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這個行當自古以來就存在,從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厚葬之風興起,盜墓行為就逐漸盛行。千百年來,這行當里慢慢形成了一些外人難以理解的規(guī)矩。
而其中一個讓現代人頗感好奇的現象是:盜墓賊只要看見墓旁長了柳樹,往往二話不說,掉頭就走。這不是小說虛構的情節(jié),而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行規(guī)。
我們要明白其中的緣由,就得從古代森嚴的墓葬等級說起。
古代社會等級分明,連墓地種什么樹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皇室成員墓前栽的是松樹,諸侯王公種柏樹,普通官員用欒樹或槐樹。
至于底層的老百姓?他們墳頭最常見的,就是隨手插下便能成活的柳樹。說白了,柳樹成了平民墓葬的天然標識,連買棵像樣樹苗的錢都沒有的人家,墓里怎么可能有值錢的陪葬品?盜墓賊深諳此道,自然懶得白費力氣。
盜墓是提著腦袋的行當。夜深人靜時潛入墓地,本就心里發(fā)毛。而民間歷來認為柳樹屬陰,是“五鬼木”之一,容易聚集陰氣。
老話講“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里栽柳不吉,正是因為喪事用的“喪木棍”“引魂幡”都是柳木做的。
常年與古墓打交道的盜墓賊多迷信,見到墳頭搖曳的柳條,心里就犯嘀咕:別東西沒撈著,反惹一身晦氣,所以他們深知走為上策。
此外,盜墓賊大多都是窮苦出身的普通人,迫于生計才干這損陰德的勾當。看見同樣貧寒的百姓墳頭,難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挖開墓之后無非是幾枚銅錢、半只陶碗,卻要背上驚擾窮苦同類的良心債,明顯不值得。久而久之,“遇柳不盜”成了他們心照不宣的行規(guī)。
其實,在盜墓的行當里類似的規(guī)矩并不止這一條。比如搭檔組合就很有講究:常見的是父子或舅甥搭檔。
挖掘時,通常是兒子或外甥下洞,父親或舅舅在地面放風接應。而這種安排的背后藏著血的教訓:早年曾有盜墓賊在地面的同伙見財起意,拿到寶物后直接把洞口填埋,活埋了下面的同伴。
換成父子舅甥這樣的至親關系,地面的人必定全力救援,畢竟“父親不可能不救兒子,舅舅不可能不救外甥”。
此外,還有些東西他們堅決不碰:比如通靈的甲骨,再比如死者的棺木。即便金絲楠木棺材價值連城,規(guī)矩的盜墓賊也絕不染指,算是給墓主留下最后的尊嚴。這些規(guī)矩看似迷信,實則混合了行業(yè)經驗、風險算計和殘存的敬畏。
回頭再看柳樹,它不過是長在墳頭的尋常樹木,卻因承載了古代社會的等級密碼和人性百態(tài),成了橫在盜墓賊面前的一道無形界碑。
利益的算計、迷信的畏懼、同病相憐的惻隱,共同凝結成這條不成文的行規(guī)。歲月流轉,當荒冢旁的柳枝依然隨風輕擺時,盜墓賊早已調轉腳步,消失在夜色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