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書壇最受關注的話題就是“丑書”,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當今書家都崇尚寫“丑書”,而非大眾普遍認可的傳統書法,其實關于“丑書”的出現主要是審美差距造成的,但是關于“丑書”的熱議則有很多綜合性的原因。
首先是社會原因,社會的進步讓民眾有了自由、獨立評價書法的權利,自媒體的盛行,也讓民眾有機會去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
無論關于“丑書”的評論是專業的還是簡單的發泄情緒,也無論這些評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都充分證明了民眾對自主權利的充分使用。
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 古代書法審美是要受到皇權統治的,皇帝的喜好決定了時代書風的方向,民眾不可能也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即便發表也只能屈從皇權意志,不可能忤逆。
社會的進步讓民眾有了發言權,有了發言的平臺,這才是一個話題不斷被熱議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文化的因素,盡管今人有了充分的自主權,但是刻在民眾骨髓里的“祖先崇拜”思想卻依舊根深蒂固。
民眾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這些意見大多遵從于內心“尊古貶今”的思想,很多人始終崇拜古人,不愿認同今人的創新成就,當然要對今人書法挑剔責難。
第三是藝術修養的原因,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從來就不缺少藝術,但是當今很多民眾的藝術修養并不高,無法從藝術的角度去品評書法作品。
這讓他們只能從實用的角度去欣賞當今書法,才會用美丑這種簡單的標準去評價當今書法,看的舒服的就認為是美的,看不順眼的就認為是丑的,毫無藝術邏輯。
第四是藝術認知的問題,過于務實讓一些人對精神享受頗為不屑,持有藝術無用論,還有人認為藝術沒有技術重要。當無法看到一幅作品當中的技術含量的時候,就認為誰都能輕易做到。
王冬齡先生的“亂書”享譽國內外藝術界,卻被部分國人貶為三歲頑童都能做到的涂鴉,這種非常業余且低級的認知充斥著社會輿論平臺。
第五是審美標準落后的問題,當今很多民眾還在用實用性書法的審美標準衡量當今書法藝術,這已經難以跟上書法發展的步伐了。
科技取代了書法的實用性,書法已經難以承擔文化傳承的重任,只能向著純藝術的方向發展,所以對當今書法的審美要更為注重藝術標準,而非實用性標準。
第六有輿論傳播的原因,負面情緒要比正能量更容易感染人,負面輿論也比積極言論更容易得到共情,所以當今很多負面情緒都被媒體無限放大,以博取最大限度的關注度。
這也給一些居心不良者有可乘之機,他們刻意貶損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煽動民眾的不滿情緒,借機詆毀和否定當今社會的成就。當今書壇“丑書”橫行就是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營造的假象。
第七是心理方面的因素,國人普遍存在的嚴重的自卑心理也讓一些人更愿意相信當今社會是虛假的和墮落的。
他們由極度自卑引發的厭己心理,不但厭惡自己,也厭惡自己同時代、同命運的國人,不愿承認同時代人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當今無大師”就是這種心理的結論,一些人根本不愿意承認在自己頹廢度日的同時,會有人取得比肩圣賢的成就,否定他人成為一些人聊以自慰的手段。
第八是二元對立思維邏輯的作祟,這種國人普遍持有的非此即彼的思維邏輯讓人們喜歡用美丑去評價所有問題,并且毫無包容性。
喜歡的就要吹捧上天,不喜歡的一心要置于死地,崇拜古人就將古人書法捧得無限高深,厭惡今人就將今人書法貶的一無是處。將古今書法對立看待,今人書法必然被列為“丑書”。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今“丑書”現象并不源自某種書風或者創新,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可以預想,即便當今書壇全都基于傳統的實用性書法,依舊會引發“丑書”爭議。
重要的不是何種書風流行,而是民眾對今人創造的慣性否定和質疑,只要是今人的作品,人們總能夠找到理由去貶損和抵制。
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于書壇,在當今中國各個行業普遍存在,行業魁首、名家往往都是民眾撻伐的主要對象。
即便不能從專業的角度去否定,也要從品行和道德的角度去詆毀,名家塌房始終在頻繁的循環上演。
“丑書”的出現并不突兀,關于“丑書”的爭議也不會停止,好在愿意自毀長城的只是一部分人,還有一些人在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
正是有這部分積極向上的人,才沒有讓“丑書”爭議成為簡單的書家與民眾的審美對抗,才讓人看到了社會發展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