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認知丨研究報告
核心摘要:
高考決策與社會認知正迎來深刻變革。艾瑞大調研通過對600名應屆高考生與往屆高考生的調研發現:學科選擇日趨理性,應屆生以就業前景為首要考量,交叉學科(如AI)吸引力提升;高考后消費市場潛力大,旅游與電子產品為主要開支;信息獲取渠道多樣化,學校老師與官方平臺并重;志愿填報服務付費意愿高,AI填報獲28.17%支持卻存信任痛點。
艾瑞大調研認為,隨著學科選擇理性化與信息需求個性化,高考志愿填報服務及AI工具應用將成為教育行業新藍海,但需提升專業性與透明度,政策引導亦不可或缺。
調研背景
高考決策背后的社會變遷
高考作為中國教育體系的核心環節,影響著千萬學子的未來軌跡。近年來,新高考改革、就業市場變化以及AI技術的介入,正在重塑人們對高考的認知。
為全面了解高考相關決策的現狀與痛點,艾瑞大調研開展專項調研,覆蓋300名應屆高考生和300名往屆高考生,共計600份有效問卷。樣本分布于全國各地,一線城市占比31.34%,新一線城市占比26.33%,兼顧不同區域與年齡段,確保數據代表性。
本報告將從學科選擇、消費行為、信息獲取、付費意愿及AI填報等維度,為理解高考決策提供重要視角。
數據洞察
高考決策的五大關鍵發現
學科選擇:從“興趣”轉向“前景”,新興領域崛起
學科選擇是高考后重要的決策之一,直接影響未來職業發展。調研顯示,應屆高考生在選擇學科時,39.33%優先考慮就業前景,29.67%關注自身興趣,熱門專業為工學(16.67%)、經濟學(14%)和管理學(12%)。相比之下,往屆高考生當年多選擇工學(30.67%)和管理學(16.33%)。
在本次調查中,90.33%的往屆生表示如果重新選擇,可能會考慮其他學科方向,其中意向較多的是交叉學科(如AI、大數據,15%)、經濟學(13.33%)和醫學(11.33%)。促使他們產生這種想法的主要原因包括社會發展趨勢的變化(40.22%)以及當初對學科前景了解不夠充分(36.9%),在重新考慮時會更關注就業前景(42.8%)。
洞察:從應屆生到往屆生,學科選擇關注點從“興趣”轉向“前景”與“社會趨勢”,反映出認知的成熟與現實壓力。人生不能重來,這也提示各位考生一定要慎重選擇自己未來的學科方向。新興學科如AI的吸引力顯著提升,教育機構需加強前沿領域指導,助力學生對接社會需求。
高考后消費:放松與成長并重,市場潛力巨大
高考結束后,應屆考生迎來了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多選題調研結果顯示,68%的考生計劃旅游,66.33%選擇休息放松,66%準備學習駕駛等新技能,64.33%考慮通過打工兼職積累經驗。為了支撐這些假期計劃,考生們也做好了相應的消費準備。預算分布上,40.33%安排在1001-3000元,32.67%在3001-5000元。具體花費主要投向旅游(77.82%)、娛樂消費(63.82%)和電子產品(62.46%)三大領域。
洞察:高考后是消費需求旺盛的窗口期,旅游、技能培訓及電子產品行業可針對考生群體推出定制化產品,消費品行業則可針對考生群體設計促銷活動。
信息獲取:渠道多樣化,信任度有待提升
高考志愿填報中,信息獲取渠道的選擇至關重要。多選題調研結果顯示,學校老師(45.67%)和官方平臺(如教育部官網45.33%)是最主要來源,但短視頻/直播平臺(如抖音、B站等,34.5%)和咨詢機構(34.5%)也占據重要地位。57.5%認為機構內容“有參考價值但不能全信”,25%認為“有幫助,信息和實用”。
未來,55.5%的受訪者希望通過在校生/畢業生真實評價獲取信息,52.5%認可大數據工具,顯示出對個性化與數據化信息的需求。
洞察:信息渠道多樣化,傳統權威渠道與新媒體并重,但整體信任度不高。志愿填報服務機構需提升內容專業性與個性化,官方平臺可加強互動性,提供更貼合需求的信息。
付費服務:市場潛力顯著,信任是關鍵
高考志愿填報相關服務的市場潛力如何?調研顯示,24.5%的受訪者“非常愿意”付費,56.17%表示“視情況而定”,合計超八成有一定付費意向。然而,14.5%的人表示“不太愿意”,反映出信任感仍是痛點。
應屆生和往屆生的高考志愿填報服務的付費意愿差了3倍多!應屆生38%愿意掏錢,往屆生只有11%!
洞察:高考志愿填報服務市場前景廣闊,但機構需通過權威背書與個性化方案提升用戶信任。
AI填報:新興工具受關注,風險需警惕
AI高考志愿填報工具近年來備受關注。調研顯示,28.17%支持AI填報,認為其是“高效的信息整合工具”,但58.67%持審慎態度,認為“僅能作為參考”,7.67%認為“存在風險”,3%擔憂盲目依賴會加劇焦慮。40%的應屆生擁抱AI填報工具,往屆生只有16%!
洞察:AI填報作為新興工具受到一定認可,但信任度與接受度有限。技術開發者需提升算法透明度,政策制定者應加強引導,避免誤導考生和家長。
高考重要性與公平性獲認可
高考仍被視為人生關鍵節點,公平性認知較高。90.84%的受訪者認為高考“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86%認為高考“比較公平”或“非常公平”。備考支持主要來自學校老師(66.17%)和家長(49.33%),而高考的最大影響在于培養抗壓能力(43.5%)和專業選擇決定職業方向(43%)。
趨勢與洞察
高考認知背后的深層邏輯
終端技術突破長坡厚雪,短期內美塑領域前景廣闊
學科選擇更理性:從應屆生到往屆生,學科選擇關注點轉向就業前景與社會趨勢,新興學科吸引力提升,反映技術發展與就業壓力的雙重影響。
消費市場潛力:高考后消費需求旺盛,旅游、電子產品等行業可開發定制化產品,需關注家庭經濟差異。
信息服務新機會:信息獲取渠道多樣化,志愿填報服務市場潛力大,但需提升信任感與個性化。
AI填報需引導:AI工具受認可但信任有限,需政策與技術優化,避免加劇焦慮。
高考認知新篇章,攜手共創未來
高考,是一場考試,也是一次人生的歷練。無論是應屆生的憧憬,還是往屆生的反思,每個人都在高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希望這份報告能為正在備考的你、為關心教育的你,帶來一些啟發與幫助。未來,我們期待高考制度更加公平,信息服務更加貼心,每位考生都能在追夢路上走得更遠。
(數據來源:艾瑞大調研高考社會認知調研)
歡迎關注艾瑞大調研獲取專屬數據
點擊收集問卷
點擊參與答卷
歡迎關注艾瑞數智獲取更多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