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粱一夢終成空。
這位在金融圈打拼38年,在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保誠人壽”)擔任總經理11年,干到退休仍被查的老金融人迎來了他的“審判時刻”。
5月16日,據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駐中信集團紀檢監(jiān)察組、河北省紀委監(jiān)委消息,依據有關規(guī)定,經中信集團黨委會議研究,決定給予趙小凡開除黨籍處分。這一黨內最高紀律處分,意味著他的政治生命結束了。
通報顯示,趙小凡嚴重違反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和生活紀律,構成嚴重職務違法并涉嫌受賄犯罪。基于此,有關部門決定給予趙小凡開除黨籍處分、取消享受的待遇、收繳違紀違法所得。
無獨有偶,進入6月,中信保誠人壽前獨立董事李杰也傳出消息,多日未現(xiàn)身,疑似被留置調查。這位獨立董事曾在光大銀行工作近17年、任副行長15年,從2022年3月起擔任中信保誠人壽獨立董事,至今已有3年多時間。中信保誠人壽方面透露其現(xiàn)已為前獨立董事。
人事風波之下,這家一直以來的“優(yōu)等生”的成績也出現(xiàn)了斷崖式下跌。2023年公司利潤虧損額達7.96億元,2024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17.65億元,創(chuàng)下成立以來的最大虧損記錄。這背后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虧損超17億元
千禧之年,乘著金融開放的東風,中國中信集團攜手英國保誠集團共同發(fā)起設立了中信保誠人壽,雙方各持股50%。中信保誠人壽成為了我國第一家中英合資人壽保險公司。
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中信保誠人壽在2009年便實現(xiàn)盈利,保險業(yè)務收入一度突破300億元,2017至2022年間,中信保誠人壽保費年均增長率超過20%。利潤增長也更為迅猛,2021年時,凈利潤一度達到29.15億元。
2018-2022年,公司的保險業(yè)務收入分別為153.85億元、213.44億元、233.61億元、268.27億元、311.8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1.04億元、18.2億元、25.31億元、29.15億元、10.96億元。
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2022年中信保誠人壽的保費收入雖然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達311.89億元,但利潤卻驟降66.7%至9.4億元。隨后的2023年更是出現(xiàn)14年以來的首次虧損,持續(xù)經營業(yè)務凈虧損7.96億元。2024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17.65億元,用“巨虧”來形容不為過。
從年度信息披露報告可以看到,2023年和2024年中信保誠人壽的賠付支出分別為42.16億元、94.48億元,一年時間暴增52.32億元。
從2020年到2023年年底,公司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一路呈下降趨勢,從2020年兩個指標都是249.38%降為93.91%和187.57%。其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觸發(fā)預警,意味著中信保誠人壽的全部資本總體充足性告急。
對此,監(jiān)管層也發(fā)出警示。2024年三季度,國家金融監(jiān)督管理總局指出其在公司治理、業(yè)務經營、資產負債管理、內控合規(guī)管理等方面存在突出問題和薄弱環(huán)節(jié),以及投資管理、產品切換等方面的問題。
2022年-2024年期間,公司及多個分公司因違規(guī)行為多次遭到監(jiān)管部門處罰,包括向投保人提供合同外利益、未按規(guī)定對保險代理人進行后續(xù)教育、編制虛假報告等。
連續(xù)兩年業(yè)績虧損,償付能力呈下降趨勢,公司多次因違規(guī)被罰,一系列表現(xiàn)說明中信保誠人壽遇到了發(fā)展困境。
投資風險陡增
任何事物的發(fā)生都不是單一因素導致的。在出現(xiàn)虧損的這兩年中,中信保誠人壽內部也出現(xiàn)了很多變化,包括頻繁的高管人事變動,退保率高以及可能的投資失誤等。
高管的頻繁變動,給公司發(fā)展理念的延續(xù)性帶來了挑戰(zhàn)。2023年5月,中信保誠人壽董事長來自英國保誠集團的黎康忠因個人原因辭職,此后該職位空缺一年多時間。直到2024年12月來自華泰保險集團的李存強獲批擔此重責。
2024年3月,來自中信銀行的常戈擔任黨委書記,臨時負責人,2024年4月,原總經理趙小凡到齡退休。6月,常戈被正式任命為總經理。2024年11月,趙小凡被查。與此同時,在2024年度,中信保誠人壽的董事會成員變更人數也超三分之一。
