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海市市場監管部門及公開數據綜合分析,2025年一季度上海新設立企業總數為76,068戶,排名前三位的分區情況如下(部分數據為估算值,實際以官方發布為準):
第一名:奉賢區
一季度新設立企業18,500戶,占全市總量的24.3%,居各區首位。其中,東方美谷(化妝品產業)、臨港奉賢園區(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貢獻了超60%的新增企業。
第二名:浦東新區
一季度新設立企業約16,700戶,占全市21.9%。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占比達18%(約3,000戶),平均注冊資本超2,000萬元,顯著高于全市水平。
第三名:閔行區
一季度新設立企業約12,800戶,占全市16.8%。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新增1,200戶,生物醫藥企業增長約30%,紫竹高新區貢獻了全區近40%的新增科技企業。
應該說,奉賢區的“首位”并非偶然,其核心動力源于戰略布局、政策創新與資源稟賦的深度協同。以下從四大維度展開分析:
首先是得益于“四大千億級產業聚鏈成群”的產業集群效應。
奉賢區依托“美麗大健康、綠色新能源、通用新材料、數智新裝備”四大主導產業,構建起高度垂直整合的產業生態:
東方美谷:作為全國首個以“美麗健康”為主題的產業園區,已集聚超過80家持證化妝品生產企業,占上??偭康娜梢陨?。
數字江海:聚焦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吸引藥業總部、工業機器人、邊緣算力企業入駐,形成“研發-中試-生產”全鏈條。
綠色新能源:威唐斯普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項目等12個重大產業項目集中開工,帶動氫能、新型儲能領域企業迅速增加,并推動綠色新能源產業向千億級規模邁進。
下圖:2024東方美谷國際化妝品大會在上海東方美谷JW萬豪酒店開幕(圖源:上海國際人才網)
其二是得益于“從土地供給到審批效率的全鏈條改革”的政策創新突破。
奉賢區通過系統性政策組合拳,打造“政策洼地”與“服務高地”:
土地制度創新:全國首創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莊行鎮地塊以262萬元/畝成交,為企業提供低成本用地選擇。
行政審批提速:實施“拿地即開工”改革,將企業設立周期壓縮至5個工作日。此外,“一業一證”改革覆蓋41個領域,以專用信用報告替代違法記錄證明,實現“合規一碼通”。
財政金融支持:設立“南上海科創中心”研發費用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按30%給予資助(最高100萬元);到2027年政府引導基金撬動規模超300億元,重點投資硬科技項目。
其三是得益于“從政策供給到精準服務的全方位升級”的營商環境優化。
奉賢區以“服務包”制度和數字化改革為抓手,構建“全生命周期”的企業服務體系:
政策直達機制:推出“政策公開講”品牌欄目,由部門“一把手”解讀營商環境8.0版行動方案,實現政策“免申即享”。2025年一季度通過AI平臺自動匹配政策企業超1.2萬家,兌現資金約1.8億元。
法治與信用保障:試點“承諾制注銷”,將清算周期從半年壓縮至45天,市場出清效率顯著提升。同時,構建商業秘密數字化保護體系,為企業創新保駕護航。
產業協同生態:建立“鏈主企業+基金+基地”模式,鼓勵龍頭企業設立CVC基金,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集聚。2025年一季度,鏈主企業引薦項目占比達35%。
下圖:為持續提升政策解讀精準度與實效性,奉賢區著力打造“政策公開講”品牌欄目,聚焦營商環境優化,讓最熟悉政策的相關部門“一把手”和主要負責人直面鏡頭,以“政策主講人”身份深入解析政策內核,推動惠企服務從“文件落實”向“實效感知”轉變。(圖源:騰訊新聞)
最后是得益于“長三角樞紐與成本紅利雙重驅動”的區位與資源優勢。
奉賢區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成為產業轉移與升級的理想承接地:
交通樞紐地位:毗鄰臨港新片區和浦東國際機場,G228、G320等骨干路網貫通,2025年一季度通過“一網通辦”跨區域設立企業超500戶。
成本競爭優勢:工業用地價格僅為浦東新區的約1/3,同時,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占全市前列,降低了人才居住成本。
生態與空間儲備:733.39平方公里區域中約80%為農村用地(農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可開發空間充足。2025年計劃消化利用產業用地1500畝,開工高標準廠房150萬平方米,為新興產業預留發展空間。
綜上四個維度的分析可見,奉賢區的“首位”是戰略定力與戰術靈活的結果——通過產業集群吸引龍頭項目、以政策創新降低制度成本、用營商環境提升服務能級、借區位優勢承接資源外溢。在此,筆者特別想就其“全國首創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土地制度創新稍作展開,來一探這一創新實踐是如何打破城鄉土地二元結構,不僅為企業提供了低成本的用地選擇,還激活了農村的土地價值。
首先在政策框架層面,奉賢區構建了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于2023年9月出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管理辦法(暫行)》,明確入市遵循“同權同價同責”原則,要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在交易規則、市場監管、收益分配等方面實現一體化管理,即入市主體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時,可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等市場化方式出讓土地使用權,確保交易透明度,用途涵蓋工業、商業、文旅等領域(商品住宅除外)。
同時在民主決策與收益分配機制方面,規定入市方案需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代表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并公示無異議后方可實施,用以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則須兼顧國家、集體、農民三方利益——政府通過調節金征收15%-35%(工業15%、商業35%),剩余收益由集體留存用于鄉村振興,農民則通過分紅獲得直接收益。
上述政策框架已在莊行鎮的兩幅地塊中獲得市場化實踐——潘墊村地塊和馬路村地塊,前者以262萬元成交位于花米莊行景區核心區的670平方米地塊,用途為文旅商業;后者以4215萬元成交11238平方米商業用地,擬結合“數字江海”國際產業社區規劃,建設農產品展銷中心和鄉村創客空間,并引入電商直播、供應鏈管理等新業態。
下圖:奉賢區人民政府官網上有關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成功入市的新聞
2025年一季度,奉賢區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吸引企業超200家,平均用地成本較國有土地低約30%。如某德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莊行鎮設立研發中心,用地成本節省約1500萬元,項目提前近半年落地。這一探索實踐的成功,標志著農村土地從“沉睡資產”向“流動資本”的轉變。
原創作者: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撰 稿:嚴 含
責任編輯:胡珊毓
策劃審核:夏 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