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2025財新夏季峰會ESG專場“韌性生長與破局之道:可持續發展如何穿越周期”在上海舉辦。本場活動由財新智庫、中國ESG30人論壇(ESG30)主辦,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作為學術支持伙伴。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創院理事長屠光紹,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國務院國資委原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賀青,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雷曜,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邱慈觀,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玲,東方證券副總裁陳剛,蘇州工業園區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文杰等政界、學界、企業及金融機構嘉賓出席會議并發言,圍繞工業產業綠色低碳化發展、碳資產入表、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價值創造路徑等重點問題進行探討。
會議期間,由財新智庫、中國ESG30人論壇(ESG30)發起,東方證券聯合發起的“ESG30青年學者計劃”隆重發布了系列課題成果,旨在將ESG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結合,推動利益相關方對話,為中國及全球的可持續增長貢獻前沿視角、智力支持和路徑啟示。
▲ 會議精彩瞬間
1
財新傳媒總裁、財新智庫副董事長張立暉在歡迎致辭中強調,可持續發展不是烏托邦式的理想,而是由無數個“今日的選擇”構建的未來。ESG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新坐標系,可持續理念是個體穿越周期的指南針。
當下踐行可持續發展面臨時間、空間、認知三重張力,她介紹,財新作為全球領先付費財經媒體,目前已覆蓋超30個國家地區,每年舉辦高端會議在50場以上,并發起ESG30青年學者計劃等活動,助力實踐者們探索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韌性模式。
▲ 張立暉,財新傳媒總裁,財新智庫副董事長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以“圍繞五個方面推動工業產業綠色低碳化發展”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表示,中國制造業已經進入“大而強”的階段,但目前中國制造的單位能耗、物耗是不可持續的,比如,中國制造2024年消耗125億噸礦產資源,占全球比重50%。中國近年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2035年要讓中國制造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比現在減少三分之一,到2050年要讓中國制造的能耗、物耗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值,意味著減少50%以上。
要實現這些目標,具體的措施有五個環節:一是從中國制造業體系源頭減量;二是節能減排;三是廢物循環;四是工藝流程再造;五是用新能源替代石化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 黃奇帆,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創院理事長屠光紹在“碳資產入表進程與企業碳資產管理”主題演講時強調,碳資產入表是會計制度的一小步,卻是綠色低碳生態體系發展的一大步,碳資產不僅豐富了企業的資產結構,使碳資產管理成為企業管理重要內容,對金融機構也非常重要。碳資產入表之后,碳資產與碳融資工具、碳支持工具都會發生聯動。
屠光紹指出,碳資產入表目前還面臨四個制約因素,一是制度建設,2019年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有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要進一步適應碳市場擴容,制度建設需要跟進。二是市場發展局限,目前碳市場發展覆蓋面非常有限,參加的行業和企業都受到限制,影響了碳資產的入表。三是基礎設施不足,數據質量、披露標準和碳核算體系還需要健全。四是企業自身對碳資產的重視仍需提高。
▲ 屠光紹,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創院理事長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國務院國資委原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在“可持續發展定力、策略與價值創造路徑”主題演講中指出,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逆風,美國“退群”,歐洲也在減緩政策力度,我們更需保持可持續發展定力。踐行ESG絕非商業策略,而是企業不可推卸的時代責任。
