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常常遇到這些問題:
一年四季總是手腳冰涼,怎么捂都捂不熱?
后背發冷,出痘痘,關節疼痛?
平時特別怕風怕冷,經常感冒?
吃一點偏涼的食物,經常腹痛腹瀉?
如果你有這些癥狀的話,就說明身體中的寒氣很重,需要想辦法去除體內的寒氣。
一、中醫解讀“寒氣”
許多人知道,自然界的寒熱是一個溫度概念,它的本質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其實,人體的寒熱也與之類似,只不過中醫認為,機體由氣構成,這團氣“動則生熱,靜則生寒”。身體有寒實際上是氣機偏于靜止,活力不足的表現。
體寒的人往往比較怕冷,手足冰涼。脾胃有寒,便不敢吃偏涼的食物,經常腹痛腹瀉;腎有寒,除腹瀉以外還會小便清長;肝有寒,可能會氣逆產生嘔吐感,或頭頂痛等。
二、“寒氣”的來源,你清楚嗎?
寒氣的來源有很多,總體可以分為內寒和外寒。寒的本質是氣機靜止,內寒就是因體弱造成氣機無力運動,一般伴有虛證表現,如氣短乏力,面色白等;外寒是由于外界寒氣侵犯到機體,使機體內部的氣機受阻,運行緩慢,這種情況一般會有兩種發展趨勢:體質虛弱者會向寒的方向發展下去,而體質壯實者,正氣會和外寒爭斗,爭斗過程中伴隨氣的運行加速,會表現出熱象來,這就是中醫常說的寒邪“郁而化熱”。
寒證分為外寒和內寒!
1、外寒:對應的心理是“外環境的殘酷、不好、不足、多余”。如:地震,企業倒閉,親人患病而導致的以“不足,多余”為主的心情,對應外寒。
外實寒:“外面多余”而導致不好。如:自己想做一件事,但遇到了來自外界的重重阻力而無法實現。
外虛寒:“外面不足”而導致不好。如:自己有一個很好的研究成果,但因沒有相關政策的支持而得不到推廣。
2、內寒:對應的心理是“內環境的殘酷不好、不足、多余”。如:家庭、單位或自己的身體不好而導致工作干不了。
內實寒:與“自己”有關的,“多余”導致了“不好”,這種心情導致內實寒。如:認為得病不好,因患病而心不平。
內虛寒:與“自己”有關的,“不足”導致了“不好”,這種心情導致內虛寒。如:工作能力不足,工作沒干好;老同志的工資該漲沒漲,該給沒給,當年找對象想找好的,漂亮的,但覺得自己不行,想得到又認為得不到,這種是內虛寒。
三、“寒氣”到底藏在哪兒?
寒是百病之源,寒生六淫,風、暑、濕、燥、火皆由寒氣所生。寒氣蓄積,初為外感,表現為風寒、風熱、風濕、暑熱、暑濕、秋燥等不同現象,而其根源是傷寒所致。中醫常說寒氣重,寒氣到底藏在哪兒?
1、后背的寒氣
人體背后的寒氣,直接積存在膀胱經中,長期的堆積會在背后形成一層厚厚的脂肪,這些脂肪有一部分就是變了質的體液長期累積而成。
2、頭頂的寒氣
通常頭頂只有一層薄薄的皮膚,用手按壓時是硬硬的感覺。頭頂的寒氣直接堆在頭頂上,堆積得多了,會形成一層軟軟的物質,摸起來像有一層海綿墊。頭頂的寒氣更嚴重的會在前額左側或右側形成硬硬的腫包,到醫院診斷時醫生會認定為骨質增生,這是寒氣用固態的形式積存的物質。
3、正面的寒氣
正面的寒氣,上半身會積存在肺經和其經別(經絡的分支)中,這兩組經別在人體胸前中線的兩側。正面的寒氣也會積存在胃經中,胃經從眼部下方一直延伸到腳趾,在大腿正面是最容易積存寒氣的部位。嚴重的胃經寒氣堆積,會使大腿正面形成一層硬而厚的組織,使得大腿的伸縮發生問題,而造成行動不便。這種疾病很少醫生能夠診斷出和胃有關聯,經常成為難以醫治的疑難雜癥。
4、側面的寒氣
側面的寒氣則積存在膽經中,只要寒氣侵入人體,這個部位都無法幸免。膽經的寒氣有時會在大腿外側形成一條條的橫紋。由于寒氣的物質會阻礙經絡的流通,使寒氣堆積的部位附近,細胞所產生的垃圾無法排出,寒氣和垃圾累積多了就會使大腿外側顯得特別地胖。
由于這些廢物不是人體的組織,因此會在組織之間流動,如果這個人喜歡運動,大腿部位寒氣和組織廢物所形成的垃圾會往下流動,轉而堆積到小腿肚上,形成蘿卜腿。
通常男人較女人活動力大些,因而女人多數堆在大腿外側,男人則大多堆在小腿肚上。這種現象就是前面所說寒氣造成膽經阻塞的原始原因,也就是膽經的寒氣堆積造成膽功能受阻,再造成吸收的障礙。敲膽經一方面能刺激膽經,強迫其分泌膽汁;另一方面使這些堆積的廢物能夠流動,進而排出體外。
四、身體寒氣重,如何逼出來?
