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工作還適應嗎?對自己的未來有什么打算?”“工作雖然辛苦,但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我也是。現在,我可以靠勞動來養活自己”……這是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檢察官丁鳳嬌和兩名涉案未成年人的對話。日前,記者到該院進行采訪,丁鳳嬌告訴記者:“知道他們生活有了著落,我打心眼里替他們高興。”
他們,是現在18歲的張某和19歲的高某。他們,為什么讓丁鳳嬌如此放心不下?他們,到底有著怎么樣的經歷?
因為空虛無聊走上犯罪道路
2023年3月,當時16歲的張某和17歲的高某經合謀,在某學校的教學樓內盜取4300元現金和兩部手機。案發后,公安機關邀請本溪滿族自治縣檢察院依法介入偵查。
“受理案件后,一個問題困擾著我,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兩個孩子有了犯罪動機?”作為該案的承辦檢察官,丁鳳嬌走訪了張某和高某的家屬,進一步了解二人的情況。
原來,幾年前,張某父母離異,他跟隨母親生活。母親改嫁后,把張某單獨留在原住處生活,他長期在缺失父母關愛的環境下成長。高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高某與姐姐、姐夫一同生活。丁鳳嬌發現,正是家庭監管缺位、法律意識淡薄的“同類項”讓兩個孩子一拍即合,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在問到犯罪動機時,張某、高某表示他們只是覺得空虛無聊,一起散步時便萌生了盜竊的想法。事后,對自己行為造成的后果,二人也有悔改意愿。”丁鳳嬌介紹說。考慮到張某、高某的罪行相對較輕,主觀惡性不大,且均系未成年人,案發后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均為初犯、偶犯,本溪滿族自治縣檢察院本著“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建議對張某、高某采取寬緩的強制措施。該院與公安機關開展法治教育后,公安機關對二人采取取保候審的強制措施。
本以為這次的經歷能夠讓張某、高某有所觸動,不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然而,半年間,張某、高某又兩次盜取他人財物,被公安機關抓獲。2023年11月,公安機關依法對二人予以刑事拘留,并再次邀請本溪滿族自治縣檢察院依法介入。
他們為何屢教不改?
“短時間內再次作案,說明張某、高某并未意識到自身行為的嚴重性。不僅如此,二人的家長也自以為‘沒進監獄就沒事’,依舊忙于生計,對二人放任不管。”丁鳳嬌頗感無奈,但她同時也意識到寬緩的強制措施已無法防止二人再次犯罪,必須采用更嚴的懲治措施。
“預防就是保護,懲治也是挽救。”為妥善處理該案,在審查逮捕期間,本溪滿族自治縣檢察院同步請示本溪市檢察院予以指導。2023年12月4日,本溪滿族自治縣檢察院對二人作出批準逮捕決定。
回憶起在看守所提訊二人的情景,丁鳳嬌說:“那天,為更好地開展幫教工作,我們邀請了張某、高某的父母一同前往。在進行批評教育時,張某、高某痛哭流涕,希望能夠再給他們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二人的父母也一改之前不管不顧的態度,再三向我們反思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鑒于張某、高某有認罪悔罪的態度,確有挽救的必要,在本溪市檢察院指導下,本溪滿族自治縣檢察院委托社會機構對二人涉罪情況和社會交往情況展開調查。經綜合分析張某、高某家庭及社會情況,該院認為二人再犯罪可能性不大。考慮到長期羈押可能對二人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二人回歸社會,該院依法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建議公安機關變更強制措施為監視居住。2023年12月19日,公安機關對張某、高某變更強制措施為監視居住。2024年4月,該案被移送至本溪滿族自治縣檢察院審查起訴。
“雖然張某、高某盜竊案犯罪事實清晰,證據確實充分,但‘一訴了之’并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最終結果。我們想最大限度地挽救他們,幫他們重回正軌。”丁鳳嬌說。
審查起訴期間,本溪市檢察機關上下聯動,充分運用本溪市檢察院和本溪滿族自治縣檢察院建立的未成年人觀護中心,對二人依法予以訓誡,同時聘請專業心理咨詢師為二人進行心理測評、心理輔導,通過談心談話及做游戲的方式,為其制定矯治方案。針對二人的家庭教育缺位問題,本溪滿族自治縣檢察院依法對其監護人制發督促監護令,并邀請心理咨詢師一同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其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
