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內鏡下頸椎椎間孔切開或椎間盤切除(PECF或PECD)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手術視野、醫生經驗和手術技術限制,PECF或PECD可能會引起術后并發癥。因此解剖和關鍵結構的空間定位對安全進行PECF或PECD至關重要。
PECF或PECD的重要骨性解剖標志是“V點”。這個標志由上椎板的下緣、下椎板的上緣和關節突的中點形成。這三個骨性結構匯聚形成V形,作為手術中開始減壓骨工作的標志性起點。本研究的目的是確定標志點V點、硬膜、神經根和椎間盤之間的解剖關系。
01
研究方法
10具成人尸體(5男5女),年齡為59-95歲(平均76歲)。
頸椎在矢狀面上處于中立位,清除頸部后方軟組織。
識別和標記v點,V點尖端保留至硬膜外側緣完全顯露。
1.兩側C3/4到C7/T1水平,測量V點到硬膜外側緣的距離。
2.確定椎間盤下緣,在垂直平面上測量椎間盤下緣與V點之間的距離。
3.暴露兩側頸神經根,在垂直面上測量神經根下緣與椎間盤下緣之間的距離。
4.間接測量V點到頸神經根下緣的距離(V點到頸神經根下緣的距離=(神經根到椎間盤)-(V點到椎間盤))。
02
研究結果
1.V點與硬膜側緣的距離:在C3-4至C7-T1水平,V點與硬膜側緣之間的平均距離范圍為3.1 ± 1.38 mm至3.37 ± 1.46 mm。在不同水平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2.V點與椎間盤下緣的距離:從C3/4到C7/T1,V點與椎間盤下緣之間的平均距離在C3/4為0.19 ± 1.16 mm,C4/5為0.45 ± 1.23 mm,C5/6為0.43 ± 1.01 mm,這些值均為正值,表明V點位于椎間盤下緣的頭側。在C6/7為-0.43 ± 1.86 mm,C7/T1為-1.5 ± 1.2 mm,這些值為負值,表明V點位于椎間盤下緣的尾側。
3.頸神經根下緣與椎間盤下緣的距離:從C3/4到C7/T1,頸神經根下緣與椎間盤下緣之間的平均距離均為正值,范圍從0.25 ± 1.07 mm至2.97 ± 2.35 mm,且隨著頸椎水平的降低而增加。
4.V點與頸神經根下緣的距離:從C3/4到C7/T1,V點與頸神經根下緣之間的平均距離均為正值,范圍從0.06 ± 1.18 mm至4.45 ± 2.57 mm,V點在所有水平上都傾向于位于神經根的尾側。
V點、椎間盤下緣和頸神經根的3D CT重建。從C3-T1開始,神經根到椎間盤下緣和V點的平均距離為正,表明神經根的位置靠上。該距離從頭側到尾側水平逐漸增加。C6/7和C7/T1的V點位于椎間盤的尾部。
03
研究結論
1.骨切除范圍:
在水平平面上,從V點處3-4mm的骨切除半徑足以進行手術暴露和神經結構的充分減壓。在垂直平面上,C3/4和C5/6水平的骨切除半徑應為3-4mm。而在C6/7和C7/T1水平,推薦進行超過4mm的更廣泛的椎間孔切開。
2.手術建議:術中應考慮去除上椎板的下部分超過下椎板的上邊緣,能夠在所有頸椎水平上充分到達硬膜的側緣,以獲得足夠的暴露和神經減壓,特別是對于那些可能完全被上椎板骨覆蓋的神經根。
參考文獻
Keorochana G, Tantrakansakun C, Suriyonplengsaeng C, et al. The Anatom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rvical Nerve Roots, Intervertebral Discs and Bony Cervical Landmark for Posterior Endoscopic Cervical Foraminotomy and Discectomy: A Cadaveric Study. Global Spine J . 2024;14(7):2116-2123.
PMID:37983557
來源:脊柱鑒查
作者:西北大學附屬醫院 · 西安市第三醫院 康坤龍 江偉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為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立即處理配合采取保護措施,以保障雙方利益。
為什么要投稿?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醫學之路!是為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為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