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下葬時,80名工匠被秘密處死,只因他們知道陵墓入口的秘密。
鮮有人知的是,其中一人僥幸逃生,隱姓埋名20年。
誰曾想,這個“漏網之魚”竟在20年后成為慈禧墓的掘墓人,帶領軍閥孫殿英炸開地宮,將這位晚清最奢靡女人的尸身拖出棺外,珍寶洗劫一空。
他是誰?又是如何逃生的?
奢華陵墓,血腥陪葬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儀鸞殿咽下最后一口氣,結束了掌控大清近半個世紀的生命。
這位生前極盡奢靡的女人,對死亡的安排遠比活著時更加瘋狂。
她的陵墓,不是簡單的安息之所,而是一座用黃金、玉石和鮮血堆砌的“地下宮殿”。
慈禧的陵寢位于清東陵的菩陀峪,與慈安太后的定東陵并立,但她不甘心與這位曾經的政敵共享死后榮光。
早在1873年,她就下令重修自己的陵墓,前后耗費許多年年,靡費白銀數百萬兩。
即便是在甲午戰敗、國庫空虛的1895年,她仍執意擴建,仿佛大清帝國的衰亡和她毫無干系。
陵墓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民脂民膏,每一塊磚石都刻寫著她的貪婪。
這座陵墓的奢華程度,遠超歷代帝王。
三座主殿全部采用海南黃花梨木,這種珍稀木料在當時價比黃金,民間難得一見,卻被慈禧用來鋪就死后的殿堂。
大殿的墻壁、梁柱貼滿金箔,磚雕上掃金工藝讓整座建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宛如天宮。
她甚至打破祖制,在石雕上刻下“鳳壓龍”的圖案,向世人宣告,即便在陰間,她仍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
但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并非這些金銀珠玉,而是陵墓背后沾染的血腥。慈禧晚年迷信方術,擔心死后冤魂纏身,竟聽信術士讒言,強征百名童男。
這些孩子不過十來歲,被迫在寒冬酷暑中搬運巨石、雕琢玉柱,稍有懈怠便遭鞭笞。
許多人累死在工地上,尸體被草草掩埋,而空缺立刻由新抓來的孩子填補。
陵墓尚未完工,便已成了百名無辜孩童的亂葬崗。
慈禧的棺槨更是極盡豪奢,棺底鋪滿金絲錦褥,珍珠如沙粒般傾瀉其中。
她的頭戴鑲珠鳳冠,最大的一顆珍珠大如雞卵,價值連城,腳下放置翡翠、碧璽蓮花,身旁堆滿金佛玉器,連尸身的縫隙都被寶石填滿。
據估算,這些陪葬品價值相當于大清數年財政收入,而她下葬時,中國正深陷列強瓜分的危機,百姓易子而食。
如此精心打造的陵墓,自然成了盜墓賊眼中的肥肉。
慈禧深知這一點,因此臨死前下了一道殘酷的命令,所有參與封閉墓道的工匠必須處死,一個不留。
她以為這樣就能讓陵墓的秘密永埋地下,卻不知命運早已埋下伏筆。
唯一幸存者
清東陵,慈禧太后的棺槨終于被送入地宮,沉重的石門緩緩閉合,宣告這位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女人正式長眠。
就在陵墓外,一場血腥的屠殺正在悄然醞釀。
負責封閉墓道的八十名工匠被集中起來,他們大多是技藝精湛的石匠、木匠,其中不乏世代為皇家效力的老師傅。
這些人心里清楚,自己知道的太多,地宮的入口、墓道的機關、珍寶的擺放位置,每一處細節都可能成為盜墓者的線索。在帝王陵寢的歷史上,參與最后封閉工程的工匠,往往難逃滅口的命運。
他們沉默地等待著,既不敢反抗,也不敢逃跑,因為四周站滿了拿著武器的禁軍。
緊接著,八十條人命,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連墓碑都沒有留下。
不過,命運有時會開一個殘酷的玩笑。
在這群工匠中,有個姓姜的老石匠僥幸逃過一劫。
據傳,他在封閉墓道時不小心被滾落的石塊砸中頭部,當場血流如注,昏死過去。
監工的軍官嫌晦氣,命人將這個"死人"丟到亂葬崗了事。
誰也沒想到,這個被判定死亡的老匠人,竟在冰冷的月光下緩緩睜開了眼睛。
姜石匠掙扎著爬起身,頭上的傷口還在滲血,但求生的本能讓他顧不上疼痛。
他跌跌撞撞地逃離亂葬崗,趁著夜色摸回了自己在東陵附近的家。
妻子見他渾身是血地回來,嚇得幾乎暈厥。姜石匠來不及解釋,只匆匆說道:"快收拾東西,我們必須馬上離開。"
當夜,他們帶著年幼的孩子悄然消失,連鄰居都不知道他們去了哪里。
為了活命,姜石匠隱姓埋名,在河北鄉下靠做苦工度日。
曾經的秘密像塊巨石壓在他心頭,讓他夜不能寐,生怕哪天被人認出,招來殺身之禍。
直到二十年后,當姜石匠以為往事已隨風消散時,一群荷槍實彈的士兵突然闖進他的家門。
為首的軍官獰笑著問道:"聽說,你就是當年給慈禧封墓的那個石匠?"
