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北省出臺了《“創響荊楚”高校師生創新創業行動方案》,以19條硬核措施激活高校師生創新創業活力,從政策扶持、平臺搭建到成果轉化全鏈條發力,彰顯了創新能力培養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地位。
這份被稱為“鄂19條”的行動方案,聚焦解決“有人創業、有錢創業、有平臺支撐創業”三大關鍵問題,構建起全周期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政策體系包括允許保留學籍休學創業以及鼓勵高校教師按規定兼職創新。
透過這份政策,我們能看出國家的號召下,各省市對創新型人才有了足夠的重視。這一趨勢直接映射到高等教育選擇層面——越來越多考生與家長將目光投向能夠系統提供創新創業教育、優質創新資源及實踐環境的高校,期待通過大學階段的培養,讓學子在時代浪潮中占據先機。
此時此刻,荊楚大地上的長江大學憑借著敢闖敢試的擔當精神,將創新基因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而在區域之間享有優質聲譽。近兩年來,該校在各類國家級競賽中捷報頻傳,形成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的良好生態。
在第十屆“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團體程序設計天梯賽”中,面對來自全國613所高校的激烈競爭,長大斬獲全國團隊二等獎1項、個人獎5項,創歷史最佳成績;第十七屆“華中杯”大學生數學建模挑戰賽上,195名來自15個學院的學生組成 65 支隊伍參賽,最終奪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0項,學校獲評“優秀組織單位獎”,彰顯了多學科協同育人的成效。
那些最能體現創新高度的“挑戰杯”系列賽事中,長江大學也實現歷史性突破。
在湖北省第十五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該校以3項特等獎、4項一等獎的亮眼成績,刷新了參賽以來的最好紀錄?!吨Α疤贾泻汀?基于數字孿生的 CO?地質封存智能調控封碳系統》《鉆井“胃鏡膠囊”-實時油氣井下連續測量微探芯》等作品,不僅彰顯了長大在地質工程、石油裝備等一流學科的的厚實積淀,更體現了學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一場場比賽中,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長大學子的創新能力在日漸增漲,而這背后的關鍵在于“賽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系統性構建。學校將競賽體系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課程革新、導師賦能與平臺支撐的協同發力,讓創新教育貫穿于人才成長全過程。
以資源與環境學院為例,資源環境大數據工程專業作為全國首批新工科專業,開設《大數據技術與地質應用》《機器學習在資源環境中的實踐》等課程,將 Python 編程、遙感技術與地質資源研究深度融合,培養“懂地質、會編程、能分析”的復合型人才。
導師制是賽教融合的關鍵紐帶。長大推“雙導師協同指導”機制,校內導師負責學術方向引領,企業導師則提供產業實踐視角。這種“學術+產業”的雙軌指導,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場景中接受跨學科訓練,掌握從選題、研發到轉化的全流程創新方法。
立體化布局的實踐平臺,為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豐沃土壤。該校建有湖南張家界地質實習基地、長江委水文局產學研基地等20余個校外實踐基地,并在武漢校區構建“明緣湖”室外科研中試基地,學生可在此開展水文監測、環境模擬等實驗。
從實驗室的精密儀器到龍舟賽場的波濤,從數學建模的代碼世界到“挑戰杯” 的答辯現場,該校的創新教育始終以學生成長為中心,讓創新能力成為可感知、可訓練、可遷移的核心素養。
而這種核心素養,讓長大學子收獲的不僅是競賽獎狀與科研成果,更是面對未知挑戰時 "敢闖敢破" 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