“孩子誤入歧途,我們當家長的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次我們充分認識到了養育孩子不只是讓他們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要把他們培養成人。我們一定配合檢察機關做好教育矯治工作,讓孩子早日回歸社會。”高某的監護人當場表示。
隨后,經綜合考慮,本溪滿族自治縣檢察院決定對張某、高某作附條件不起訴處理。2024年5月28日,該院召開聽證會,邀請被害人代表、公安機關辦案人員、法律援助律師和聽證員參加。聽證會上,檢察官詳細介紹了案件事實并出示證據,闡釋擬對二人作附條件不起訴處理的法律依據與考量因素。聽證員經討論,一致同意檢察機關對張某、高某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次日,該院依法對張某、高某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考驗期為6個月。
精準幫教助力“無痕”回歸
為最大限度預防再犯罪,幫助張某、高某重啟人生,本溪滿族自治縣檢察院堅持“一案一策”,精準開展關護幫教。針對二人共同犯罪事實,檢察機關建議監護人加強監管,讓二人保持距離,避免再次共同犯罪。同時,針對二人法律意識淡薄的問題,檢察機關通過法治課堂、模擬法庭、面授法治課等方式開展普法教育,提升二人的法治觀念。
考驗期內,張某、高某均能遵守法律法規,服從監管規定,按照規定時間報告自己的情況并提交書面報告,主動接受教育矯治。其間,二人主動學習技能,具備自食其力的能力。2024年11月,二人順利通過考驗期,被檢察機關依法不起訴。
但檢察機關的履職并沒有結束。為幫助二人順利回歸社會,本溪滿族自治縣檢察院主動封存二人犯罪記錄,并與監護人一起為二人尋找工作。如今,張某正跟隨父親學習挖掘機技術,高某也在家人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二人都在揮灑汗水,干勁十足。
“在該案辦理中,我們發現僅靠檢察機關的力量很難實現對罪錯未成年人的專業性矯治。”本溪市檢察院分管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副檢察長郝慧利告訴記者。為切實提升教育、矯治、挽救的效果,今年1月,該院主動對接本溪市工讀學校,在該學校開設了罪錯未成年人教育矯治培訓班,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集中對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人開展觀護考察。培訓班通過開設法治教育、心理輔導、家庭教育指導以及就業技能培訓等課程,在喚醒罪錯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法律意識的同時,也為罪錯未成年人提供就業幫扶,助力其重回社會。目前,培訓班已招收學員8人。
【記者手記】
在寬嚴之間筑夢,在法理之間平衡
未成年人是家庭的希望,每一起涉未成年人案件的辦理都關乎著一個乃至數個家庭的未來。在與該案承辦檢察官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細致溫情。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決定了處理未成年人案件不能簡單粗暴地“一判了之”,如何把握好尺度,在寬與嚴、法與情之間尋找平衡點,成為辦案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
對于主觀惡性不大、犯罪情節較輕且真誠悔罪的少年,檢察機關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挽救措施,采取適度寬松的刑事政策;對于屢教不改、性質惡劣、社會危害性極大的涉罪未成年人,檢察機關絕不姑息遷就,嚴格按照法律規定,依法提起公訴,讓他們深刻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彰顯法律的威嚴。
檢察機關在辦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時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絕非簡單地將法律條文機械適用,其中蘊含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和保護未成年人的重大責任。通過檢察官的努力,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能溫暖人心、修復創傷、引導成長的有力工具。當然,檢察官不可能包打天下,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讓我們一起護“未”!
(來源:檢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