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莘莘學子十二載寒窗苦讀的終點,更是邁向人生新階段的起點。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一些不法分子卻趁虛而入,設下重重陷阱,給考生和家長們造成財產損失。為了幫助大家擦亮雙眼,共同守護高考夢想,我們邀請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馬晨貴法官和上海恒善律師事務所江麗律師結合法律專業知識與真實案例,為大家揭示高考詐騙的常見套路、法律后果及防范措施。
高考詐騙常見類型及案例解析
高考詐騙手段多樣,且隨著技術發展不斷翻新。常見的詐騙類型包括:
1.“疑似作弊”恐嚇詐騙:騙子冒充教育部門或招生考試機構,發送“考生作弊”短信,聲稱在考場監控中發現考生有作弊嫌疑,要取消高考成績,并誘導考生或家長打電話咨詢。當你打過去,騙子就會一步步套取你的信息,讓你點鏈接或者下載APP,然后讓你交各種費用,最終讓你把錢轉給他們,造成財產損失。這種騙局正是利用了考生和家長害怕影響前途的心理。
2.“內部指標”誘惑詐騙:不法分子謊稱有“內部渠道”“內部指標”或“降分錄取”名額,甚至偽造軍校內招名額,騙取高額“跑腿費”“打點費”。
案例一:周先生被“軍校內招名額”詐騙
周先生遇到一個自稱有“軍校內招名額”的賀某,結果被賀某以各種“跑腿費”“打點費”的名義騙走了37.5萬元。最終周先生的女兒根本沒有被錄取,賀某還找各種理由推脫不退錢。
案例二:藝術培訓機構負責人劉某的“計劃內預留名額”騙局
一位藝術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劉某,謊稱自己能幫沒達到錄取線的學生通過“計劃內預留名額”進入名校。最終,他騙取了9位家長共計90多萬元。
正規招生絕無此類“內部渠道”。
3.偽造錄取通知書詐騙:騙子冒充高校招生辦,寄送虛假錄取通知書,發送虛假錄取短信,甚至搭建虛假招生網站。其目的是誘騙考生和家長將學雜費打到他們指定的銀行賬戶上,或者騙取個人隱私信息,最終還是為了騙錢。對于此類騙局,務必核查官網域名、電話咨詢招生辦、對照往年錄取流程,并警惕要求將費用轉至個人賬戶的行為。
4.“補錄名額”詐騙:針對落榜考生,騙子會在錄取結束后,謊稱高校名額沒招滿,說有“內部補錄名額”來索要錢財。
案例三:樊某的“計劃外招生指標”騙局
被告人樊某謊稱自己有“關系”,能讓落榜生通過“計劃外招生指標”補錄到985大學的全日制本科,甚至還給受害人寫了“保證書”。結果,受害人轉給他64萬元,最后發現都是騙局。樊某因還涉及其他詐騙,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六個月,并處罰金十萬元。
事實上,高考補錄都是通過各學校招生辦公開征集志愿錄取的。有些家長和考生落榜后心有不甘,就容易相信這些小道消息,希望能“另辟蹊徑”,結果就被騙子利用了。
5.冒充軍校招生人員詐騙:不法分子利用軍校招錄流程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行騙,會假冒軍校領導、軍隊干部,或虛設招生機構,偽造合作協議、錄取通知書等來騙錢。
案例四:李某冒充軍人詐騙軍校入學名額
被告人李某謊稱自己是軍人,還偽造錄取通知書,聲稱能幫助受害人的孩子進入軍校,結果騙取了30萬元。法院最終判決李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五萬元。
新型詐騙手段:AI技術下的新風險
隨著AI技術發展,詐騙分子也將其應用于高考詐騙,迷惑性更強。
1.AI身份冒充詐騙:騙子會盜用成功考生的形象,利用AI技術合成虛假的視頻、語音,偽造出“備考經驗分享”“招生政策解讀”之類的內容來吸引粉絲。然后,他們就會以“內部信息”“會員費”的名義來收費。他們利用AI換臉、語音克隆技術,大大降低了偽造的門檻,再結合社交媒體的算法,精準地推送給考生和家長群體,大家一定要注意辨別。
2.AI押題卷詐騙:騙子會宣稱自己的“AI大數據押題命中率90%”,然后高價出售所謂的押題卷或者付費群組,但實際上里面根本沒有什么真實的內容。有些詐騙鏈接里還可能藏著木馬程序,會竊取你的個人信息。他們還會偽造“命中率”數據截圖,結合“絕密預測”這些熱點關鍵詞來引流。
