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鋒
Han Ruifeng
韓瑞鋒,自小臨習中國畫,后拜山水名家楊長槐先生為師,并隨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翟大閩先生練習太極拳及內功心法。碩士畢業于首都師大美術學院董仲恂中國畫山水工作室。曾任職于中科院自動化所科學藝術中心,并曾在中國戲曲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從事視覺藝術、繪畫等教學工作。
編者按:
在798藝術區懸浮空間舉辦的“能量皴法”展覽中,藝術家韓瑞鋒以筆為徑,在宣紙間構筑起一片靜謐的能量場。他的創作從傳統水墨的根基出發,而與太極的習練、心性的體悟融為一體,以具身性的重復勞作,勾勒層層平筆,以當代的視角重新詮釋皴法的尺度與留白的呼吸。那些深淺不一的藍調,是時間沉淀而成的溫潤釉色;而那些緩慢累積而成的筆觸,則是修煉心性的實證痕跡。
韓瑞鋒藝術實踐中的精神內核,或許正在于那份對抗浮躁時代的定力。他以慢制快,以靜制動,在每一筆的勻速行進中,將瞬間的光影延展為時間的綿延。這種創作超越形式的探索,成為生命修行的顯影,傳遞出那運筆深處,一份不疾不徐的澄明。
“能量皴法”展覽現場
韓瑞鋒專訪
用兩個月,三個月,
甚至一年來畫“一剎那”
TAKING MONTHS, EVEN YEARS,
TO PAINT A MOMENT OF EPHEMERALITY
庫藝術=庫:您在作品中以無數次平穩的起筆、落筆營造了一種寧靜的氛圍和氣場,其創作是否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完成一幅畫需要多長時間?
韓瑞鋒=韓:我的創作周期至少在一個月以上,短則兩三個月,長則一兩年,甚至幾年。一幅畫先在畫案上進行,之后在墻上創作,前期比較集中作畫,之后根據自己的狀態慢慢調整,直到某天覺得作品成熟了,才會最終取下。
我通常采用老的生宣紙,紙張的特性也決定了必須慢工出細活:運筆過快會導致平穩度不足,顯得筆墨毛躁,必須高度專注才能保持筆觸的平穩度。這要求創作者具備扎實的功底,并持續地集中精神來畫。
在筆法上,有意放慢、求“平”。黃賓虹提出五種筆法“平、留、圓、重、變”,其中“平”是基礎要義。作畫時需保持均勻呼吸節奏,只有筆底平穩,后續“圓”的力度凝聚才能自然生發,畫面中才會體現出“靜”的氛圍。由于筆觸足夠緩慢、沉靜,即使畫面中沒有形象,僅僅是筆觸和線條,這種勻速行筆而成的穩定軌跡,本身就能構建出深邃和靜謐感。
《皴法-融》,布面紙上水墨,215X124cm,2019
“能量皴法“展覽現場
庫:作品以宣紙為底,呈現出水墨的層次感,但使用的卻是非中國畫顏料。您在選擇顏料方面有何考量?
韓:我對傳統水墨的運用比較了解,這得益于從小寫書法畫國畫的經驗。不過,如今我更傾向于使用一種日本礦物顏料。它比較透亮,略微反光,比較符合我預期的畫面效果。這種顏料本身帶有一定顆粒感,近似墨膏。就像墨在硯臺上長時間積留,會變成顆粒粗糲的宿墨,粘稠含水、筆痕清晰,形成特殊的質感,這些顏料也會隨時間產生奇妙變化:時而沉淀分層,時而在夏日高溫下產生化學反應,變為泥狀質地——這種不可控的質變反而為作品帶來了意外之趣。我常常在創作中刻意運用這些材料的自然變化,讓它們成為我獨有的畫面語言。
庫:您作品的色調多是深淺不一的藍調,為何偏愛藍色?這是一種怎樣的藍?
韓:在我的早期創作中,由于延續傳統中國畫的脈絡,作品多以墨色為主。而這次展覽呈現的多為藍色系列,這兩種色彩在視覺感受上有微有不同。
選擇藍色作為主色調,完全是出于一種自然而然的偏愛。我自幼在海邊長大,藍色的大海是我最熟悉的風景;日常生活中,我的衣著也以藍色居多,這種色彩總能帶給我舒適感。說來奇妙,這種選擇或許與成長環境、個人心境都息息相關,完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不自覺的傾向。我調制的藍色,在色調上接近宋代瓷器的釉色質感。這種色彩的呈現也并非刻意追求,而是創作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結果。
《皴法-生白》,布面紙上水墨,124X124cm,2020
《皴法-六階》,布面紙上水墨,165X124cm,2024
《皴法-忽有》,布面紙上水墨,124X124cm,2023
《皴法-初時》,布面紙上水墨及多媒體,AI算法,2020
庫:您將山水畫中皴法的用筆內化為獨特的表達,與傳統皴法相比,有何沿用、又有何不同?
