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正和島2025案例共學年會暨AI+先行者創新大集”在合肥舉辦,本次大會以“向新力”為主題,千余位企業家共同探討AI時代下的組織變革與商業格局。
會上,上海創智組織研究院院長陳春花以《共生理念:AI時代的組織變革與商業未來》為主題發表了演講。
陳春花認為,AI正深刻重塑商業底層邏輯,面對AI這一顛覆性變革,企業需要構建“共生型組織”,超越競爭,擁抱共創。企業需要共建開放、信任、普惠的AI商業生態。
陳春花說:“共生,并非選擇,而是AI時代生存與繁榮必然之道。”
以下是春花老師在正和島案例共學年會上的演講全文。
口 述:陳春花 上海創智組織研究院院長
編 輯:微瀾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一、共生理念:演進與AI時代新內涵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是人工智能帶來的各種挑戰和變化,對于企業組織來說,我們應該做什么樣的調整,這也是大會中很重要的一個話題。
為什么今天我要討論“共生理念”的概念?這源于我過去持續研究數字技術對企業或者對社會的影響。
我們需要知道,在這個時代中,我們關注的一些核心底層邏輯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我用一個概念來表達,就叫“共生理念”的變化。
為什么它有很大的變化?在我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數字技術和以往所有技術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能為人類的三種基本活動場景(物質生產活動、人際交往活動、自我意識活動)都提供現實應用的場景,并參與了經濟活動。
在工業社會前,其實能夠參與到經濟活動的人類活動就只有物質生產活動,但當數字技術到來后,會發現人際交往活動也可以參與經濟活動,就像以前所有人都想不到直播帶貨也能達到萬億規模,幾千萬的從業人員。如果這是一個零售或商業新模型,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靠人際交往實現的。
今天我們看到的另一種情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他自己的認知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去產生價值交換。比如小紅書種草,你會發現它正產生越來越大的經濟效能與人生發展的可愛和美好。
數字技術帶來的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讓我們的商業空間不斷拓展,這是一個變化。
第二個變化,是時間價值的社會變遷。人類最重要的一個人造概念是時間鐘表,在沒有時間設計前,我們只能循著自然時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今天所有人類都脫離了這一自然循環,只看手上的表或者墻上的鐘。
這種情況下,最大的變化是如何界定衡量人的價值或社會的價值,人類找了一個方法就是用時間價值來界定。
在農耕社會時,人對時間時沒有辦法的,所以它是一個“上帝的時間”,我們只能想辦法去尋求如何從無到有,如何與自然做融合。但是人類找到了讓自己生存變得更為主動的辦法,就是工業社會,在工業社會中,時間是效率,效率是生命,技術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極大提升,因此,時間的內涵也轉換為單位時間能否產出更多。
而到來現在,我們稱之為信息技術社會,也就是今天更重要的一個特征——人工智能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時間變得很有意思,它不再是一維的,它可以超越物質時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某種程度上,時間我們自己來定義,只要我們能定義它,它就會產生價值。
我們很多時候不太了解今天年輕人為什么會有懶人經濟或者躺平的狀態,是因為他自己來設定這個時間的意義,我們要理解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第三個變化,是財富生產方式的變化。以前我們認為財富的生產方式實際上是通過我們看到的資源、所付出的時間、努力去獲取它的交換,你擁有越多,就說明你的財富越多。
但人工智能時代不是這樣的,人們認為財富很重要的尺度在于自由可支配的時間以及自主的界定,對于擁有這件事已經沒那么看重了,年輕人對工作價值的取向完全變了,更在于他自身的自我、自由、自在,我們看到這些變化的時候,整個商業組織、企業的管理方式,其實都要調整,而這背后其實是社會價值和精神價值的回歸。
正如克勞迪·朱爾斯所說:“今天的挑戰不再是如何打造‘移動優先’或‘數字優先’的組織,‘AI優先’是更好的選擇。”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一定要理解這個時代的基本內涵,我們可以用一個相對簡單的方法來討論,AI時代很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兩個最主要的環境:
一個是技術環境,數智技術成為新基礎設施,連接一切;另一個是制度環境,社會責任成為必選項。
這使得我們不能只討論商業的邏輯,就好比從影響組織績效的因素來說,它正由組織內部轉向組織外部,而企業面臨的困境正是內部優化沒有辦法給你帶來生存保障,企業亟需找到新的成長邏輯。
那么我們該怎么做?在我過去的研究中,會發現,需要我們把自己變成一個共生型組織——基于顧客價值創造和跨領域價值網的高效合作組織形式,最終實現超越競爭,擁抱共創。共生型組織有4個核心特征:互為主體、資源共通、價值共創以及利益共享。
在AI時代,共生型組織也同樣有新的內涵,用最簡單的表達方式叫技術穿透和認知躍遷。
技術穿透,即AI不僅僅是工具,而是重構戰略、流程、體驗的核心驅動力。在技術穿透的基礎上,認知也將進一步躍遷,共生理念需要從利益最大化到意義架構,從資源分配者到場域營造者,從行業競爭者到跨域連接者,從商業領導者到元認知教練。這里面我們最重要的構建是如何建立信任,信任將是AI與人類共生的基礎。
而這也是AI時代我們稱之為共生的新內涵。
二、AI驅動的組織變革與共生型組織構建
對新內涵的理解必然要有組織的形式去實現它,我沿著組織打造的系統繼續來跟大家交流。
前面講到技術環境和制度環境是當下時代很重要的概念之一,對于傳統社會結構而言,技術環境要求企業有高效率的生產和經營能力,這是利益最大化成為企業存在唯一目的的外部影響因素,制度環境則為組織提供了從組織利益視角出發去尋求效率的機制和保障。
但是AI時代來了,這個要求就變了。于AI時代的社會結構而言,技術環節所要求的高效率,取決于內外部協同共生的大系統效率,大系統效率則需要新的制度環節,自利必須源于利他,新的社會規范、法律制度以及文化觀念,也即是有利于整體發展的制度環境。
這種改變可以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變化,組織展開新的生命形態,叫做共生存在。
為什么我們今天一定要討論共生存在?要強調一個很重要的共生理念?是因為共享觀念或共享思維存在于組織中并以制度的方式約束組織行為,而這體現為社會價值觀與社會規范的“共生理念”。
而新的共生存在、共生理念其實給我們更大的一種可能性和幫助,讓我們找到更多的機會。尤其是作為規范性維度的“共生理念”,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強化:
1.互為主體。主體-主體關系是強化“共生理念”的出發點。正如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交往行為理論所闡述的那樣,如果不能夠建立主體-主體關系,也就無法在溝通和理解的基礎上推理,通過共識和合作解決問題;
2.互作效用。多個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所產生的效應,這個效應不同于單個主體所產生的效應,在這里需要特別關注的是主體間相互作用對整體的影響,包括正向效用和負向效用;
3.價值共創。兩個或多個主體共同生活在一起,各方基于相互的依賴和生存而利弊。在這種關系中各主體均得到好處,均可以獲得單個主體無法存活的幫助,或減少遭受不利的影響。這是一種共贏、利益互惠、價值互惠的最優模式,這是一種以意義共建、共有、共享為基礎的價值活動。
4.整體進化。各主體有更高的生存能力,導致種群整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進化還會導致多樣性增加,促進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便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
也正是在強化這些共生理念的過程中,我們最終邁向共生型組織,實現組織形態進化。這里我們可以再回顧一下過往組織形態的變化作進一步理解。
傳統工業時代,所有的組織模式都是長成金字塔型組織。這種組織形態的好處是它有很高的效率、很穩定且利于控制,在很長一段工業時代中,這都是最重要的組織。
但是隨著外部的變化,我們沒辦法始終待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你自己想穩定,外部環境也無法穩定。
因此,我們有了第二種組織形態,學習型組織。相信很多企業都經歷了這個形態,在學習型組織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你有沒有能力不斷與外部的變化做一種互動,去尋求最優的卓越實踐。比如我們常用的方法叫標桿學習法,這就是學習型組織中很重要的一種形式。
但現在來到了第三個階段,共生型組織。跟前面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其要有能力共創、進化以及保有組織的韌性來應對不確定性。
我前不久去一家企業調研,這家企業的創始人問我,我這個企業有30多年,但是我做來做去只有10億左右,在消費類電子行業中,有企業有幾千億的規模,再差一點的也有幾百億,但我卻在10億,是不是我戰略做錯了?