3.AI監考作弊詐騙:騙子會冒充考試院,給你發短信,謊稱“AI監考判定你作弊,需要繳納保證金”,利用考生恐慌的心理來誘導轉賬。他們會偽造官方短信模板,甚至會植入你真實的考試時間、科目等細節,以此來增強可信度,所以大家收到這類短信一定要仔細核實。
4.AI志愿填報詐騙:騙子會推出所謂的“大數據志愿神器”,收取高額費用,聲稱能幫你精準匹配院校,但實際上是為了套取你的個人信息,甚至會誤導你填報志愿。
5.AI合成聲音詐騙:騙子會通過打電話等方式,錄下你或者你重要關系人的聲音特征,然后利用AI技術進行語音合成,用偽造的聲音來實施詐騙,讓你放松警惕。
6.AI換臉詐騙:AI換臉能讓人臉效果更真實,更容易取得對方信任。騙子會利用AI技術,把別人的臉換成指定人的臉,冒充你的親人、朋友等重要關系人,通過合成視頻或照片來“以假亂真”,擾亂你的視線,從而實施詐騙。
面對AI詐騙,大家應提高警惕:多渠道驗證身份,如電話加視頻確認,多問一些只有本人才知道的具體信息,反復確認對方是否為本人。大額轉賬選擇“24小時到賬”并盡量使用銀行匯款,避免通過社交軟件進行轉賬,因為銀行系統相對更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謹慎使用自己的人臉、指紋、身份證號碼等個人生物信息。拒絕不明誘惑,不輕易接聽陌生人電話,不隨意點擊不明平臺發來的廣告、中獎、交友等鏈接,不要隨意填寫個人信息。此外,觀察視頻中人物的眼神、嘴型、光影、背景是否異常;語音通話中是否有不自然的停頓、口音變化;以及在涉及金錢時“不確定即不轉賬”的原則,也是判斷真偽的依據。
防范措施與維權指南
1.認準官方渠道:查分、填志愿、查錄取,務必通過考生所在省教育考試院的官方網站、官方APP或指定平臺。記住,官方渠道的網址都會帶有“.gov.cn”或者“.edu.cn”的域名,教育部已經點亮了官網標識,大家要特別留意。千萬不要輕信那些非官方平臺的信息推送或者陌生電話里所謂的“內部消息”,從源頭上筑牢信息安全的防線。
2.核實信息,拒絕承諾:任何聲稱有“特殊渠道”“內部關系”的信息,都不能輕易相信。務必通過學校或者省招辦的官方電話或網站進行核實,確認信息的真實性。當你聽到“低分高錄”“免試入學”“私人關系”這些話術的時候,一定要高度警惕。正規的升學體系都是公平公正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特殊通道”或者“額外收費指標”。任何聲稱“花錢就能上大學”的說法,那都是詐騙分子的伎倆,千萬不要抱有僥幸心理而上當受騙。
3.不泄露信息,不輕易轉賬:千萬不要把考生的身份證號、準考證號、密碼、銀行卡號等敏感信息隨便告訴陌生人。任何要求你預付“手續費”“保證金”“疏通費”等等費用的,一律拒絕。正規的招生錄取是不會收費的,而且繳費必須通過高校的對公賬戶,如果要求你轉到個人賬戶,那肯定是涉嫌違法。
4.證據固化,快速報警:一旦發現被騙,第一時間保存好轉賬記錄、聊天截圖等證據。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進行公證。馬上撥打96110反詐專線,越快越好,8分鐘之內,資金很可能就能被攔截住。詐騙金額只要超過3000元,就可以立案了。千萬不要因為覺得不好意思或者羞恥就放棄報案。報案是維護自己權益的第一步。完整地保存好聊天記錄、轉賬憑證、通話錄音等所有證據材料,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5.保持理性,杜絕僥幸: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真實分數不愿接受,總是迷信有所謂“破格錄取”的潛規則,更愿意相信“特殊渠道”能夠操作。司法數據顯示,有61%的家長都抱著這種心態。在錄取關鍵期,信息不對稱很容易導致家長恐慌。有73%的受害家長表示“不懂招錄規則”,而詐騙分子就會利用一些專業術語來制造信息差,讓家長摸不著頭腦,從而放松警惕。此外,騙子會偽造紅頭文件、工作證件來降低受害者的防備心,加上“別人家孩子都上了985,我家孩子不能輸”這種攀比心理,很容易讓家長對“保錄取”的騙局產生信任。
求學之路靠實力,切勿輕信所謂的“升學捷徑”。希望廣大考生和家長都能提高警惕,增強法律意識,共同構建防詐騙網絡,守護好自己的權益和未來前程。
(點擊收聽更多精彩內容)
封面圖片由AI生成
記者:周樂
供稿:區人民法院 區司法局
編輯:陳依婷
初審:岳順順
復審:何婷婷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