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縣疾控中心提示:夏季來臨,警惕誤采誤食有毒蘑菇
目前正值梅雨季節,也是野生蘑菇生長格外旺盛的時期,尤其是在具有潮濕土壤適合野生蘑菇生長的公園、山區和林場等地。為了加大誤食野生毒蘑菇中毒防控工作力度,保障廣大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隨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示——為了生命安全,切勿隨意采摘、食用野生毒蘑菇。
充分認識毒蘑菇的危害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外形相似,鑒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并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征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感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
毒蘑菇所含毒素較復雜,或因地區、季節、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各異。蘑菇中毒潛伏期為2小時至24小時,有的僅為10分鐘左右。誤食毒蘑菇、肝損害型中毒最為兇險,表現為惡心、嘔吐、肝區疼痛等癥狀,部分患者可能會伴有精神癥狀。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癥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
常見野生蘑菇種類
鑒別有毒蘑菇的方法誤區
誤區一:顏色鮮艷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蘑菇沒毒。事實上我國的一些劇毒蘑菇,如灰花紋鵝膏、亞稀褶紅菇都是灰色的,致命鵝膏、裂皮鵝膏都是純白色的。
誤區二:蘑菇跟大蒜、大米、銀器、瓷片等一起煮,顏色變黑有毒,沒變顏色就無毒。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我國的一些劇毒蘑菇跟大蒜、大米一起煮,大蒜、大米的顏色并不變黑。
誤區三:生蟲、生蛆的蘑菇沒毒。很多昆蟲、動物對毒素的吸收與作用與人是不一樣的。劇毒的鵝膏菌成熟爛掉后很容易生蟲,生蛆。甚至劇毒的鵝膏菌經口服喂養小白鼠,小白鼠都會死。
誤區四:受傷變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受傷變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屬例如牛肝菌科、紅菇科的一個特征,實際上,牛肝菌科和紅菇科的很多種類是可以食用的,因此,不能憑受傷變色或者有分泌物來判斷蘑菇是否有毒。
誤區五:長在潮濕處或家畜糞便上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蘑菇的有毒無毒與生長環境沒有關系,因為有毒蘑菇與其他蘑菇生長的環境是一樣的。
食用有毒的蘑菇怎樣急救
1.催吐是最常用的自我急救方法,中毒者應立即進行催吐。但如果中毒者出現昏迷則不宜進行人為催吐,否則容易引起窒息。
2.盡快送往醫院進行治療,千萬別拖延。
3.有人發生中毒后,凡同食用過同樣蘑菇者均應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
4.保留剩余蘑菇樣本,送有關部門鑒定,這有助于確定毒素的種類及制訂合適治療方案。
隨縣疾控中心建議:建議吃蘑菇的同時最好不要飲酒,因為一旦吃到的是毒蘑菇,酒精會加速毒素的吸收。
對蘑菇要“三不”
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不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市場上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偏聽偏信,輕易買來食用。家庭用餐不隨意食用野生蘑菇,不采購不明品種的野生蘑菇,對可食用的蘑菇要嚴格挑選,避免有毒有害物質混入食物中。隨縣疾控中心再次提醒:毒蘑菇與食用菇外觀相似,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方法就是:不購買、不采摘、不食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