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滬深兩市放量上漲,上證指數創下年內新高,創業板指數漲幅超過3%,成交量顯著放大。此外,主力資金已連續三日凈流入,這些跡象表明,牛市在投資者的懷疑中悄然到來。
那么,市場機會究竟在哪里?不同投資者因投資策略、風格和方式的差異,觀察市場的視角也各不相同。
今天,我們從市場估值角度為大家提供一種思考方向。談及市場機會,若只專注于個股,往往難以把握市場整體趨勢是機會還是風險。以6月25日收盤數據為例,上證指數收盤市盈率約15倍,處于近5年86.45%的估值百分位。
這意味著當上證指數收盤站上3455點時,從估值層面看,已高于近5年86%的時期,其估值已不具備明顯優勢。當然,這并非斷言上證指數不會繼續上漲,而是從風險與收益的平衡角度來看,上證指數當前處于較高估值區間。
再看滬深300指數,作為機構投資者常用的市場參考基準,6月25日收盤后,其市盈率約13倍,處于近5年66.8%的估值百分位。由此可見,以滬深300指數成分股為代表的各行業龍頭,整體估值相比上證指數稍低。若市場延續上漲態勢,滬深300中的藍籌股仍有望成為推動市場上行的主力。
接下來聚焦創業板指數。市場常提及的三大指數為上證指數、深成指和創業板指數,且代表新興生產力的企業大多集中于創業板,少部分分布在科創板。6月25日收盤時,創業板指數市盈率為32倍,近5年估值百分位為30.6%,處于相對低位。
對比上證指數、滬深300指數的估值情況,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新興生產力企業,當前估值明顯更低。盡管6月25日創業板指數漲幅超3%,可能引發投資者對高位套現的擔憂,但從估值理性分析,這類企業仍具備較高性價比。
從資金流向觀察,近4個交易日指數持續上漲,主力資金已連續3日凈流入。除券商板塊外,半導體、AI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等新興產業領域,成為主力資金重點布局方向。
而且,從漲幅來看,這些領域尚未出現明顯過度上漲,結合創業板的估值百分位數據,足以說明這些新質生產力板塊整體估值仍相對較低,具備較大潛力。
免責聲明:以上任何內容均來源于市場公開信息,僅供您參考與學習觀摩,該內容不構成對任何產品的購買、拋售或持有的建議,不作為您做出可投資的依據,您應自主投資決策,自行承擔資風險與損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