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紹升(1740—1796),字允初,號尺木,又號二林居士,法名際清,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清代著名學者、詩人、佛教居士及慈善家。顯赫家世彭紹升出身蘇州望族,祖父彭定求為康熙二十五年(1686)狀元,父親彭啟豐為雍正五年(1727)狀元,官至兵部侍郎。家族背景為其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資源與社會影響力。
科舉與仕途乾隆二十一年(1756)中舉,次年與兄彭紹觀同榜進士,但未參與殿試而歸。后補殿試,授知縣職,卻拒不就任,轉而潛心學術與佛學。儒學與佛學融合早年研習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后轉向佛教,尤重凈土宗。提出“南無阿彌陀佛即致良知”的哲學主張,試圖調和儒釋思想。
彭紹升的隸書作品傳世較少,但從現存資料及清代隸書整體風格背景中可以看出其隸法以“古樸、不求討好”著稱,筆畫粗鈍險怪,結構方正疏朗。彭氏臨作保留了原碑的高古韻趣,線條渾厚凝重,體現對漢代隸書“樸拙美”的追求。 摒棄流俗其書風不迎合清代流行的“綺麗”或“靈動”傾向(如《乙瑛碑》的莊肅與活潑結合),而是強調原始隸書的蒼勁感,與同時期伊秉綬“拙笨寬博”的審美有相通之處。
受清代隸書復興影響,可能采用長鋒羊毫(儲墨量大,適合隸書燕尾筆法),但臨作中更顯方折硬挺,接近漢隸原貌,與鄧石如等融合篆刻金石味的風格不同。 筆畫少修飾,如“橫畫”平直,“捺筆”含蓄,無刻意波磔,體現“以簡馭繁”的哲學。 結構布局字間疏密自然,不求工穩對稱,與陳鴻壽隸書的“輕盈飄逸”形成對比,更近何紹基早期“方折均勻”的結體。
儒釋交融的審美彭紹升精通儒佛,其隸書莊重肅穆的基調契合儒家“中和”思想,而“不求討好”的樸拙又暗合佛教“去執”理念。 隱逸情懷葉恭綽題跋指出,此臨作為其“不仕歸里”后所作,書風中的孤峭疏淡或反映其退隱后心境,與金農“漆書”的冷逸異曲同工。
彭紹升現存作品極少,相比清代隸書創新潮流(如草隸融合),彭氏更傾向忠實古法,個人風格未充分突破。彭紹升隸書以漢碑為宗,凝練高古,樸拙中見文人風骨,是清代學者書家“以書載道”的典型,但受限于傳世作品稀少,其藝術影響不及鄧石如、伊秉綬等大家。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核實過后將及時進行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