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玫瑰”,實非浪漫——玫瑰糠疹,一種因紅斑形似玫瑰花瓣而得名的皮膚病癥。
雖不具傳染性,卻常因鱗屑與紅斑被誤認為嚴重疾病。
無需因名生畏,讀懂癥狀本質才是關鍵。
什么是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一種具有自愈特征的常見皮膚病,春秋季多發,典型表現為軀干及四肢出現的橢圓形玫瑰紅色斑疹,表面覆蓋細碎鱗屑。
(圖源網絡,左母斑右子斑)
其最大特點是“母斑-子斑”發展規律:
●母斑:患者首先在軀干部位出現一個直徑2-5厘米的孤立性斑片(左圖);
●子斑:約1-2周后,軀干及四肢近端會陸續出現形態相似但體積較小的子斑(右圖)。
該病好發于10-35歲年輕群體,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面部和四肢遠端通常較少出現。
與病毒有關?
關于發病機制的研究尚未完全明確,現有證據表明該病與真菌或細菌感染無關,因此盲目使用抗生素不僅無效,還可能帶來藥物副作用。
部分研究提示人類皰疹病毒6/7型可能與部分病例的發病相關,但尚未發現直接致病證據,具體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藥物(如卡托普利、金制劑等)可能誘發類似玫瑰糠疹的皮疹表現,這類藥物相關性皮疹的識別需要結合用藥史進行綜合判斷。
容易與其他病癥混淆
玫瑰糠疹易與體癬、二期梅毒疹等病癥混淆,可通過皮膚鏡、真菌檢測,必要時行皮膚組織病理活檢等手段明確診斷。
?二期梅毒特征:全身紅斑/丘疹(不癢),發熱、淋巴結腫大,手掌/腳底脫屑。
(左圖為玫瑰糠疹,右圖為梅毒)
?體癬特征:皮膚出現環形紅斑,邊緣凸起、發紅伴脫屑,中央消退,瘙癢明顯。
(左圖為玫瑰糠疹,右圖為體癬)
?點滴型銀屑病特征:突發全身小片紅色斑塊(直徑1-10mm),表面覆銀白色鱗屑,輕刮后出血點。
(左圖為玫瑰糠疹,右圖為點滴型銀屑病)
如何應對呢?
無癥狀者(攜帶病原體但未表現癥狀者)無需治療,多數4-8周會自愈,一般不超過12周。
瘙癢者可外涂中效激素軟膏(如糠酸莫米松),頑固瘙癢可短期口服抗組胺藥(如西替利嗪)。
少數研究認為早期使用抗病毒藥(如阿昔洛韋)可能縮短病程,但因缺乏充分證據且本病自愈性強,通常不推薦常規使用。中波紫外線(NB-UVB)光療可加速皮疹消退,但對瘙癢無效。
孕婦、免疫力低下者及非典型皮疹患者需高度警惕,需避免自行用藥(尤其是激素和抗病毒藥物),應及時就診以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如風疹、梅毒),并根據醫生建議選擇安全性高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孫曉杰,李鐵男,吳金香,等. 玫瑰糠疹269例臨床分析[J]. 臨床皮膚科雜志,2004,33(7):412-412.
[2]趙世享,王培光,楊森. 玫瑰糠疹的研究進展[J]. 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38(1):13-16.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于2025年06月26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為讀者科普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策劃團隊〕
策劃/編輯:yogurt 審核:李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