寒氣藏在身體這么多地方,可是貽害無窮呀!遠離“與疾病比鄰而居”的生活,擁有健康的身體,驅寒勢在必行!最好的方法就是三伏天做古法熏灸了。
驅寒最好的方式是做艾灸。艾熱能夠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
還可以重點拍打后背膀胱經排寒。
身體寒氣重可以艾灸以下幾個穴位治療:
1、曲池穴:這個穴位的位置主要在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屬于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適當的艾灸這個穴位還能起到調理氣血跟祛除風濕等功效,對于氣血淤積跟胸中煩滿等癥狀也有很好的調養作用。
2、合谷穴:此穴位屬于大腸經的總開關,艾灸這個穴位還能升清降濁跟宣通氣血等作用。主要是把點燃的艾條距離穴位3到5厘米,還一直艾灸到局部微微發紅跟有熱感,每天用一次就行。
3、解溪穴:此穴位屬于胃經底部經水的外散之外,適當的進行艾灸能起到祛除全身痰濕之氣的作用,還能很好的緩解下肢水腫等癥狀。
4、足三里:這是一種有多種功效跟外散之處,而且在雙腿的膝蓋外下方三指寬的凹陷處有一個,適當的艾灸這個穴位還能很好的祛除體內的寒濕之氣。可以使用艾灸盒或者手持艾條熏灸法,每次連續艾灸10到15分鐘就行。
中醫學的經絡理論認為,五臟六腑自足三陰經(脾、肝、腎)始,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在中醫看來,熱水泡腳如同用艾條灸這些穴位一樣,有推動血運、溫煦臟腑、健身防病的功效。現代醫學測定,人腳的溫度保持在28-33℃時感到舒服。
每天若泡腳15分鐘就能發揮保健作用,如把雙腳浸入到40攝氏度左右的熱水中,約15~20分鐘后頭痛會明顯緩解。這是因為雙腳血管擴張,血液從頭部流向腳部,可相對減少腦充血,從而緩解頭痛。對于感冒發熱病引起的頭痛,熱水泡腳還有助于退熱。
如果在泡腳同時能不斷用手按摩涌泉穴及按壓大腳趾后方偏外側足背的太沖穴,還有助于降低血壓。因此,堅持科學的足療,尤其對于緩解現代城市人群易發的各種職業病,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泡腳的好處!
1、促進血液循環。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遠,而負擔重,因此,這個地方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好,醫學典籍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尤其是對那些經常感覺手腳冰涼的人,泡腳是一個極好的方法。
2、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區和經絡。很多人都做過足療,按摩師點壓我們的腳時,會感覺痛疼、酸脹,這種情況基本上可以說明我們相應的反射區臟腑有問題。所以,當我們做完足底按摩后,會感覺渾身輕松。同時,人體腳上有6條主要的經絡,包括三條陽經(膀胱經、胃經、膽經)的終止點,和三條陰經(脾經、肝經、腎經的起始點,都在腳上,因此,泡腳也等于刺激了這六條主要的經絡。
3、對多種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俗話說:“富人吃補藥,窮人泡泡腳。”可見泡腳的作用很大。尤其是現代社會,空調的大量使用,再加上人們普遍愛吃涼的食物,所以體內多寒濕,通過泡腳,可以加速體內排寒。
上面內容就是我們為大家介紹“身體寒氣重”的相關內容,大家看完以后對祛除體內的寒濕之氣有幫助 。
建議大家除通過艾灸法、泡腳進行調理之外,平時還要遠離潮濕寒冷的環境,才能加快康復的速度。日常中多吃屬性溫熱的食物驅寒,如羊肉、山藥、桂圓等,多喝姜茶,少吃生涼食物,避免加重體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