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其惡性程度高,進展快,發病率近幾年來一直有上升的趨勢。胰腺癌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男性多于女性。其癌腫一般生于胰管、腺泡和胰島,但生于胰管的較多,常位于胰頭部。由胰管上皮柱狀細胞組成,侵襲性強、容易阻塞胰管,常使胰腺管腫大,逐漸硬化,屬一種硬化型癌。另一種由球狀細胞組成,質地柔軟,臨床比較少見,屬肉質型癌,稱為腺泡癌。而胰島細胞癌很堅韌,能增生,并能保持其結構特征。
胰腺癌生長迅速,常早期轉移。胰頭癌可直接蔓延,常波及膽總管下端及十二指腸,使膽道擴大,膽囊、肝臟腫大,并出現阻塞性黃疸。而胰體及胰尾部的癌瘤常向前侵襲到腹膜。胰腺癌還可經血液轉移至肝、肺、胸腹、脊椎等部位。
胰腺癌常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全身出現黃疸,體重減輕。生于胰頭部的癌瘤,黃疸出現得早,顏色也較深,常是綠黃色或灰黃色,多數黃疸會持續并日益加深,常常伴有皮膚瘙癢,大便變白,小便如濃茶。而生長于胰體和胰尾部的癌瘤,早期上腹部常有悶脹感,或出現持續的隱痛,偶爾也會出現劇烈疼痛。這種痛常牽涉到背部及肩部,若改變姿勢,屈腰坐起,則疼痛減輕。胰島細胞癌常因血糖過低,致使患者面色蒼白,心跳加速,出冷汗、饑餓,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胰腺癌疼痛的特點是常感上腹部脹痛,痛穿至背部,若胰腺腫大,胰管阻塞,形成潴留性囊腫或化膿性炎癥,患者不能平臥,平臥腹痛,狀似伏梁的感覺,因而古中醫稱胰腺癌為“伏梁”。
中醫治療胰腺癌采用辨證分型論治法治之。古醫籍所說:“夾胃脘心脾痛者,或因身受寒邪,口食冷物,內有郁熱,素有頑痰死血,或因惱怒氣滯,蟲動作痛,種種不同、若不分而治之。何能愈乎?”
對胃實濕熱型,常感上腹部鈍痛飽脹不適,腫塊明顯,拒按,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形體消瘦,全身黃疸或皮膚瘙癢,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苔黃膩,口臭,脈象弦滑的患者,常采用通腑和胃、清利濕熱的方法予以治療。中藥用生大黃20克、芒硝10克、枳實12克、厚樸15克通腑瀉毒;用柴胡10克、生梔子10克、法半夏15克、茵陳25克、車前草25克、滑石30克、生甘草10克疏肝和胃、通淋瀉毒;用金銀花25克、莪術30克、腫節風25克,丹參25克、龜甲30克、鱉甲30克并加服消瘤丸克瘤軟堅散結。
對脾腎毒結,上腹腫塊脹滿不適,痛徹腰背,頻頻嘔吐,飲食難下,虛衰喘氣,黃疸腹腫,四肢浮腫,小便短澀,大便難下,顏面晦暗無華,口干唇焦,盜汗潮熱,心煩失眠,舌質暗淡,脈沉細無力的晚期患者,中醫多用消毒軟堅、補益脾腎的攻補兼施法予以調理。中藥用黃芪6克、太子參15克、神曲10克健脾益氣;用麥冬25克、熟地黃15克滋陰養津;用莪術30克、蜈蚣10克、郁金15克、丹參25克活血消腫抗瘤;用白花蛇舌草100克、蒲公英30克、土茯苓30克、綿茵陳30克、生梔子12克、生大黃10克、腫節風15克、羚羊角15克、金錢草30克清熱解毒、通淋利水、利膽退黃。并加服消瘤丸及云南白藥丸,以增強活血化瘀散毒的能力。
1993年,吉隆坡一位鐘姓女士患胰頭癌前來求診,當時已向胃腸等處轉移,可觸摸到上腹部有拳頭大小腫塊,推之難移,并伴有黃疸,雙目及全身皆黃,小便赤褐如濃茶,大便色白,時硬時溏,四肢乏力,精神萎靡,飲食難咽,舌苔黃膩,脈象細澀。筆者從健脾化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入手,藥用太子參25克、炒白術15克、豬苓25克、厚樸12克、枳殼15克、綿茵陳60克、梔子12克、牡丹皮12克、丹參15克、紅藤20克、菝葜15克、石上柏30克、土鱉蟲10克、龍葵30克、貓須草30克、地膽15克。服藥月余腹脹減輕,食欲好轉,眼黃轉淡,小便轉黃,大便正常。服藥3個多月后,雖腫塊沒有完全消失,但全身癥狀好轉,生活基本恢復正常,這是一個帶瘤生存的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