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 日 陰天有小雨 氣溫24~35℃
新聞報料電話:0715—8128787
新鮮事、稀奇事、開心事、麻煩事,歡迎撥打熱線電話,我們愿意和您分享,幫您跑腿...
6 月 25 日是全國土地日
昨晚,央視《焦點訪談》
以《耕地保護:守好糧食生產命根子》為題
深度報道咸寧 "林耕置換" 的耕地保護創新模式
成為全國耕地保護的典型案例
01
山與田的矛盾:11.78 萬畝耕地流失背后的困局
咸安區汀泗橋鎮星星村的山坡上,連片竹林間散落著巴掌大的地塊。"原來3600多畝耕地,現在只剩1200畝,全是沒法機械化的梯田。" 村支書余杰回憶曾經的景象。這種“山上耕地碎片化、山下林地分割化”的現象,曾是咸安區平原與丘陵過渡地帶的普遍難題。
國土調查數據顯示,2009-2019 年十年間,咸安區11.78萬畝耕地流向林地。雙溪橋鎮毛祠村的困境更具代表性:90 年代末務工潮后,村民在耕地種杉樹,“一棵樹最多賣8元到10元,砍一棵樹加上車需要5元人工費,前期還有樹苗、肥料、管理這些,都是虧的?!贝逯惏顒偎阒~,想起曾經的山下平緩地被林地分割成“豆腐塊”,種糧大戶李龍輝直言:“地塊不連片,租來也沒法種。”
毛祠村實施前
毛祠村實施后
耕地流失背后是三重矛盾:山區耕地坡度超25°,機械耕作成本高;山下經濟林效益低下,卻占用優質耕地;農村勞動力流失,碎片化耕地撂荒嚴重。“必須打破空間錯配,讓耕地和林地各歸其位,使耕地林地空間優化和整治提升?!毕贪矃^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宋任東道出改革初衷。
02
林耕置換:6 個鄉鎮 17 個村的空間革命
在毛祠村示范基地,推土機正在平整連片耕地。這個曾經“耕地長樹” 的村莊,如今完成4000畝林耕置換,形成 “山下千畝糧田”的新格局。
咸安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彭濤介紹,目前毛祠村因地勢平緩成為“耕地下山”示范點,將低效林地改造為連片耕地;曾經“林地長草”的星星村因坡度高推行 "林地上山",現如今山上萬畝竹海,山上把碎片化耕地還林還竹?!熬拖裾{換抽屜,山下耕地集中連片,山上林地成景成林。”如今,咸安區6個鄉鎮17個村通過置換推進債務平衡項目,其中咸安區東南高坡度村已全面推廣。
長壽村實施前
長壽村實施后
據悉,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聯合市林業局指導咸安區創新“等量置換” 機制,在完成林地保護目標任務的前提下,通過上級部門落地上圖?!疤烊涣帧⒐媪质羌t線,但一般經濟林、殘次林,得到各上級部門準許和備案后,可以根據群眾的意愿進行調整置換?!毕贪矃^林業局局長錢華解釋。
鄭良村實施前
鄭良村實施后
毛祠村曾有一片連片耕地旁的林地因村民不同意暫緩施工。“我們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進行推進工作?!迸頋榻B,星星村因原有竹林生態良好,直接保留林地未整改,實現 "群眾愿意改才改"。
短短兩年時間,山上山下過去耕地與林地資源的空間錯配大大得到改善。優先劃定了18126畝林地管理空間,實際完成10783畝林地等量置換耕地。山下耕地連片后,水利、農業部門也逐步配套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使連片的耕地質量更高,更加符合高標準農田水平,"改一塊、成一塊、高產一塊" 的目標正逐步實現。
本報記者:王馨茁 實習生:呂露
編輯:劉念
監制:向東寧
出品:新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