在高管團隊出現(xiàn)變動的同時,中信保誠人壽的負債端也出現(xiàn)了問題。中信保誠人壽的退保金和賠付支出,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情況。退保金從2020年的6.08億元,上升到2024年的21.28億元,賠付支出從2020年的17.37億元上升到94.48億元。2024年已賺保費較之前四年出現(xiàn)下降,為295.35億元,但退保金和賠付支出確實歷年最高的。其中,保費收入最高的產品中信保誠「基石恒利」終身壽險 2024年保費收入93.63億元,退保金為6.75億元。
而從投資端來看,資產減值損失的陡增,也給中信保誠人壽的業(yè)績帶來較大壓力。從資產減值損失來看,2020年到2024年分別是0.1億元、0.31億元、3.91億元、25.51億元和47.75億元。其中,中信保誠人壽出現(xiàn)虧損的2023年和2024年也是資產減值損失陡增的兩年。可見,這兩年中信保誠人壽出現(xiàn)了經營風險或者投資失誤,市場風險增大了。
信用評級機構聯(lián)合資信和中誠信國際在對中信保誠人壽2024年度跟蹤評級報告中也指出了這一情況。聯(lián)合資信分析,投資業(yè)務方面,2024年上半年,中信保誠人壽投資資產保持增長,資金配置向固定收益類資產傾斜,其中,公司個別項目違約,后續(xù)持續(xù)關注相關風險變動情況。2023年末,中信保誠人壽共有兩支債權計劃違約,已對其計提了充分的減值準備。
而中誠信國際表示,2023年中信保誠人壽由于權益類資產公允價值震蕩下跌,加大了減值計提力度,年內計提投資資產減值損失25.5億元,同比大幅增加。2023年末,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余額為29.32億元。
聯(lián)合資信進一步指出,資本市場持續(xù)疲弱,投資不及預期,部分公開市場股票和基金市值低于成本50%、或連續(xù)365天市值低于成本,觸發(fā)減值條件。這導致中信保誠人壽巨額減值計提。
此外,據財聯(lián)社報道,知情人士指出,中信保誠人壽的多筆投資項目風險逐漸顯現(xiàn),特別是其對光大控股和遠洋集團的投資。
以中信保誠人壽對光大控股(0165.HK)的投資為例,2020年3月,中信保誠人壽通過深港通買入光大控股股份,舉牌后持股數量達0.86億股,占其香港流通股比例約為5.1323%。2024年6月末,中信保誠人壽對光大控股的持股比例已增至9.02%,成為第二大股東。2022年,光大控股由盈轉虧,陷入74.43億港元虧損;2023年,虧損金額縮至19.23億港元。實際上,2020年,光大控股的股價在10港元左右,之后一路向下,至2024年年底已接近“腰斬”。隨著中國光大控股的股價走低,中信保誠人壽這筆投資的浮虧擴大,進而影響了公司的利潤表現(xiàn)。
雪上加霜的是,中信保誠人壽發(fā)布了兩則公告,宣布因投資團隊人員變動,公司暫時“喪失”了不動產投資及股權投資兩項投資能力。公告顯示,自2024年7月4日起,中信保誠人壽的不動產投資人員不再滿足相關要求;而自2024年7月12日起,公司也不再滿足開展間接股權投資的相關要求。
按理說,原董事長趙小凡是會計出身,理論上應更注重財務穩(wěn)健性,對投資項目的風險把控應該得心應手,但在退休之際卻埋下了“大雷”,當然不能免除投資的復雜性。另外,此次前獨立董事李杰的被調查是否也與中信保誠人壽的投資風險相關呢?畢竟李杰曾在光大銀行系統(tǒng)工作,而中信保誠人壽的多筆投資項目和光大控股有關。而這背后是否有什么隱情,還有待官方調查結果。
增資50億元
危機之下,中信保誠人壽該如何扭轉時局,實現(xiàn)自救呢?
穩(wěn)定高管團隊是首要任務。在董事長一職空缺長達一年多后,2024年12月,新董事長終于得到金融監(jiān)管總局批復。此次董事長人選并非來自英國保誠集團而是更傾向于既熟悉國內市場,又有國際視野的職業(yè)經理人李存強。李存強2024年3月離開華泰保險集團,加入中信保誠人壽。這一變動表現(xiàn)出中信保誠人壽對職業(yè)經理人的專業(yè)性和獨立性的認可。至此,中信保誠人壽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均已落定。
與此同時,為應對資本補充壓力,中信保誠人壽于2024年6月和2025年4月分兩次進行增資,在各股東持股比例不變情況下,每次增資25億元,累計50億元,注冊資本從23.6億元增加到73.6億元。
在強有力的資本支持下,2024年年末中信保誠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至144.81%,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至245.64%,只是還是沒有回到2022年水平。同時,2025年一季度原保費收入實現(xiàn)103.9億元,同比增長9%;實現(xiàn)凈利潤7.78億元,位居合資壽險公司首位;歸母凈資產與2024年底相比實現(xiàn)較大幅度增長。
最新的消息是6月15日,中信保誠人壽發(fā)布了“保險+健康醫(yī)療”產品服務體系。當下,打造保險和健康醫(yī)療服務已經成為保險公司的一大發(fā)展趨勢。這對于提升客戶體驗和競爭力來說,是個好消息。
對于中信保誠人壽來說,在遭遇虧損重創(chuàng)之后,如何重整河山,未來有哪些表現(xiàn)?仍值得期待。(《理財周刊-財事匯》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