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2025年6月25日
- 全球領跑!又一“成都造”疫苗有望明年上市
- 三例案例證實Ib分支猴痘病毒母嬰垂直傳播風險
- 亞太地區瘧疾疫情惡化:資金缺口下的防控挑戰
- 蓋茨基金會承諾未來五年向全球疫苗免疫聯盟捐贈16億美元
- 瘧原蟲蛋白在免疫逃逸與激活中的雙重作用成疫苗開發新靶點
- 美疾控中心疫苗委員會更新議程 將對流感等疫苗相關事項進行投票
- 圣保羅黃熱病風險仍高
- 英方建議謹慎前往泰國部分地區
企業動態
?全球領跑!又一“成都造”疫苗有望明年上市
成都邁科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重組帶狀皰疹疫苗,即將進入III期臨床關鍵節點,若進展順利,2026年便能上市,結束國內該領域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
帶狀皰疹困擾著全球數億中老年人,病毒爆發時神經疼痛劇烈。國際藥企用傳統鋁佐劑未能攻克,而佐劑對疫苗極為關鍵,卻被國外制藥公司壟斷,中國疫苗行業面臨“卡脖子”難題。2017年,陳德祥在成都創業,團隊經三年攻關開發出核心佐劑MA105。搭載該佐劑的帶狀皰疹疫苗,2024年底啟動III期臨床試驗,25000名受試者僅兩個月就完成入組。這款疫苗研發周期僅為國際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且邁科康已實現20種佐劑原料自主生產,數量全球居首 。
來源:成都發布
國際動態
?英方建議謹慎前往泰國部分地區
英國外交、聯邦及發展事務部(FCDO)于2025年6月24日更新泰國旅行建議,指出因內亂臨時暫停邊境通行,建議除必要旅行外,避免前往泰國南部靠近泰馬邊境的北大年府、也拉府、那拉提瓦府、宋卡府南部(合艾至沙孔間A43公路以南及合艾至巴東勿剎鐵路線以南區域),同時避免搭乘貫穿上述地區的合艾至巴東勿剎鐵路線。該建議可能影響泰國旅游業,其2024年國際游客達約3500萬人次。此外,美國疾控中心此前已就基孔肯雅熱、登革熱等疾病發布疫情預警及疫苗接種建議,6月13日再次建議赴泰游客咨詢旅行疫苗專家。
來源:vax-before-travel
?圣保羅黃熱病風險仍高
泛美衛生組織(PAHO)近日確認,美洲地區尤其是巴西等流行病國家的黃熱病風險整體仍為“高”級別。截至2025年6月24日,包括圣保羅州在內的巴西多州已確認存在蚊媒傳播的黃熱病病毒(YFV)。
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間,圣保羅兩地檢測到黃熱病病毒。對六個新基因組的系統發育分析顯示,病毒于2022年從巴西中西部再次傳入。巴西衛生部指出,黃熱病是一種急性發熱傳染病,重癥死亡率高,可通過疫苗預防,且無證據顯示人際傳播,防范蚊媒叮咬為關鍵。
巴西自2017年4月起采用世衛組織推薦的單劑終身免疫接種方案。美國疾控中心(CDC)建議,2025年前往巴西等黃熱病流行區者需至少提前10天接種疫苗,相關疫苗可在美國認證的旅行診所和藥店獲取。
來源:vax-before-travel
?美疾控中心疫苗委員會更新議程 將對流感等疫苗相關事項進行投票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近日公布了免疫實踐咨詢委員會(ACIP)2025年6月25-26日會議的更新議程草案。此次議程重點包括多項關鍵投票事項:針對含硫柳汞流感疫苗的使用建議、流感疫苗接種方案、母嬰及兒童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的應用,以及“兒童疫苗計劃”相關政策。公眾可于6月23日前申請線上參會并提問(需經篩選)。ACIP每年通常召開三次例會,負責審議科學數據并投票形成建議,最終提交CDC主任批準。過往會議議程及投票結果可通過CDC官網查詢。
來源:vax-before-travel
?瘧原蟲蛋白在免疫逃逸與激活中的雙重作用成疫苗開發新靶點