我跟他說先不講你企業的規模,一個企業能活30多年,且一直有利潤,或許你錯失了一些發展機會、空間,但有一點你應該要比較自信,你的組織韌性是足夠的,在當下應對的變化中,這恰恰是你特別要關注的話題。
我經常告訴企業家,要構建共生型組織,我們要有四重境界:
首先你得有更深的共生信仰,做到自我約束、中和利他以及致力生長。同時,還要回到顧客中去,因為所有的變化中唯一穩定不變的就是顧客和顧客的價值,如果你能夠一直和顧客及顧客價值在一起,你就可以有一個穩定的基礎。
另外,你要有能力去實現技術穿透,將AI等技術深度融入組織肌理,實現共創共享共用。不過,對于成功的企業家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在第四個,即“無我”領導,你能不能牽引、陪伴、協同、賦能更多人一起發展,這點是很困難的。
三、AI時代商業生態系統的共生進化
組織走到這個程度,接下來要討論如何理解AI時代商業生態系統的共生進化。
在AI時代,對企業來講,很重要的一個調整就是必須從競爭到共生。從競爭到共生,有四個部分的維度可能能給各位一些幫助:
你的起點從“滿足需求”到“創造需求”、價值從“挖掘確定性”轉向“探索可能性、空間從“行業”轉向“生態空間、戰略從“競爭戰略”走向“共生戰略”。
我最近的研究和在陪伴企業中有一個很深的感受是,整個未來的競爭,不會是企業跟企業、產業跟產業的競爭,邊界都被打破了,而是你這家企業擁有的共生關系質量的競爭,如果你能夠形成更好的共生關系,且這種共生關系的質量非常強大,那你一定能在未來競爭中獲取主動權。
而在AI驅動下的生態協同中又特別強調三樣東西的流動:技術、數據、價值,其表現在四個方面:技術融合、數據互通、價值互動、場景互聯。
有時候我們不太能理解,為什么泡泡瑪特或者蜜雪冰城能有如此高的增長值,但仔細看它背后的成長邏輯,它一定建立了非常大的生態協同。
至于共生型的商業未來,我做一個簡單描繪,從特征上來講,它應該要有四大特征:泛在智能、虛實融合、動態演化、價值普惠。我特別希望大家理解“價值普惠”,換個角度講,我們能夠看到AI正幫助我們更多人融入到商業活動當中,如果你有能力做到價值普惠,那么未來的商業圖景非常廣闊。
著其中的核心是說明?是以人的福祉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換個角度講,我其實沒有太多的AI焦慮,我認為技術是為人服務的,相信這一點,并很好地做融合,其實就不會有特別大的挑戰。
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正是面向未來的企業要做的事,即從提供產品服務,轉變為提供場景服務;從深植于產業發展,轉變為致力于生態共生;從獲得利益增長,轉變為獲得價值成長;從追求成功,轉變為創造美好生活和可持續社會。
最后我再介紹兩個核心話題,一個是核心挑戰是什么?我認為有五方面的挑戰:
信任建立:技術黑箱、算法偏見、數據安全風險;
治理復雜性:跨組織協同治理、權責利劃分、風險共擔;
文化沖突與整合:不同組織/個體價值觀差異;
技術依賴與失控風險:過度依賴 AI,自主性喪失;
人才與技能鴻溝:轉型速度不匹配。
而在解決這五大挑戰背后,需要企業實現從技術適應者到生態構建者的能力躍遷。
這其中的關鍵,還是行動。今天來到現場的人其實已經在邁入行動了,這里再用幾個詞總結一下:
1.戰略先行:將共生理念與 AI 戰略納入核心;
2.投資于人:大規模、持續性員工技能重塑;
3.技術筑基:建設開放、安全、可信的AI平臺與基礎設施;
4.倫理引領:構建負責任的AI框架,將倫理嵌入流程;
5.價值共創:主動尋找伙伴,共建價值網絡,實現價值共生。
我反復用共生這個詞,在我看來,如果講AI時代有一條出路,我認為共生不是選擇,它應該是AI時代的生存與繁榮之道,也讓我們一起成長,駛向AI的商業新藍海。
排版| 小元| 微瀾主編| 孫允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