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車外交互始終禁錮于兩種工具:喇叭與燈光。
對應的其實就是人類最常接收信息的兩種方式:聽和看。
但這兩種東西都有自己的局限:
喇叭本職是負責安全提醒,現在卻被許多人拿來宣泄情緒。根據數據顯示,城市中68%的鳴笛屬于無效恐嚇,制造了噪音卻未能改善什么安全性。
同時,喇叭由于只能發出簡單的聲響,無法傳遞復雜的信息,車輛的狀態、駕駛員的具體意圖,都很難進行準確的表達。
燈光的局限性則更甚,除了硬件成本和開發聯調成本都十分高昂之外,燈光控制邏輯集中,跨域協同效率低。同時信息傳遞也比較模糊,燈光的投射受環境影響也比較大。
所以,當輔助駕駛時代來臨,系統如何像人類一樣與外界文明、高效溝通成為了一個問題。
不少車企都在這方面絞盡腦汁:
小藍燈
首先帶功能的車輛配上了智能輔助駕駛指示小藍燈,當車輛處于輔助駕駛狀態下,會有對應的青藍色燈光亮起。
前段時間余承東還特地為這個功能發了微博宣傳,不少人都表示喜歡并期待老款車型也能加裝小藍燈。
作為用戶而言,這個功能的目的更多對于車外的交互,告訴周圍人——“請注意,現在不是人在開,是車在開!”
現在小藍燈功能在逐漸普及,小鵬、比亞迪、五菱、理想等品牌都上車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小藍燈僅表明“機器駕駛”,并無法傳遞“減速讓行”等意圖。
障礙物探照燈
結合車輛的感知系統,華為還推出了風險場景自適應遠光燈切換功能。
在車輛開啟輔助駕駛時,傳感器識別到例如成排錐桶、靜止障礙車等高風險場景后,系統會迅速自動打開遠光燈照亮前方大片區域,有利于快速看清危險路況以規避風險。
當車輛安全駛離這個風險區域后,系統又會自動關閉遠光燈,避免對周圍車輛造成眩光干擾。
這項功能相當于給車安裝了自動觸發的“障礙物探照燈”,其本質是“環境感知能力外溢”,能通過外部因素與車內人進行交互,起到主動預警的作用。
自動鳴笛
目前絕大部分輔助駕駛系統能夠操控的部件都不包括喇叭,但前幾天在體驗比亞迪天神之眼C的時候,這個”輔助駕駛自動鳴笛“功能也讓我印象深刻。
但自動鳴笛觸發條件苛刻,在擁堵場景下是不會觸發的,只有當系統判斷旁邊車輛的移動軌跡有緊急加塞等危險意圖,確認其行為存在安全威脅,才會觸發鳴笛警示對方,是針對于在“緊急加塞”這一高風險場景的功能。
要特別說明一下,自動鳴笛功能目前主要服務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高快場景。在嚴格禁止鳴笛的城區道路,它是無法工作的,這也是當前技術和法規下的現實考量。
傳統車外交互的困境,根源在于信息傳遞的“極端簡化”——燈光與喇叭所能承載的信息量極其有限。
車企的探索和創新也正在于此,利用機器可理解的“語法”,重建人、車、環境之間的協同安全。 通過燈光顏色、自動啟閉、場景化觸發等手段,車輛開始具備向外界傳遞更豐富、更精準信息的能力。
如蔚來“自動緊急靠邊功能”的SOS救援呼叫、尊界S800的地面SOS投影功能等,正合力將車外交互推向“精準表達”的新階段。
展望未來,車外交互的“語法庫”必將持續進化:燈光閃爍頻率、顏色漸變、甚至投影圖案,都可能承載特定語義;當車輛不僅能“看見”,更能“說清”時,道路協同安全將邁入全新維度,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