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李文軍
一、莫道君行早
10月13日,為趕居延海日出,計劃更早,凌晨4點50出發(fā),從達來呼布鎮(zhèn)驅車居延海,摸黑行車1小時,近6點抵近居延海景區(qū),周邊公路上一溜閃現(xiàn)、間隔有序的燈光也都是來趕日出的,夠早的。
二、黑暗之光明
抵景區(qū)大門,則是一長溜的燈帶勾飾,凸顯出黑暗之光明。而停車場上,已是一片黑壓壓的大巴存在。那下車的,爭先恐后向前,而導游則哇啦哇啦的吩咐,人流、聲浪,此起彼伏,自成一景。
三、導而知便捷
按Z導的指點,矢志不忘,進門走棧道,循著幽暗的燈光,幾乎是摸黑前行,走過一號、二號碼頭,有擺渡車送去3號碼頭。再隨大流,走近中央觀測點,那豎有老子塑像的圓型平臺,遇見的,都是先來一步的人。日出之期,望眼欲穿。
四、騰挪覓方寸
平臺分隔上下兩層臺階,面東向已擠滿人,試著下探一階終于覓到了些微空隙,可憑持自身高度依人籬東望,內(nèi)心稍安。再回首,身后已是密密匝匝的一片,好攝者,高舉著手機、相機和自拍桿,這一道風景,好生熱鬧。
五、文字居延海
據(jù)資料介紹:居延海,位于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zhèn)北40公里處,是我國第二大內(nèi)陸河-黑河的尾閭湖,形狹長彎曲,猶如新月。依巴丹吉林沙漠北緣,是個歷史悠久的游移湖,湖面位置時常變化,給這片沙漠綠洲之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六、淵源居延海
延展閱讀:居延海的歷史,可溯至漢代,時稱居延澤,魏晉時稱西海,唐以降則習稱居延海。是我國最早的農(nóng)墾區(qū)之一,漢代在此屯田成邊,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如《居延漢簡》,記錄了當時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jié)點,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都與此有關。
七、光影居延海
今居延海景區(qū),以其獨特的游移湖特性和豐富的生態(tài)景觀而著稱。湖區(qū)水量充足,湖畔水草豐美,滋潤著大片美麗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還有大片茂密的蘆葦蕩,成為歐鳥遷徙和棲息的福地。每朝暮之際,逢日出日落,那無垠之水波光粼粼,看湖畔蘆笛瑟瑟搖曳,兼有水鳥高飛低翔,那風情萬種的光影世界,一個融合自然美景與文化底蘊的居延海,也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家園。
八、守望居延海
今日,有緣深入居延海之腹仰望星空,天宇純凈,可捕獲繁星點點,遙望漆黑的東方已見晨曦微露,勾勒出湖面草甸,心中滿是期待。等待的感覺是漫長的,發(fā)現(xiàn)的瞬間則充滿欣喜。先有曦光,灘涂與水相連,蘆笛與天對接。后來歐鳥,翱翔天際,呱呱聲脆,秋水共長天一色,親歷美景在一片咔嚓中被定格,真美!
九、聞道居延海
日出東方,回程在即。瞻仰老子塑像,重溫傳說:老子出函谷關后,曾在居延海滯留,并得道成仙。他在居延海留下了五百字的《道德經(jīng)》,并最終化身入海,蹤跡不見。
今日,唯有一座老子塑像,再次提點著傳說。看老子坐騎來來去去,亦頗費思量,唯啟迪后來,則當仁不讓。十、余音居延海據(jù)載:唐代詩人王維時任監(jiān)察御史,曾來西北邊疆勞師,寫下了《使至塞上》。詩中有提到:“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詩中雖未提點居延海但按王維的行程和居延海歷史地位,似乎可以假設其中的關聯(lián),無疑也為余音居延海衍生著一個美麗遐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