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秋天,我跟兩個老朋友老張、老王,從沈陽坐飛機去朝鮮玩。飛機不大,型號叫安148,頂多能坐80來人。里面是大紅的座套,鋪著藍地毯,顏色挺鮮亮,看著有點喜慶,也有點…怎么說呢,老派的感覺。
這趟飛行,真叫人難忘,主要是——顛!起飛降落晃得厲害就不說了,飛平穩了也不消停。時不時“轟隆”一聲,整個飛機就跟著抖三抖。我瞅著窗戶邊上,油漆都磨掉了,心里直打鼓:這老伙計,不會散架吧?
好在空姐很穩當。人長得也好看,不是那種流行的網紅臉,是圓潤的、富態的,看著就讓人安心的那種漂亮。關鍵是人家面對顛簸,面不改色,該干嘛干嘛。看她那么鎮定,我們幾個大男人也不好意思嚷嚷了,只能跟著硬挺。
平壤初印象:一朵安靜的菊
飛機總算平安落地平壤。走出機場,就看到來接我們的人了。是個姑娘,穿著朝鮮傳統的長裙子,紅配綠,顏色挺鮮艷,但穿在她身上,不覺得俗氣,反而挺大方。她個子大概一米六多點,皮膚挺白,臉蛋圓圓的,很飽滿,化著淡妝。第一眼看去,不是那種驚艷的美,但很舒服,干凈,像鄰居家懂事的妹妹。
她就是我們的導游,姓李。后來幾天,我們都叫她李導。這姑娘身上有股特別的氣質,像秋天路邊靜靜開放的菊花,不張揚,不吵鬧,就是安安靜靜地在那兒,卻讓人忍不住多看兩眼,心里也跟著靜下來。說真的,這趟朝鮮之行,后來很多地方印象模糊了,但李導這個人,卻記得清清楚楚。就沖認識她,這趟路也值了。
溫柔似水,潤物無聲
李導說話,聲音不大,語速也不快,但吐字清晰,聽著很舒服。我們仨都是急性子,問題一個接一個:
“李導,這棟建筑是做什么的?”
“李導,那座雕像有什么意義?”
“李導,咱們中午吃什么?”
甭管我們問得多瑣碎,她從來不急不躁。總是耐心聽完,然后微微側頭,帶著溫和的笑容,慢條斯理、清清楚楚地給你解釋。那種感覺,就像喝了一杯溫開水,熨帖得很。同行的老張,孩子都挺大了,私下跟我說:“這姑娘,脾氣真是好。誰要是娶了她,日子肯定過得舒心。想跟她吵架都吵不起來。”
李導自己還在上大學,在平壤很有名的金策工業大學讀大三。行程中有天,她特意帶我們去她的學校看了看。
跟我們國內的大學很不一樣。校園里特別安靜。看不到手拉手的情侶,沒有穿著超短褲、拖鞋溜達的女生,也聽不到大聲喧嘩。偶爾遇到認識的同學,李導也就是笑著揮揮手,或者停下來,很認真地鞠個躬。那份禮貌和謙和,是骨子里透出來的。這是李導給我們的第二個深刻印象:溫柔,有禮,像水一樣,悄無聲息地讓人感到舒服。
低調的“富家女”?
頭兩天,我們都以為李導就是個普通的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做導游賺點零花錢。但慢慢地,發現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是她的穿著。衣服看著款式簡單,不花哨,但料子和做工都挺好,挺有質感。最讓我們有點驚訝的是她的鞋!五天時間,我們注意到她換了六雙高跟鞋!每一雙款式都不一樣,都挺時尚,尖頭的、圓頭的、帶袢兒的、細跟的…而且,每雙都跟新的一樣,鞋跟干干凈凈,一點磨損的痕跡都沒有。這可不像是省吃儉用買的。
更讓我們意外的是她的手機。她手里拿著兩部手機!一部是朝鮮國產的“阿里郎”,看著挺樸實。另一部,居然是當時最新款的蘋果11!要知道,我們是2019年10月底去的,這蘋果11才剛上市一個多月,在國內賣得還很貴,我們仨都還沒舍得換呢!在朝鮮能用上這個,真不簡單。這小李導,看來家境不一般啊。
謎底揭曉:廣場邊的漢堡亭
這個謎團,是在金日成廣場解開的。那天天氣不錯,陽光挺好,我們仨忙著拍照。一回頭,發現李導沒在旁邊。再一看,她走到廣場邊上一個小售貨亭去了。只見她跟亭子里的一位阿姨(后來知道是她媽媽)說了幾句什么,然后很自然地拿起一個漢堡、一瓶可樂,還順手拿了一把遮陽傘,轉身就回來了,遞給我們遮陽。整個過程非常自然,一分錢沒付!
