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世間之人,無論是學佛還是未學佛,皆深知“放下”的重要性,然而真正能夠踐行者卻寥寥無幾?!胺畔隆倍?,蘊含深厚禪意。人生在世,欲達到提放自如的境界,實非易事。提起,需具備承擔責任的勇氣;放下,則需擁有斬斷妄念的魄力。能提起者,乃慈悲之人、負責之人、奉獻之人;而能放下者,則為智慧之人、自在之人、解脫之人。
多數人往往提不起意志與毅力,難以放下成?。惶岵黄鹦判呐c善心,難以放下貪嗔之心。
一對學禪的師兄弟行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上。行至一處淺灘時,見一美麗少女踟躕不前。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大和尚說完,便將少女背起。過了淺灘,他將少女放下,繼續與小和尚前行。
小和尚跟隨其后,心中不悅,默然不語。
夜晚回到寺院,小和尚終于按捺不住,對大和尚問道:“我們出家人須守戒律,不可親近女色,你今日為何要背那小姑娘過河?”
“哦!你說的那位小姑娘??!我早已將她放下,怎的你到現在還掛在心上?”大和尚笑著答道。
大和尚背女子過河之舉,是提起,是責任與奉獻;背完之后即刻釋懷,是放下。既能提起,又能放下,此乃大境界。而小和尚則在應提起時提不起,應放下時又遲遲不放,于提放之間迷失了方向。
佛法有云:“懸崖撒手,自肯承擔?!彼^“懸崖撒手”,實則是一種放下的姿態,唯有舍棄,方能有所收獲。唯有真正放下,方能切實提起。放下,不僅意味著放下自我,還需放下周遭的一切。表面的不執著并非真正的放下,正如故事中的小和尚,目睹他人困境,卻因佛門戒律而袖手旁觀,自以為恪守戒律,實則內心的牽掛才是真正的放不下。
唯有從內心深處做到提放自如,方能達到放下榮辱、自在解脫的至高境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許多人連自身擁有與缺失之物都難以分辨,又怎能談及提起與放下?
趙州禪師的禪風犀利獨到,面對學者提問,他往往不正面作答,而是引導對方從另一角度去領悟。
有一次,一位信徒前來拜訪趙州禪師。由于沒有準備供養的禮品,他歉意地說:“我空手而來!”
趙州禪師望著信徒,平靜地說:“既是空手而來,那就請放下吧!”
信徒不解其意,反問道:“禪師!我沒有帶禮品來,您要我省下什么呢?”
趙州禪師立即回答:“那么,你就帶著回去好了?!?/p>
信徒愈發困惑,說道:“我什么都沒有,帶什么回去呢?”
趙州禪師道:“你就帶那個什么都沒有的東西回去好了?!?/p>
信徒對趙州禪師的禪機感到不解,滿腹狐疑,不禁自語:“沒有的東西怎么好帶呢?”
趙州禪師這才指示說:“你不缺少的東西,那就是你沒有的東西;你沒有的東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東西!”
信徒仍然不解,無可奈何地請求:“禪師!就請您明白告訴我吧!”
趙州禪師無奈地嘆道:“與你饒舌多言,可惜你雖無佛性,卻并非缺少佛性。你既不愿放下,也不愿提起,究竟是缺乏佛性,還是本不缺少佛性呢?”
我們缺乏的,往往是早已實實在在擁有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本真,無故尋愁覓恨,不知足,不滿足,追逐那些遙不可及的事物。
我們未能清醒地認識到應當珍視什么,應當放下什么,因而被心魔所困。須知,唯有放下,方能真正領略生命的樂趣;唯有放下,方能獲得心靈的釋然。放下時不執著于放下,自得自在;拿起時不執著于拿起,亦能從容。世間萬物,無需過多計較,只需跟隨內心,心若放下,便是真正的放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