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學子】第3594期
12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清華大學本科生物醫學工程,導演仇晟憑《比如父子》獲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藝術貢獻獎。
頒獎禮現場,他以李白《月下獨酌·其一》致天上的父母。
在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璀璨舞臺上,一位“非典型”導演成為全場焦點。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畢業的仇晟,憑借其首部長片《比如父子》,一舉斬獲金爵獎藝術貢獻獎。
這位理工科出身的“學霸”導演,以獨特的跨界視角,為中國電影注入了一股清新力量。
科學與藝術的奇妙碰撞
仇晟的履歷令人眼前一亮: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典型的STEM高材生。
理工科的嚴謹邏輯與技術敏感度,賦予了他與眾不同的電影語言。
他透露,新作計劃將腦機接口技術融入敘事,探索科技與情感的交織。這種跨學科的思維突破了電影創作的傳統邊界,令人期待他能否開創“神經電影學”的新領域。
在頒獎禮上,仇晟以李白《月下獨酌·其一》悼念天上的父母:“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四句詩層層遞進,將個人情感升華為對生命與永恒的哲思——從創作中的精神共鳴,到生死相隔的現實無奈,再到超越世俗的宇宙遐想。
他的感言不僅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讓觀眾窺見《比如父子》可能探討的親情與記憶主題。
電影需要更多“非科班”
仇晟的成功引發了關于電影教育的熱議:科班出身是否是創作的唯一路徑?
電影史上,王家衛從平面設計跨界,諾蘭主修英國文學,塔可夫斯基學過阿拉伯語,這些非科班大師以獨特視角顛覆了傳統。
仇晟的案例進一步證明,科學思維與人文情懷的碰撞,能為電影語言注入新活力。
中國電影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
仇晟的跨界嘗試,預示著學科融合可能成為未來電影革新的前沿。
當腦機接口遇上銀幕敘事,或許不僅是一部作品的誕生,更是電影藝術范式的全新探索。
期待中國電影的“跨界時代”
仇晟的《比如父子》不僅是一次個人勝利,更是中國電影多元化的縮影。
從實驗室到片場,這位清華學霸用行動證明:電影的未來屬于那些敢于打破界限的人。
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也期待更多“非典型導演”點燃中國電影的新火花!
近期發表
匯編 ↓↓↓ 百篇一網打盡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帶你深度游世界】
喜歡就點“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