我們仨互相看了看,心里有點犯嘀咕:這…是導游福利?還是…?后來找了個機會,裝作不經意地問她:“李導,剛才那個小亭子,你好像很熟啊?”
李導笑了笑,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嗯,那是我媽媽開的店。”
啊? 我們仨都愣了一下,真沒想到。
她接著給我們解釋:廣場周圍這些賣東西的小亭子,產權都是國家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租給個人經營,而且租金非常高。她家,就是那“很少一部分”中的一家。
我們更好奇了:“那…李導,這店一個月能掙多少啊?(方便問嗎?)”
李導還是那樣溫和地笑了笑,說:“嗯…差不多能抵得上我爸爸一年的工資吧。”
這話讓我們更驚訝了!她爸爸是金策工業大學的教授!在平壤,那絕對是高收入、有地位的職業!原來,這位看起來溫溫柔柔、謙和有禮的大學生導游,家里是真的有“礦”啊!只不過這“礦”,是金日成廣場邊上一個賣漢堡可樂的小小售貨亭!這小小的亭子,竟然這么能“產糧”!
站臺離別,一串加不上的QQ號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快,五天的行程轉眼就結束了。我們要坐火車離開平壤。
站臺上,天色已經暗了下來。跟李導相處這幾天,感覺像認識了一個很好的朋友。我們仨都提前準備了一點小禮物送給她。我把自己的充電寶遞給她:“李導,這個你拿著,出門在外,手機有電方便。” 她也沒多客氣,微笑著說了聲“謝謝”(康桑密達),很自然地就收下了。看她還要忙著照顧其他游客,我們也沒多耽擱。
上車前,我們互相留了QQ號(想著QQ可能比微信通用些)。火車快開時,我們隔著車窗使勁揮手,大聲喊:“李導!常聯系啊!”“明年有空再來!”“QQ加你啊!記得通過!”
火車緩緩開動,李導站在站臺昏黃的燈光下,身影越來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個揮手告別的輪廓。
回國后,我第一時間打開電腦,找到那張寫著QQ號的紙條,仔仔細細地輸入號碼,發送了好友申請。滿懷期待地等啊等… 沒有回應。第二天,又試了一次… 還是沒有動靜。過了一個星期,不死心,再試… 依然石沉大海。
心里有點失落,在我們仨的微信小群里問:“老張,老王,你倆加上李導QQ沒?”
老張回復:“加啥呀!我加了好幾次了,一點反應都沒有!”
老王也說:“我也是!顯示發送成功,然后就沒下文了。咱仨抄的號一樣嗎?”
一對,號碼一模一樣!這就奇怪了。是朝鮮那邊的網絡限制太嚴?還是當時匆匆忙忙,李導寫錯了號碼?又或者… 這段萍水相逢的緣分,就像那天平壤的晚風,輕輕吹過,就留在了那里?
這事兒成了我們仨心里一個小小的掛念。我們約好了,等以后有機會,國際旅行更方便了,一定要再找時間去趟平壤。不為別的,就想當面問問李導:
“李導,當年在平壤站臺,我們留的那個QQ號… 是不是寫錯了?我們仨,一直都沒加上你呢。”
后記
朝鮮之行的許多細節,隨著時間慢慢淡去了。但那架顛簸的小飛機,李導在金日成廣場邊自家小亭子前那安然的神情,還有平壤站臺暮色中她揮手告別的身影,卻在我心里越來越清晰。
她身上那種“淡雅如菊”的安靜,“溫柔似水”的平和,還有家里條件優越卻絲毫不張揚的低調,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氣質,讓人印象深刻,也讓人心生好感。
那串始終加不上的QQ號,像一個小小的問號,也像一個小小的念想。它提醒著我,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有這樣一位特別的姑娘,過著與我們不同卻又同樣真實的生活。
她讓我看到,真正的從容,或許不在于擁有多少財富,而在于內心的安定與平和。就像她,家里有收入不菲的小店,能用上最新的手機,也能穿著嶄新的鞋子,但待人接物,依然是那份不卑不亢的溫和與謙遜。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能保持自己的節奏和溫度。
這趟朝鮮之旅,因為遇見李導,而變得格外有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