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這座六朝古都的地下,永遠埋藏著令人驚嘆的歷史密碼。
2024年初,陜西省考古學會,公布的年度六大考古發現中,一座北宋家族墓地的出土震動了學界。
西安北里王發現的范氏家族墓地,不僅出土了500余件珍貴文物,更以其完整的家族譜系和深厚的關學背景,成為繼藍田呂氏家族后,又一個宋代士大夫家族的典型樣本。
77年家族史:北宋士大夫生活的立體呈現
2022年到2024年,為配合保利天珺項目,老規矩開發前,文物研究所,首先要探查地下的文物情況。
北宋范氏家族墓地的發現,位于長安區韋曲街道北里王村北,是本次發掘的一項重要收獲。
墓地分為東西兩區,19方墓志的出土,讓一個綿延77年的北宋士大夫家族,浮出水面。
從慶歷七年(1047年)到宣和五年(1123年),這里安葬著以范忠恕為始祖,歷經五到六代的邠州范氏家族。
墓地規劃極具深意:東區5座墓葬呈"品"字形排列,核心位置是陜西制置解鹽使范祥及其父范忠恕的墓室;
西區則分為南北兩個小家族墓園,采用"父南子北"的布局,嫡長子墓葬居于核心,兄弟按昭穆或長幼序列排列。
更引人注目的是東西兩側的10座小型墓葬,狹窄的磚棺床、極少的隨葬品暗示著,這些可能是未成年家族成員的附葬區。
這種嚴整的規劃完美體現了北宋"父為子綱"的禮制觀念。
500件珍寶背后的文明密碼
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堪稱一部北宋物質文化百科全書:
飲食器中,定窯白瓷與耀州青瓷并現;
銅鏡上精致的纏枝紋仍清晰可辨;
玉帶銙的溫潤光澤歷經千年未褪;
特別是一組文房用具,暗示著這個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最令人稱奇的是兩座石槨的建造方式,M470墓的石槨底座,竟用唐代韋虛心神道碑裁切而成,M434的蓋板則是唐代李輔國神道碑殘碑。
這種"廢物利用"并非經濟拮據所致,考古學家推測可能帶有特殊的文化隱喻,或是關學"務實"思想的體現。
關學實踐的活標本:從張載到范育的思想傳承
范氏家族的真正價值,遠不止于物質遺存。
墓志中反復出現的"循古禮為倡"字樣,揭示了這個家族與關學的深刻淵源。
范祥之子范育是關學創始人張載的嫡傳弟子,《宋元學案》記載他"得關洛之傳,以禮教學者"。
墓地中體現的:嚴格按輩分排列的葬制;婚喪禮儀的規范化操作;家族治理的禮法結合。
正是關學"經世致用"思想的生動實踐。
張載提出的"以禮為教",在這里轉化為具體的家族治理方案。
特別是一方記載家族會議的墓志,詳細描述了如何通過禮制調解家族矛盾,堪稱北宋版的"家族約定"。
士族網絡的樞紐:串聯北宋陜西文化圈
19方墓志構成的家族檔案,讓歷史學家得以重建北宋中后期陜西士大夫的交往圖譜。
范氏通過婚姻與仕途,與:藍田呂氏,京兆杜氏,華陰楊氏等關學世家形成緊密網絡。
墓志中記載的蔭補、科舉等細節,更是研究北宋官僚制度的珍貴個案。
比如范育次子范錫通過恩蔭入仕,卻因"不樂吏職"辭官歸家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士人對"吏"與"儒"的身份認知。
結語:穿越千年的家族治理智慧
當考古學家清理完最后一件文物時,一個立體的北宋士大夫家族已然重生。
范氏家族墓地的價值,不僅在于那些精美的器物,更在于它保存了一個儒家理想家族的完整模板。
如何用禮制維系家族團結,如何將哲學思想轉化為日常生活,如何在變動不居的時局中保持家族延續。
這些智慧,對于今天探討家族文化傳承、社會治理創新仍具有啟示意義。
站在北里王的黃土塬上,仿佛能聽見范育向子孫講解張載"為天地立心"教誨的聲音。
這座墓園不是死亡的終結,而是一個家族精神永續的見證,是關學思想在黃土深處開出的文明之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