大阪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瘧原蟲感染紅細胞表面的重復性穿插家族蛋白(RIFIN)對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的殺傷免疫球蛋白樣受體(KIR)具有雙重調控作用:既能通過結合抑制性受體KIR2DL1抑制NK細胞活性,幫助瘧原蟲逃避免疫監視;又能結合激活性受體KIR2DS1激活NK細胞清除感染細胞。
該研究首次揭示RIFIN蛋白在免疫逃逸與免疫激活間的平衡機制,且相關RIFIN變體在亞非瘧疾株中廣泛存在。盡管RIFIN家族成員多達數億種,但具有類似雙重功能的蛋白在瘧原蟲株間保守性高,為開發廣譜抗瘧疫苗和靶向療法提供了關鍵靶點。這一發表于《自然》的成果有望推動瘧疾防控策略的革新,平衡免疫逃逸與激活的特性或成為突破現有防治瓶頸的核心方向。
來源:news-medical
?蓋茨基金會承諾未來五年向全球疫苗免疫聯盟捐贈16億美元
蓋茨基金會近日宣布,將在未來五年向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捐贈16億美元。自2000年成立以來,該基金會已累計投入超306億美元,支持全球疫苗的研發、生產與交付,其中對Gavi的捐贈達77億美元,使后者成為其最大受贈方。此次新捐贈將進一步強化全球公共衛生合作,助力發展中國家獲取疫苗資源,推動免疫接種公平性。基金會長期聚焦全球健康議題,通過資金投入與戰略協作,持續為提升發展中國家醫療可及性貢獻力量。
來源:財聯社
?亞太地區瘧疾疫情惡化:資金缺口下的防控挑戰
亞太地區瘧疾疫情近年顯著惡化,2024年病例達480萬例。2021至2024年病例激增170%,主要因氣候災害(如巴基斯坦2022年洪災致病例從40萬升至270萬)、耐藥性瘧原蟲與病媒滋生、地區沖突(如阿富汗、緬甸局勢影響泰國)及防控資金短缺。
防控手段層面,單一依賴驅蟲蚊帳效果存疑:巴布亞新幾內亞研究顯示蚊帳效力衰減加速疫情反彈,而全屋防蚊設施成本高昂。疫苗方面,針對亞太主要瘧原蟲種類——間日瘧原蟲的有效疫苗尚未問世。
全球基金數據顯示,亞太地區面臨4.78億美元資金缺口,全球缺口達43億美元。隨著美英等國削減國際援助,地區國家需增加自主投入。專家強調,瘧疾防控不僅是衛生問題,更考驗跨國協作與對弱勢群體的責任擔當。
來源:news-medical
?三例案例證實Ib分支猴痘病毒母嬰垂直傳播風險
研究進一步證實猴痘病毒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世界衛生組織2024年8月因剛果(金)爆發的Ib分支猴痘疫情(全球約1.2萬例,含美國病例)再次宣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與II型相比,Ib型猴痘致病更嚴重且可通過性接觸傳播。
專家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描述三例孕婦感染Ib型猴痘的垂直傳播案例:
1. 孕6周女性感染后自然流產;
2. 孕16周合并HIV女性胎兒宮內死亡,尸檢顯示胎兒有猴痘皮損;
3. 孕34周合并HIV女性足月分娩,嬰兒出生即有皮損,3個月后死亡(死因或與猴痘無關)。三例胎盤均檢測到病毒DNA,提示胎盤傳播途徑。
專家建議孕婦暴露后4天內接種Jynneos疫苗(動物研究未顯示危害),禁用ACAM2000疫苗(可能導致流產等風險)。目前孕期感染數據有限,相關建議將隨研究進展更新。
來源:healio
*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本文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文中涉及藥物、技術、產品等只做表達所需,不具任何治療建議,具體治療方式請前往正規醫院接受專業檢查及治療。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非商業用途,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