韓:雖然我的皴法承襲自傳統,但已與古人的技法不同。首先,由于畫面尺幅不同,我對皴法的大小進行了改造。歷代山水畫都比較小,尺幅大的如《溪山行旅圖》也不過縱長兩米,其中的山頭皴法相對來說精巧細致;而我的大幅創作改變了觀看方式,它是全幅的,必須放大皴法表現筆觸,這是自然而然的過程。米芾的米點皴水墨淋漓,在遠看時往往隱沒不見,而我借鑒類似小斧劈的皴法,一筆一筆的皴,近看時,點狀和線狀肌理依然清晰可辨,形成了畫面中新的節奏感和視覺形式,遠看又有一種蒸汽感,所謂追求的氣韻生動。
其次,我在皴法中融入了自己的審美追求。我坦承自己在筆力上不比終日執筆的古人,但經年累月的創作實踐使我的線條與皴法日益精進,回看以前的作品,常會覺得不足。早期作品中,我的皴法顯得邊緣明顯、黑白鮮明,而現在則愈加趨于淡遠。這或許與年歲增長、心境變化相關,我越來越向往道家“虛室生白”、佛家“空”的境界。中國傳統文化在我的生命體驗中產生共鳴,也在創作過程中自然顯現。
“能量皴法”展覽現場
庫:畫面以密集的筆觸積點成面,而其中的淡處形成了留白。在您的理解中,這種留白有著怎樣的意味?是否像某種光的道路、呼吸的氣口?
韓:畫了多年滿幅的點狀皴法作品之后,我逐漸意識到畫面需要呼吸的空間,于是開始嘗試在其中留出一豎線的空白,又試著留了一橫線,但真正的啟發性時刻,是某一天早晨下樓晨練時,我看見有一束光影從樓層之間斜照下來。在早晨淡淡的薄霧中,那道光束并不強烈,而是朦朧溫和,那一刻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來畫畫的時候,我就把這個意象放進去,形成了清透的留白而成的光感。于是,在反復疊加皴法的過程中,我注意保持畫面的透氣性。即便顏色逐漸加深至近乎墨黑,也要為畫面留出呼吸的間隙。這些由空白構成的微妙關系,最終形成了沁人的“透光”效果。
我漸漸感悟,光不正是時間的縮影嗎?影子投在地面上的一處,有時幾秒鐘就沒了,太陽一秒鐘行近三十萬公里,早已經運動變化了。我將光與時間的關系轉化為創作的思路:用兩個月,三個月,甚至一年來畫“一剎那”。這在方法上延續著既有的皴法系統,但是在哲理上更深遠了。
留白在我的作品中呈現出多樣的可能性,有時具有一種空間性的結構,有時像薄霧籠罩,有時則是一根勾勒出山形的線。總之,留白的形式和含義沒有絕對性,它是在變化當中自然形成的。
《皴法-劈》,布面紙上水墨,150X124cm, 2022
“能量皴法”展覽現場
練太極與畫畫
本質上都是生命能量的修煉
TAI CHI AND PAINTING
ARE BOTH CULTIVATIONS OF LIFE ENERGY
庫:站樁和太極的身體練習如何影響了您的創作?太極在運動中的靜定、緩慢中的能量,與用筆的原理是否相通?
韓:太極拳的功法與繪畫筆法有著深刻的相通之處。太極中的核心功法,第一個功夫就是“勻”——這與黃賓虹所說的五種筆法中的“平”不謀而合。通過站樁將身體放松到極致,以平緩均勻的動作感受能量的流動,以至在身體內感知舒展的能量場:在室內練拳,仿佛能將整個空間撐滿;在草場習練,需要將意識通過指尖所向,可以將能量觸達遠方。這種感知能力與繪畫用筆時的氣脈運行十分相似。
對我而言,練太極與畫畫是同一條路。今天打太極而不畫畫,明天畫畫而不打太極,其實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生活,本質上都是生命能量的修煉。太極拳所追求的無極之境,與此次展覽“能量皴法”的主題相互呼應,也都是能量的表現。這種修習為繪畫注入新的力量,也體現了藝術與生活的渾然一體。
庫:您自幼學習傳統中國畫、臨摹山水圖式,是怎樣的動機或契機促使您開始轉向現當代繪畫的路徑的?
韓:我小時候學中國畫,主要就是出于喜歡。比如我的哥哥很小就擅長畫畫,那時,很多孩子圍著他,看他畫畫,我受到了他一定的影響。而真正決定性的啟蒙,還是一次特別的經歷。我上小學的時候,在臨近的學校偶遇了一位老先生正在作畫。他畫了一只母雞和一群小雞,我看到后就拔不動腿了,特別喜歡。這個時刻激發了我學畫的興趣,后來我從《芥子園畫譜》開始練習,漸漸地轉向畫尺幅更大的中國畫。
轉向當代藝術的道路,則源于早期對現代設計的癡迷。我青年時代極其喜歡建筑、空間設計,特別喜歡包豪斯的現代風格以及極簡主義。這種影響延續到我后來的設計、動畫、繪畫等創作中。正是這些實踐積累,推動我的繪畫語言從繁復逐漸走向簡單至極簡,形成了現在的藝術風格。
《皴法-剎那》,布面紙上水墨,170X124cm,2022
庫:您的作品面貌和創作理念與高名潞老師提出的“極多主義”、栗憲庭老師提出的“念珠與筆觸”相呼應。這種重復勞作與時間性積累的創作方式,是您在探索個人語言時主動受到這些理論的影響,還是在實踐中自然生發,后來才意識到與理論的契合?
