若想全面了解牛莊餡餅,請自行百度。事先并未實地走訪,也未查找相關史料,如有錯漏,敬請原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