他表示,在ESG的推進過程中,中小企業面臨著資源匱乏與動力不足的雙重困境,破解這些難題,需要發揮“鏈主”企業的引領作用,同時借助創新平臺,降低ESG的參與門檻。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聯合100多家大型鏈主企業,共同打造了中國供應商ESG評級平臺,賦能中小企業,增強企業參與ESG實踐的內生動力。
▲ 彭華崗,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國務院國資委原黨委委員、秘書長
圍繞“上海國有企業ESG建設的實踐與思考”這一主題,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賀青分享道,在全球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的深刻變革中,ESG已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引擎。作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頂梁柱和壓艙石,上海國有企業深刻認識踐行ESG理念對自身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上海國有企業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主業經營、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開展了不少具有示范性、引領性、創新性的實踐。但是對照“從參與到引領的蛻變、從跟跑到領跑的飛躍”這一目標愿景,上海國有企業還面臨一些系統性、制度性的挑戰。從自身看,ESG與企業生產經營融合還不夠深入;從外部看,生態體系的支撐賦能還不足;從長遠看,中國特色ESG標準體系建設相對滯后。
▲ 賀青,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
值得注意的是,賀青還對“ESG30青年學者計劃”項目寄予了厚望,并表示支持廣大青年學者們積極參與到國有企業ESG探索實踐中,共同為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
2
“主題討論一:低利率時代如何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環節由財新傳媒編委,財新網副總編輯蔣飛主持。
在金融市場利率下行背景下,綠色金融面臨綠色溢價收窄、規模擴張及“漂綠”風險等挑戰,如何完善相關政策、創新產品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 蔣飛,財新傳媒編委,財新網副總編輯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雷曜表示,在綠色金融實踐中,要精確地將氣候、環境等因素納入,進行再定價存在較大困難。而在2016年“兩山”理論引領以來,中國綠色金融實現突破性發展,主要得益于三方面成功經驗:一是以市場化機制為核心驅動力,避免過度依賴補貼與行政干預,僅輔以少量結構性政策工具;二是構建日趨嚴格的環境管制體系與長期政策支持預期,增強市場對綠色產業長期回報的信心;三是持續提升綠色金融定價效率與風險管理能力。
他認為,持續加強信息披露是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的有力抓手。更充分的信息披露將幫助投資人和公眾更好地對綠色產品定價。綠色金融和ESG本身是一個長期問題,需要長期主義才能實現,大家應該保持樂觀。
▲ 雷曜,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可持續金融學科發展專項基金學術主任邱慈觀指出,投資綠色產品不能糾結在傳統投資的框架下,傳統的投資是兩維投資,投資人只在乎風險跟回報。綠色投資則是三維投資,多了一個維度——資金所創造的綠色影響力。特別是目標導向的基金,比如國家的綠色發展基金,愿意為了推動綠色目標的達成,犧牲回報率,做一些收益抵讓。
她強調,綠色金融體系的很多理念具有永恒的性質,綠色金融產品或者轉型金融產品,必須堅守相應的“綠色標準”,不會隨著市場利率的短期波動而造成金融產品的結構甚至綠色金融體系的變化。
▲ 邱慈觀,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可持續金融學科發展專項基金學術主任
信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監事長康靜分享道,銀行理財“兩手托兩端”,可以通過高效銜接,在促進綠色轉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信銀理財已經將ESG理念融入公司治理,在業務實踐路徑上,推出了專門的綠色主題投資公募產品,在私募產品線聘請國際ESG投資顧問并本土化定制。
不過她坦言,ESG、綠色主題理財產品目前占銀行理財總規模比例很小,面臨頂層設計不完善、資金期限不匹配、綠色資產價格低且容量有限、“漂綠”風險及投資者教育不足等挑戰。下一步,銀行理財一方面要在資產端進一步開展產品創新,拓展Reits、碳金融、權益投資等產品,另一方面在資金端也要引入養老等長線資金,并完善稅收等優惠政策,使供需達到匹配。
