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路透有消息稱,法國消費者監管機構勒令特斯拉停止宣傳其汽車為FSD(Full-Self Driving,完全自動駕駛),并表示,如果特斯拉繼續從事此類“欺騙性營銷行為”,將對其處以每日 5 萬歐元的罰款。
給特斯拉FSD開罰單,你以為這是歐洲人在主持正義,為用戶著想?不否認有這樣的原因。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對各種來自美國、中國的科技產品進行罰款,也確實是打著類似的旗號。
但是,一個前提值得注意,那就是,這些被處罰的技術或者公司,都是歐洲不曾有過的,或者說怎么研究也制造不出來的。
罰款已成歐洲科技的馬奇諾防線
歐洲對美國的態度有多分裂?一邊是北約秘書長呂特對特朗普發出的那封令人作嘔的諂媚私信,一邊是對來自美國的科技企業大下死手。
5萬歐元,這個數字微不足道,卻是一幅絕妙的諷刺畫卷。歐洲曾孕育工業革命巨浪,讓火車呼嘯著碾碎中世紀(參數丨圖片)黑暗;此刻卻只能拿著微薄罰單,試圖攔住特斯拉自動駕駛車輪駛向的未來。
回溯上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大潮初露鋒芒,微軟Windows系統搭載IE瀏覽器所向披靡。歐洲卻只能搬出歐盟反壟斷法,用一筆接一筆的罰款來阻擋微軟步伐。
時間跳轉至谷歌崛起,歐洲再次亮出"數字稅"與"反壟斷"的令牌,高舉手中罰款的利劍。
2017至2019年,谷歌被罰總計達90億歐元之巨,然而在歐洲瘋狂揮舞罰款棍棒之際,并沒有妨礙谷歌覆蓋全球93%的市場,安卓系統一度占據歐洲75%的份額。
罰單漫天飛舞,反倒顯出歐洲監管的無能與技術產業的潰敗。
而這場針對特斯拉的討伐也并非孤立事件。
法國市場的表現或許正是歐洲科技尷尬現狀的絕佳隱喻,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專利總量中,法國已跌至全球第七,遠落后中美。更慘痛的是,其新能源車本地制造目標也因種種障礙一再落空。
當特斯拉八年前就已量產AutoPilot硬件,積累200億公里實測數據之時,某些歐洲廠商才剛在原型車階段測試激光雷達系統。
可歐洲官僚們似乎無視這一差距,在他們眼中,技術并非競爭核心,法令與制裁才是唯一利器。
歐盟最近十年對美科技巨頭開出的罰單累計超300億歐元,這背后是歐洲對本國創新力量的隱憂,在科技前沿陣營中,歐洲力量已趨凋零。
歐洲曾經以工業榮光引領世界,巴黎的光芒曾是變革燈塔,工業革命的火光中,大陸曾驅動整個人類文明前行。
然而如今,那些在立法殿堂里高談闊論的精英們,面對美國科技巨頭只剩一張底牌:罰款。
這一幕何其熟悉?中世紀奧斯曼帝國曾把控東西方貿易要道征收重稅,卻對繞過好望角的新航道無能為力,當世界繞過它另辟蹊徑時,曾經繁盛的驛站便只能化為大漠荒丘。
或者說,除了寫罰單,在面對外來科技的競爭時,歐洲已經毫無抵抗之力。罰單就是他們的科技馬奇諾防線。
所以,當特斯拉的FSD在日益精進之時,習慣了躺贏的歐洲老爺們,就只能揪住“L2級輔助駕駛”與“完全自動駕駛”的術語差異大做文章,卻對本土車企雷諾、標致的自動駕駛研發滯后完全閉口不談。
總而言之,歐盟開罰單時的邏輯鏈條清晰可見,當技術競賽落后,便用規則筑墻;當創新乏力,便以“消費者保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
這到底是精明還是愚蠢?
恐怕過去那些偉大的、引導人類進步了三百年的歐洲科學家們真要氣到吐血——面對科技進步,哪能跟封建領主一樣,不想著如何正面應對,偏偏就想著收過路費呢?而且,這玩意能收多久,用不了幾十年,估計整個歐洲都會成為純純的大韭菜。
躺平的歐洲科技產業
歐洲并非沒有野心。歐盟每年豪擲57億歐元研發自動駕駛,德國建立試驗高速公路,英國畫下“2030年普及完全自動駕駛”的藍圖。
但專利數據揭穿了皇帝的新衣。歐洲自動駕駛專利申請前四名,三星、英特爾、高通、LG。清一色的美韓企業,歐洲車企無一上榜。歐洲專利申請占比,美國(33.7%)與歐洲(37.2%)幾乎持平,但細分領域暴露軟肋,車輛操控、感知決策等硬件技術由德法主導,而核心的通信與計算技術卻被美國壟斷。
更殘酷的現實是:當中國百度的Robotaxi已在武漢等地接送乘客,美國Waymo在鳳凰城商業化運營時,歐洲的自動駕駛仍停留在試驗場。德國的一份報告坦承,在機器人出租車領域,中美已商用,德國僅有實驗室成果。
曾經,歐盟也高喊過“技術主權”,接連發布《歐洲數據戰略》、《人工智能白皮書》,目標宏大如復興羅馬帝國。然而實操中,所謂“主權”卻淪為了可笑的罰單式監管。
歐洲的車企統治了整個燃油車時代,卻在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中集體躺平。面對來勢洶洶的電動化革命,它們最擅長的就是用工會和各種環保組織來綁架創新,特斯拉的德國工廠就曾因為環保組織的介入,為了不打擾過冬的蛇而被迫停工了好幾個月。
對外來的科技企業罰款,不過是歐盟在科技產業上心虛的一種具體表現。人格分裂的它們,一面指控美國科技公司“數字殖民”,一面對中國5G設備設限;一面抱怨依賴美國云計算不安全,一面拒絕華為參與本土基建。這種戰略上完全躺平的收過路費心態,已經讓歐洲淪為了數字冷戰中的邊緣人,細細想來,現在你手邊還有什么科技產品是來自歐洲的?
技術主權本應增強獨立性,但歐盟的立法狂熱(科技無能后的罰款依賴)反而使其淪為全球創新的局外人。
歐洲走進了科技黃昏
罰款能暫時安撫民眾對技術落后的焦慮,卻治不了歐洲的“內源性衰退”。歐洲頂尖科學家都在美國,優秀的畢業生,到日子就飛往舊金山,再加上歐盟內部的數字法規高達近200項,往往是一開始工作就犯規,企業的合規成本比中美高的不是一星半點。
五百年前,歐洲用航海技術開啟大航海時代;五百年后,它在數字海洋中擱淺。罰款不是巡航艦,而是錨——它把歐洲死死釘在舊時代的港灣。
當罰單成為歐洲最后的科技戰略,歐羅巴便在實質上自我定義了一種命運,那個曾照亮全球的科技創新引擎,在一次次氣急敗壞的罰款中已然熄火,徹底走進了科技黃昏。
也許,未來的人們終將發現,歐洲科技的最后遺物,并非實驗室里的精妙儀器,而是布魯塞爾辦公室里一疊疊發黃的罰款清單。
現在的歐洲還剩什么?也就剩下盧浮宮里對著罰單傻笑的蒙娜麗莎了。
長按掃碼入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