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志愿填報進入關鍵期,二手平臺涌現大量倒賣“夸克高考志愿報告”的商家,將本應免費的AI生成報告包裝成“專家定制服務”,標價數百元售賣,引發家長和考生強烈不滿。
據媒體調查,這些商家利用信息差,將夸克瀏覽器免費提供的志愿報告二次轉賣,已有數千名家長中招。
免費報告成“搖錢樹”,家長為“安心”付費
夸克高考志愿報告是夸克瀏覽器連續7年推出的免費服務,依托國內首個高考志愿大模型,整合“高考深度搜索”“志愿報告”“智能選志愿”三大功能。考生只需輸入分數、地域、專業偏好等信息,即可在5-10分鐘內生成包含策略、志愿表及院校推薦的完整報告。然而,部分商家在二手平臺發布“高考志愿專家定制”服務,聲稱由“資深規劃師”一對一指導,實則直接搬運夸克生成的報告,僅修改封面和排版后高價售賣。
一位來自山東的家長透露,其花費399元購買的“專家報告”與夸克生成的免費報告內容幾乎一致,僅增加了“保底院校錄取概率98%”等夸大描述。另有家長反映,商家以“系統繁忙”為由拒絕提供原始數據,導致無法驗證報告真實性。
系統超負荷運行,黑產趁虛而入
據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吳嘉透露,截至6月25日15:15,夸克系統已累計生成超300萬份志愿報告,單日最高峰超10萬人同時在線,導致服務器多次出現排隊超萬人的情況。黑心商家正是利用這一技術瓶頸,以“快速出報告”為誘餌吸引家長。
例如,某商家宣稱“加急服務2小時內出報告”,實則直接盜用夸克已生成的報告模板。
技術漏洞與監管滯后并存
盡管夸克志愿報告整合了2900余所高校、1600個專業及100余個城市就業數據,但其算法仍存在局限性。例如,江西一名442分考生使用夸克填報志愿后遭遇全盤滑檔,河南考生“保底院校”錄取概率僅1%。此外,部分報告推薦“生化環材”等就業率較低的專業,甚至出現“528分院校比533分更難錄取”的反邏輯排序。
更嚴重的是,二手平臺對倒賣行為監管滯后。部分商家通過“暗語交易”(如“志愿指導”“升學規劃”)規避平臺審核,甚至提供“報告代查”服務,誘導考生泄露個人信息。
專家呼吁:警惕“AI焦慮營銷”
教育學者指出,高考志愿填報本質是信息整合與決策過程,AI工具可提供數據參考,但無法替代考生與家長的深度溝通。某高校招生辦主任表示:“夸克報告的價值在于打破信息壁壘,但商家將其神化為‘決定命運’的工具,實則販賣焦慮。”
目前,夸克官方已聯合多地網信辦展開專項整治,重點打擊盜用報告、虛假宣傳等行為。同時,平臺新增“報告溯源”功能,用戶可通過輸入驗證碼驗證報告真偽。法律人士提醒,商家倒賣免費報告涉嫌欺詐,考生可保留證據向平臺或市場監管部門投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