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周前,長城、比亞迪、吉利還爭得面紅耳赤,互相指責,大打口水仗,但昨天晚上,小米的大定數字一公布,估計這些車企都沉默了。
一小時大定突破289000臺,這是個什么概念,是不少車企一年旗下所有車型加起來的銷量數字,即使強如比亞迪,也是一個月的銷量數字,而比亞迪的車型近20款了,其他車企就更不用說了。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拿訂單量和交付量比不公平。
首先,YU7這個大定是需要付5000元定金的,不是很多車企搞得那種9.9小訂甚至免費預定的文字游戲。
雖然這個大定7天內沒有鎖單也是可以退,也不排除有部分人純粹是為了在朋友圈炫耀一下,但是我們回顧下小米SU7(參數丨圖片)的戰績,在2024年 3月28日發布后,24小時總預定量88898臺,鎖單率 35%-40%,最終鎖單量約5萬臺。
按照這個比例,YU7的鎖單量最少也不會低于10萬輛。
問題是SU7上市時,還有不少人吐槽配置不夠給力,低配只有400V等等,第一款車觀望的人也比較多,而YU7起售價(25.35萬)低于特斯拉Model Y(26.35萬)的情況下,全系標配激光雷達、800V高壓平臺等高端配置,入門版835km續航,還限時贈送零重力座椅、智駕系統等權益,再加上小米SU7的熱銷在前,這次的鎖單比例可能會遠超SU7,這一點從朋友圈刷屏的YU7曬單和閑魚上大量黃牛的加價轉讓訂單就可窺一斑。
不夸張地說,小米,已經成為所有車企的“全民公敵”。這樣發展下去,其他車企的銷量都會下滑,而小米,還會蹭蹭上漲。這就好比老二老三四打成一團搶蛋糕吃,甚至不要臉面撒潑了,老十卻偷偷把蛋糕拿走了。
在這種訂單數字面前,長城們因為比亞迪搶了自己的銷量而大打口水仗就顯得非常可笑了,看起來更像是一場鬧劇。因為他們發現,鬧半天,沒把比亞迪整黑,反倒是小米讓他們未來可能會無路可走,讓他們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變窄。
所以,我再次奉勸長城們,尤其是長城董事長魏建軍,別打口水仗了,有這個時間不如認認真真學學小米。
傳統車企們要學小米什么?
有人可能會說,雷軍的影響力,別人學不來,小米的用戶生態別人也學不來,但是我想說,這些都是借口。
打個比方,小米SU7當初推出手機支架借口,有多少友商和媒體冷嘲熱諷,但事實證明,增加一個接口并不會增加多少成本,卻能給用戶帶來極大的便利,這就是用戶共情能力的體現。
“為什么新能源車都沒有手機支架?”
這是雷軍作為小米最重要的產品經理,在試駕市面上的車型時發出的疑問,于是增加了這個功能,而在SU7已經上市一年多后,市場上依然沒有見到幾家在這方面學習小米的車企,背后就是友商們用戶共情力的缺失。
再比如長城曾經也想把歐拉打造成迎合女性用戶的新能源品牌,結果卻閉門造車,自以為是,搞得洋不洋土不土,既沒有吸引多少女性用戶,還把廣大男性用戶拒之門外。
而小米無論是SU7還是YU7,在產品設計上都成功抓住了年輕一代的眼球,通過配色和一些細節設計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精英女性人群成為自己的擁躉,這背后就是對用戶審美的仔細推敲和打磨,尤其是不害怕去借鑒豪車的設計元素。
很多車企寧愿設計出怪異的原創設計,也不愿意虛心去研究消費者的審美喜好,試問,你的設計再原創,結果消費者不認,又有什么用呢?
就算是很多人詬病和嘲諷的小米的“營銷”,雷軍“話術”,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的,用用戶聽得懂的話去把自己的產品優勢傳達給用戶,難道不是一個銷售員最基本的能力嗎?可是我們現在看到很多車企的發布會,依然還是對著提詞器念著蒼白的數據,完全不管消費者能不能聽懂。
傳統車企也好,新勢力也好,打口水仗也好,開發布會也好,在消費者面前,其實只有兩種車企,一種是能提供滿足自己需求的產品,另一種則是相反。
不可否認,小米造車短板是存在的,很多有深厚底蘊的車企看不上小米,可是你連小米能做到的基本功都沒做好,就沒資格去鄙視小米,更不應該把精力放在打口水仗上。
如果真的覺得小米的車不夠好,或者覺得行業有問題,根本的辦法還是培養自己的用戶共情力,去真正傾聽消費者的需求,造出消費者愿意用錢投票的好車,并且宣傳好,銷售好,那樣才是真正對消費者負責,對中國汽車工業負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