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 (新京報傳媒研究院)
高考查分夜,“高分尖叫”名場面在各大平臺瘋狂傳播——從考生彈射起身的狂喜,到家長喜極而泣的淚水,再到老師激動鼓掌的歡呼,每一幀都精準踩中流量密碼。
01
算法偏愛“尖叫瞬間”
25日高考出分。一如每年,高考查分的高情緒化內容成為新聞熱點,社交媒體再次上演了一場盛大的“高分狂歡”。
高分考生的尖叫、家長的激動擁抱,甚至喜極而泣的淚水,天然符合社交媒體和新聞機構的傳播邏輯,能短時間內引發強烈共鳴,進而被算法推上熱搜。
這些高情緒化的內容天然契合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它們能在瞬間點燃觀眾情緒,引發強烈共鳴,通過“情緒優先級”標簽和完播率權重的雙重加持,社交平臺系統性地篩選并放大這些極端情緒表達,而這種機制導致了一個傳播怪圈——越是戲劇化的畫面,越容易被放大,越是克制的真實反應,越難進入公眾視野。
這種報道傾向可能帶來一些問題:一方面,它強化了“高分錯覺”,容易產生“高分遍地走”的偏差,使家長和考生陷入焦慮;另一方面,部分媒體為追逐流量不惜制造“查分劇本”,使新聞報道偏離客觀公正的軌道。
02
媒體需要新視角
過去,考后報道的核心往往是“狀元”“高分屏蔽生”,甚至演變成一場媒體間的“搶人大戰”。但近年來,一些媒體開始嘗試跳出這種單一敘事,尋找更具深度的報道角度,這種報道轉向體現了新聞從業者對高考價值的重新審視與挖掘。
比如,媒體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群體與領域,關注寒門學子憑借知識改變命運的勵志故事,挖掘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考生背后的成長歷程,展現高考如何為多元人生提供上升通道;聚焦教育改革背景下,新高考模式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影響,深入探討選課走班、綜合素質評價等舉措在實踐中的成效與挑戰;還會剖析高考后考生面臨的專業選擇、職業規劃困境,邀請教育專家、高校招生負責人、職場精英等,為考生和家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工人日報>>
比政策制度本身更動人的,是那些無法量化的溫柔。之前,安徽合肥六中為盲童昂子喻準備的盲文試卷旁,總放著一包紙巾——那是監考老師想到他摸讀時手指可能磨破的貼心準備。而現在,宿城一中給王子文母子提供的校內宿舍,墻上貼著“小心碰撞”的提示語。此外,考點外出租車司機自發組建的“靜音車隊”,食堂阿姨為糖尿病考生單獨留出的無糖餐點……這些細節無不表明,制度的齒輪需要人文的潤滑才能更好運轉,正如一位考務人員所說:“我們不是在制造特權,而是在拆除障礙。”
新京報>>
對民辦大學學費是否合理這個問題,沒必要過于敏感和糾結。市場是風向標,實踐會說明一切,時間會給出答案。
如果寧波東方理工大學能夠憑借其獨特的教學理念、優質的教學資源和良好的教學質量,培養出真正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這9.6萬元的學費或許就是物有所值。反之,如果學校只是打著高學費的旗號,卻沒有提供與之相匹配的教育服務,時間也會將其淘汰。
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對民辦大學的發展,社會應該給予一定的包容和支持,同時也要加強監管,確保其收費合理、教學質量有保障。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學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些報道不僅打破了“唯分數論”,也以更全面、立體的視角呈現高考的社會意義,發揮了媒體引導輿論、服務大眾、推動教育理念革新的重要作用,讓高考報道更具溫度與現實意義。
當“高分狂歡”成為每年的固定節目,媒體需要思考:我們是否在無意中助長了“一考定終身”的焦慮?或許,下一個高考季,我們可以少一些“尖叫瞬間”的跟風,畢竟高考報道的終極目標,不應停留在制造爆款。
校對| 張彥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