▲ 康靜,信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監事長
浦發銀行總行投資銀行部(綠色金融部)副總經理宋瑞波表示,作為上海市屬國有金融旗艦企業,浦發銀行已將綠色發展、ESG理念融入企業基因,綠色銀行、“雙碳”轉型已納入到公司發展戰略,并通過構建多層次的組織架構、完善的產品與服務體系、專項的配套資源機制、高效的科技賦能等,為發展綠色金融提供保障。浦發銀行在去年煥新升級發布《綠色低碳轉型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并引入AI、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新興技術搭建數智化運營服務平臺,提升識綠、算綠、變綠、管綠能力,賦能綠色金融服務。
他表示,在綠色溢價方面,貼標綠債比普通債券發行利率平均低5-15個BP;平衡投資者的收益和成本,需基于長期ESG視角,如可通過組合化投資和風險分擔機制,拓展權益類投資空間。轉型金融亦空間廣闊,碳金融未來可期,金融機構可通過差異化服務與定價拓展相關領域。
▲ 宋瑞波,浦發銀行總行投資銀行部(綠色金融部)副總經理
3
在峰會現場,由財新智庫、中國ESG30人論壇(ESG30)發起,東方證券聯合發起的“ESG30青年學者計劃”正式發布了系列課題成果。
該項目旨在為具備專業素養、創新力和領導力的青年學者提供系統化研究支持,推動ESG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探索和塑造新的經濟范式,形成一批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政策建議和可應用于實踐的方法論,為中國及全球的ESG實踐提供前沿視角、智力支持和路徑啟示。
高金創院理事長屠光紹,財新傳媒總裁、財新智庫副董事長張立暉,財新傳媒副總裁、財新智庫執行總裁高爾基,東方證券副總裁陳剛,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玲,蘇州工業園區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文杰共同上臺見證并發布。
▲ ESG30青年學者計劃課題成果發布儀式
在發布儀式上,財新傳媒副總裁,財新智庫執行總裁高爾基表示,作為可持續實踐的踐行者,財新始終認為青年力量是推動ESG變革的核心引擎。此次發布的15項課題,從AI治理到碳定價,從企業出海到ESG投資,不僅回應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命題,更展現了青年學者立足中國、面向未來的洞察力與行動力。
▲ 高爾基,財新傳媒副總裁,財新智庫執行總裁
東方證券副總裁陳剛表示,2025年正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提出二十周年、“雙碳”目標提出五周年之際,課題成果發布是積極響應黨中央綠色發展號召、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擔當。過去一年,東方證券深度參與“ESG30青年學者計劃”,攜手財新智庫,聯合學術導師與業界專家團隊,創新構建“學術指導+實踐賦能”雙軌機制,依托大股東申能集團在能源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資源,組織青年學者走進相關行業標桿企業,形成“研產融合、雙向賦能”的研究閉環。
近年來,東方證券搭建起“董事會—管理層—執行層”的三級氣候治理體系,從綠色金融、綠色運營、綠色公益等多個維度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并將氣候變化作為重要議題納入可持續發展規劃,開展樣本資產的情景分析以應對,力爭到2025年,東方證券實現運營層面碳中和。
▲ 陳剛,東方證券副總裁
在優秀課題發表環節,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助理研究員、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可持續金融研究員金成圍繞“低利率時代的綠色金融變革”主題發布研究成果,他表示,中國自2024年進入低利率時代后,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隨之大幅下降。課題研究團隊的結論認為,低利率下綠色金融是能夠發揮作用機制的,只是不同的市場主體呈現出結構性的調整,企業或轉向間接融資(如綠色信貸),政府綠色債券融資可補充社會綠色投資總量。
▲ 金成,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助理研究員、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可持續金融研究員
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中國政策及洞察總監陳正潔發布了題為“企業內部碳定價機制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他分析指出,企業作為低碳轉型的核心主體,僅靠外部約束難以形成內生動力,內部碳定價機制通過將碳排放與業務單元經濟效益掛鉤,能有效激發自主減排活力。其研究通過大量企業訪談與案例研究,提煉可參考的方法論,為企業構建內生減排機制提供了實踐參照。