韓:這種契合是后來發現的。因為我早期崇尚極簡主義,設計中幾筆能解決的問題就不用多一筆,家里的陳設也極其簡單,客廳幾乎只有一件沙發。后來從這種極簡轉為了看似相對的“極多”,但它整體仍屬于極簡的形式。
向“極多”的轉變源于我的個人經歷。前些年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大家都拼命的加班、奔波,造成我身體有恙,更早感受了身體的不適。于是,我就從這種忙碌和不安定的生活節奏中脫離出來,反思和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以前是急性子,在畫畫時速度也很快,追求快意潑墨,直到我的研究生導師建議我畫畫時放慢速度,穩定心態,于是才開始讓自己靜下來,慢慢修習心態。
從傳統山水的語言,經過很長的提煉過程,一點點轉化為現在的面貌。追溯起來,研究生時期對山水符號的研究已經埋下了伏筆。比如,那時候我引用了李華生的例子,他的水墨線格畫,就與我現在的實踐有相似之處。“極多主義”“念珠與筆觸”這些理論概念,我都是在實踐后才知道的。不過,與這些理論相比,我現在的理解還有所不同。我感到老一輩學者強調的還是在于“做”和不停的修煉;我則更在意畫畫時的心境,更關注“心域”的開拓。
“能量皴法”開幕現場
庫:《皴法-初時》是一件與多媒體影像相結合的作品,紙面上的水墨皴法與投影中的粒子波動相重合。引入數字影像后,作品的能量和氣韻對您來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韓:其實將繪畫和影像相結合的想法由來已久。我曾經在科學院工作,同事朋友們看到我的畫,建議我把它們轉化為影像。雖然我有過動畫領域的工作經驗,對此并不陌生,但真要實施起來面臨了一些實際困難,需要編程方面的技術支持。這一設想最終在《皴法-初時》這一作品中得以實現了。
媒介的轉換確實能拓展作品的表現維度。觀眾對我的繪畫有各種解讀:星空、宇宙、能量場,或是黑洞,這些理解都可以。這次嘗試將傳統筆墨與AI影像技術結合,正是想探索這種古老藝術語言在當代科技語境下的新可能,擴充作品原有的哲學概念。
韓瑞鋒工作室
《皴法-初時》,布面紙上水墨及多媒體,AI算法,2020
庫:您的從業經歷橫跨傳媒設計、科學藝術,而在這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個人對繪畫的執著探索。在人生旅途中,繪畫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
韓:繪畫于我而言就是生活的修行。人生就是一次修行,內心的境界隨著歲月的沉淀終將顯現出來,而畫作本身也總能映照出畫者的心性——狂妄的人筆下必見張揚,謙和的人畫中自有溫潤。
因為我的早期經歷,便學會了節制之道。這份節制讓我在繪畫中獲得了更強的掌控力,在規矩中尋得自在。日日晨起打太極,長時間繪制同一幅作品,這些堅持看似辛苦,實則讓生命質量提高了,讓我感到心境清明開闊。
這何嘗不是一種對抗?對抗浮躁時代的貪嗔癡念,對抗生命的無力感。偉大的人物往往都有強大的心態,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拒絕不需要的誘惑和妄念,藝術創作也需要這份定力。我盡可能地向這個方向發展,用經年累月的筆墨磨礪心性,練習與惰性和雜念對抗。通過這份堅持,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能量皴法”開幕現場
庫:您對于接下來的藝術道路有何期待?
韓:我覺得一切都順其自然。如果我的作品能讓觀者感受到寧靜,傳遞一份平和的心境,我就很高興了。而若能以自己的藝術語言,傳遞出具有普世意義的精神價值,更是錦上添花了。無論是生活還是創作,保持前行就是最好的狀態。
“能量皴法”開幕現場
展覽信息
能量皴法
藝術家:韓瑞鋒
策展人:Alvin
展期:2025.6.28-7.20 10:00-18:00
地址:北京市798藝術區懸浮空間
中、德、英三國知名導師領銜面對繪畫你是否有勇氣改變?
第七期導師陣容
王易罡
(魯迅美術學院教授)
烏爾里希·克里博Ulrich Klieber
(德國哈勒美術學院前院長)
杰西·艾許Jesse Ash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繪畫系導師)
線下交流時間:2025年7月27日-8月5日
為期10天的集中式交流與創作
舉辦地點:北京
招收人數:25人
主辦方:庫藝術教育
藝時代(北京)國際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咨詢詳情請聯系
微信號:kuyishu001
郵箱:kuart@126.com
聯系電話:010—8478615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