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在《小米創業思考》中說過一句話:站在臺風口,豬都能飛上天。但也有人說,1000萬 Clips 可能會成為小米YU7的“殺豬刀”。
距離YU7正式上市還有一天,雷軍在早上6點發布小米YU7預熱海報,附文“端到端輔助駕駛HAD……提升還是非常明顯的”,并把“1000萬 Clips”作為核心技術看點再次拋出,參數亮眼,語言自信。
但講智駕歸講智駕,小米這次講的那個東西,整車到底接不接得住。輔助駕駛在YU7上該不該做核心賣點?1000萬 Clips是否真能撐起一輛車的價值錨點?當“豪華高性能SUV”的標簽立起來了,那些沒補齊的短板,就顯得格外明顯。
01
YU7預熱為什么要講1000萬Clips
在上市發布的前一天,小米YU7拋出了1000萬Clips的技術口號。通常來講,Clip指的是車輛在路況中記錄下的關鍵片段,可能是一次急剎、一次并線失敗,也可能是突發的橫穿行人。這些片段被采集、標注、用于智駕模型訓練,最終影響系統對邊緣事件的處理能力。
但要實現千萬級Clip,并非只靠實車采集這一條路。當前行業常見的路徑有三種:1、車隊采集,真實素材回傳;2、通過AI和高斯濺射技術生成數千種虛擬場景模擬,簡單說是“假戲真做”;3、用開源、商用數據集迅速堆量,但場景常規、重復率高。
從數量看,三種方式疊加確實可以將素材堆到千萬級,但從價值看,不同來源的數據訓練效果差別極大。尤其是那些缺乏質量、缺少反饋的數據,表面看起來體量驚人,但對模型提升作用不大。
1000萬Clips的說法可以追溯到2023年特斯拉財報會,當時馬斯克就說,1000萬Clips對 FSD的訓練效果能帶來質變,這就被解讀為一種智駕領域的數據門檻。直到今年一季度,這套話語體系正式在國內智駕圈快速蔓延,也成為了傳播的標配話術。
似乎品牌只要說出“我們有1000萬 Clips”,就像默認擁有了智駕的準入證。但很多時候,這樣的說法更接近一個模板式口號,而非技術結果的真實反映。一定要記得,Clip 本質是訓練素材,它的意義取決于三個維度:是否具備足夠的場景價值,是否經過精確標注,是否真正參與模型閉環。
小米YU7在當前節點打出“1000萬Clips”的牌,說白了,是想通過這樣的概念表現出自身在輔助駕駛數據體系上的加速快、儲備充足。但這個數字能不能轉化為安全感,在真實道路上的準確判斷、靈活避障和舒適程度還不得而知。
02
1000萬Clips藏著哪些風險?
所有行業都有個通病,一旦某個數字在頂級玩家嘴里提出來,其他人就會一窩蜂地追著喊。當所有人都有1000萬 Clips,這個數字本身就不再值錢了。
真正決定一個輔助駕駛系統強不強的,是系統能不能把復雜路況吃干榨凈。邊緣稀有事件才是系統訓練的死角。但這類事件的密度,往往低到百萬分之一,甚至千萬分之一,也就說,哪怕幾億公里才能撞上那么一次。
即使是再高的數據量,如果沒踩到邊界,也只是繞著舒適區在畫圈。再說的直白點,誰都能把素材堆成山,但沒幾家能讓模型識別出夜里那雙從綠化帶里突然探出來的迷彩鞋。
大家都在宣傳自己的數據量,卻很少有人交代兩個關鍵問題:稀有場景的有效率和大模型進化效率。
可以看看已經公開的真實表現,小鵬今年已經瞄準兩億Clips,并且量產裝車了2200+TOPS的車端算力和車端VLA+VLM大模型;理想的NOA累計里程達42.7億公里,日新增670萬;華為、吉利、比亞迪的智能輔助駕駛里程也都進入了“百億公里”量級。
這些車企有個共性,車都是在真刀真槍地跑在街上,有用戶在用、系統在學、數據在轉。
對于小米YU7以及任何一家輔助駕駛相關的品牌,1000萬Clips就是一個進度,說明不了什么,最后也得靠車。
03
別再用“智駕”賣情緒
從此前的海報、文案、傳播來看,小米給YU7貼上了“豪華高性能SUV”的身份。社會學上講預期管理,意思是一旦你在認知層面許諾了一種能力,消費者就會基于這個錨點建立起判斷體系。既然自己說了是高性能,那消費者自然會拿“高性能”那一套標準來衡量你。
從配置來看,YU7確實猛:508kW、866N·m,還有全系標配激光雷達,紙面上像個狠角色??蓡栴}也出在這兒——你有這么強的動力,輪胎卻只有245mm寬,誰都看得出這不太對。
對比一下蓮花ELETRE,入門版都給到前255mm、后285mm的胎寬,參數上看著就踏實。YU7這邊245mm胎寬放在20萬級家用SUV上沒問題,放在一臺帶“高性能”標簽、要挑戰Model Y、甚至“對標”法拉利的產品上,怎么看都有些不夠份量。如果說為節能,那節能SUV沒人讓你做到兩噸四的車重,也沒人逼著把后驅變四驅。
當你想做到“既要又要還要”的時候,每個取舍都藏著代價。
更早的時候,SU7的剎車就曾被質疑,現在輪胎又成了新爭議。這不是單個零件的問題,而是協同能力沒準備好。一輛車要跑得穩,動力、懸掛、制動、熱管理、智駕,每一環都得跟上。風險就是這樣被放大的,話說的太早、太滿。
現在這狀態,之前的事故還沒有答復,繼續提“智駕”就等于把一個半成品的系統推到臺前,讓它直接面對所有用戶的判斷。一次判斷失誤,一次轉向失敗,一次高架錯過匝道,消費者不會管你的傳感器是誰的、你的算法是哪家的。
現在喊得夠響,講得夠新,也越容易讓細節變成反噬的起點。技術的刀,能切開市場,也能傷到自己,這一次1000萬Clips會不會成 YU7 的那把“刀”,想必答案很快就會揭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