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頓悟了!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再次語出驚人:“人之所以害怕死亡,不是怕死的時候肉體的痛苦,而是因為死亡意味著唯一無二的自我將永遠消失,萬劫不復,這才是對虛無的真正的恐懼。”
王德峰教授的這番言論,確實把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給講述出來了。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永生的東西,所有物體都會有死去的一天,而死去,基本就代表著“消失”。
所以人們在面對死亡時,最多的想法就是,不想離開,不想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因為“消失”,對人們來說,就像是一個空洞,看不見也感受不到。
有人說,死亡就像是睡著了一樣,沒什么感覺,但是我們在睡覺時,都會清楚的知道,第二天一早還會醒來,還能繼續感受這個世界。可是死亡,卻代表著再也醒不來。
而且,睡著時還會做夢,但若死亡,卻一絲感覺都不會有了,更不用提做夢了。
一些人還會說,只要一生過的有意義,沒有遺憾,那么就會對死亡看開了。
可是,誰能沒有遺憾?即便走遍世界各地,見過各種各樣的人,吃過各種各樣的美食,仍舊會有遺憾。
而所謂過的有意義這件事,本就沒有一個定義,常有人問,我們的一生,怎么才算過的有意義?
有人說吃喝玩樂,一輩子無憂無慮無病無災,就是意義;還有人說,要出人頭地,要賺很多錢,才算是有意義。
所以,每個人對“意義”是有不同定義的。但往往我們會發現,一些人提出的意義,可能是他難以達到的,所以他才會覺得這樣人人生有意義。
比如,窮人覺得有錢的一生是有意義的;病人覺得健康的一生才是有意義的……
所以,在沒有達到這種目標之前,人們往往會感覺到一生沒有意義,自然心中留有遺憾,且對自我的消失,感到恐懼。
之前有一個哲學家在演講時說過,哲學家往往對死亡是沒有恐懼的,因為他們對死亡看的很透徹,對人生看的也很開。
在一些哲學家來看,死亡不代表消失,起碼精神還在,別人對自己的記憶還在,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痕跡還在。
而且哲學家們把死亡的消失,歸為了未知的領域中,也就是說對于死亡,每個人都是未知的,而我們不能怕這些未知的東西,因為懼怕未知的東西是無意義的,這只能給自身帶來壓力。
而且,未知并不可怕,比如,明天是未知,明年是未知,我們都不會感到害怕。
所以,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要向面對明天一樣,我們無法拒絕明天的到來,也無法拒絕死亡的到來。
所以,既然都無法拒絕,那就坦然接受罷。我們討論死亡,并不是要研究或學會怎么面對死亡,而是為了接下來更好的活著,更專心的去生活。
我們無需去考慮死亡和死亡后的“消失”,活好當下,去感受這個世界,比懼怕消失更有意義。
據:到底怎樣的一生,才算是“有意義的一生”?——澎湃新聞2024-07-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