姜石匠面如死灰,自己終究沒能逃過這一劫。
當年那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工匠,如今成了慈禧陵墓的掘墓人。
而這一切,或許早在慈禧下令屠殺工匠的那一刻,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孫殿英的"軍事演習"
1928年7月,河北薊縣馬伸橋一帶突然貼滿了第十二軍的布告,宣布將在清東陵進行"軍事演習"。
當地百姓被勒令立即搬離,違者后果自負。沒人敢違抗軍令,連世代守護皇陵的旗丁也被驅散。
一支荷槍實彈的部隊正悄悄逼近慈禧的定東陵,為首的正是臭名昭著的軍閥孫殿英。
孫殿英此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為雜牌軍將領,他的部隊半年未發軍餉,士兵們怨聲載道,逃兵事件層出不窮。
在走投無路之際,一個意外的消息傳入他的耳中:清東陵地宮里埋藏著數不盡的珍寶。
這個出身草莽的軍閥當即拍案而起:"與其餓死,不如干票大的!"
他找來幾個心腹師長密謀,很快制定出一個膽大包天的計劃,以軍事演習為幌子,盜掘慈禧陵墓。
起初的挖掘并不順利,士兵們揮舞著鐵鍬在陵區四處亂挖,卻始終找不到地宮入口。
幾天過去,孫殿英焦躁地在臨時指揮所里來回踱步,眼看著計劃就要流產。
就在這時,一個士兵戰戰兢兢地報告:"軍長,我聽說有個老石匠可能知道入口......"
這個意外的線索,將那個隱姓埋名二十年的姜石匠再次推到了歷史的前臺。
當士兵們踹開姜家大門時,年近六旬的姜石匠瞬間明白了一切,孫殿英親自審問,先是利誘,后是威逼。
當士兵把槍頂在他孫子頭上時,這個老人終于崩潰了。
在姜石匠的指引下,部隊很快找到了地宮入口,但堅固的金剛墻讓工兵們束手無策。
孫殿英失去耐心,下令運來炸藥。"轟"的一聲巨響,塵煙散去后,一個黑漆漆的洞口赫然出現。
地宮里的景象讓這些見慣生死的兵痞都驚呆了。
夜明珠鑲嵌的燈臺將墓室照得如同白晝,金佛玉器在幽光中閃爍著誘人的光芒。
慈禧的棺槨更是令人瞠目,金絲楠木外棺上雕滿經文,內棺則用滇金打造,通體朱紅。
當士兵們用斧頭劈開棺蓋時,貪婪已經戰勝了恐懼。
士兵們一擁而上,瘋狂搶奪棺中珍寶,有人扯下慈禧鳳冠上的珍珠,有人掰開她的嘴取走夜明珠,更有人為爭奪一件玉器大打出手。
在這場瘋狂的洗劫中,慈禧的尸身被粗暴地拖出棺外,最終像破布一樣被扔在角落。
三天三夜的洗劫后,孫殿英帶著滿載珍寶的三十輛大車悄然撤離。
據后來統計,被盜走的珍寶包括,翡翠、夜明珠、金佛、玉羅漢等稀世之寶,總價值相當于當時全國兩年的財政收入。
盜墓案的結局
這樣的大事不可能毫無消息,于是不久后,一則爆炸性新聞突然席卷全國報刊:《東陵被盜,慈禧墓遭洗劫》。
消息傳出,舉國嘩然,在天津租界避居的溥儀聞訊后,當場掀翻了面前的茶幾,怒吼道:"孫殿英!朕與你不共戴天!"
這位末代皇帝立即召集前清遺老,聯名向國民政府遞交了措辭激烈的控告信,要求嚴懲盜墓賊。
但最終,這場看似聲勢浩大的追責行動,最終卻演變成民國史上最荒唐的一場鬧劇。
孫殿英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天。
盜墓案曝光后,他立即啟動了一套精心設計的"善后方案"。
夜明珠宋美齡手中,一柄鑲嵌九條金龍的寶劍贈給了戴笠,翡翠、寶石佛珠等珍玩則分批送進了各路權貴的府邸。
就連負責審理此案的閻錫山,也"意外"收到了一尊金佛像。
這些價值連城的贓物,成了孫殿英最好的護身符。
南京國民政府迫于輿論壓力,不得不組織軍事法庭進行審判。但這場審判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個笑話。
主審法官走馬燈似的更換,關鍵證人接連"失蹤",案卷材料莫名其妙地丟失。
當溥儀派出的代表在法庭上痛陳孫殿英的罪行時,法官竟然當庭打起了哈欠。
最后,作為主犯的孫殿英不僅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在案發半年后升任安徽省主席,繼續過著逍遙快活的日子。
在這場鬧劇般的審判背后,是民國官場觸目驚心的腐敗。
當時有報紙辛辣地評論道:"不是孫殿英盜了東陵,而是整個國民政府都在分贓。"
那些義正辭嚴要求徹查的高官們,書房里可能就擺著從慈禧墓中流出的珍寶;那些在法庭上慷慨陳詞的檢察官,口袋里或許就裝著孫殿英送來的金條。
在這片混沌中,正義成了最奢侈的幻想。
而那些被劫掠的文物,則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命運。
翡翠輾轉流落到美國,至今下落不明,大量金佛、玉器被熔毀重鑄,永遠失去了文物價值。
據估計,被盜文物中最終回歸中國的不足十分之一,其余的都消失在黑市交易和私人收藏的迷霧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