▲ 陳正潔,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中國政策及洞察總監
西交利物浦大學西浦國際商學院可持續發展與ESG卓越研究中心主任張雅萌的研究成果主題為“中國新能源出海企業綠色融資能力及其提升路徑研究”。
她指出,綠色融資能力本質是組織能力的外顯,企業必須從零散的ESG投入轉向體系化的能力構建,方能在國際競爭中打造不可復制的“綠色護城河”。
▲ 張雅萌,西交利物浦大學西浦國際商學院可持續發展與ESG卓越研究中心主任
4
“主題討論二:破界與共生:ESG實踐中可持續價值創造的斷點修復與新增長模式構建”環節由財新ESG頻道、中國ESG30人論壇主編汪蘇主持。
▲ 汪蘇,財新ESG頻道、中國ESG30人論壇主編
圍繞真正影響綠色轉型進程的“斷裂點”與修復空間,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玲總結出兩個關鍵視角:一是綠色技術創新的“斷點”,二是治理機制的“斷點”,這兩個斷點的修復過程是相互裨益的,既要求政府在市場中“少管制”(deregulation),鼓勵千軍萬馬的中小企業參與綠色創新,也意味著需要為碎片化治理注入協同的制度“能量”。
此外,針對當前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產業中出現的“增產不增利”現象,她分析指出,當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如價格戰、續航比拼、客戶體驗等多屬于市場合理競爭的范疇,約占七成。還有三成確有內卷的成分,即政府的行業規制使得競爭賽道相對狹窄。她呼吁政府通過推動賽道多樣化、目標彈性化,從而為綠色產業打開更具包容性的空間。
▲ 陳玲,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戰略研發中心主管張雪萊指出,ESG投資、碳金融領域存在國內外標準差異、數據缺失、短期投入與長期收益矛盾等問題,未來需要不斷突破完善,為投資人提供一個長期穩定、低波動的收益。
▲ 張雪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戰略研發中心主管
工業園區是推動ESG產業發展和助力企業ESG實踐的重要主體。蘇州工業園區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文杰介紹道,蘇州工業園區城市發展研究院作為地方智庫平臺,是專業化力量和政府決策之間的橋梁,能夠帶來更多視角的反饋,從而打通連接點,更好地支持政府決策。
2024年,蘇州工業園區組建了“蘇州工業園區企業可持續發展生態促進會”,積極構建園區ESG產業發展良好生態,助力企業加快可持續發展。同時,在ESG領域實現國內“四大首發”,包括國內首個ESG產業專業載體蘇州工業園區ESG產業創新中心、全國首個區域ESG白皮書《蘇州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環境、社會、治理)白皮書》、提請立項全國首個經濟開發區ESG評價通則《經濟開發區環境、社會、治理(ESG)評價通則》、率先建立區域ESG數字服務平臺。
▲ 李文杰,蘇州工業園區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歐冶云商股份有限公司綠碳事業市場總監李立力認為,ESG與綠色低碳是兼顧企業和國家利益的有效手段。先行者可以從綠色轉型從獲益。
他介紹,中國寶武集團憑借相對先進的鋼鐵生產能力,預計可較行業均值節省5%碳排放。在納入全國碳市場后,按照100元/噸左右的碳價,可形成約15億人民幣可供交易的碳配額資產。歐冶云商并建設運維了鋼鐵行業的EPD平臺(環境產品聲明平臺)、綠色低碳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低碳排放鋼發布平臺,以及推動循環經濟的“循環寶”平臺,賦能鋼鐵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實現長遠收益。
▲ 李立力,歐冶云商股份有限公司綠碳事業市場總監
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李科表示,BCG在幫助企業做綠色轉型時發現,盡管全球頭部企業在綠色轉型領域紛紛提出高目標,但落地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在企業層面,管理層對ESG與戰略綁定的意識不足,經營層更傾向短期利益,ESG僅作為合規要求或品牌營銷要素,缺乏對業務長期發展的預期,民營企業尤其面臨供應鏈復雜程度高、減排能力不匹配的難題;在行業層面,ESG合規與披露標準相對復雜,中小企業缺乏資源來應對多維度評價體系,而監管以鼓勵為主,國內市場積極性整體弱于海外。未來需針對不同行業出臺更具體的引導舉措,推動綠色轉型實效落地。
▲ 李科,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
高金項目火熱招生中…
歡迎點擊小程序了解更多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