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南省高院的刑事裁定書揭示出291名受害人、1.26億元損失的安居房詐騙案時,這已不僅是某一部分人的悲劇,更是對住房保障制度的漏洞和公眾風險意識缺失的尖銳警示。作為長期處理房產糾紛的律師,此案暴露的詐騙模式和法律盲點,值得每一位購房者警醒。
我們先來看一看,這三位騙子是如何利用制度縫隙與人性弱點編織騙局的:
1.虛構特權身份:謊稱“內部關系”可突破公開搖號的規則,且房屋價格存在優惠;
2.偽造行政文書:PS官網公告、私刻公章制作《準購通知書》;
3.構建場景騙局:在正規售樓處安排虛假簽約,利用場所公信力背書;
4.設置連環騙局:當房屋無法按時交付,通過換房、制造虛假信息等拖延時間,促使購房人繳納新的費用。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騙子行騙的過程存在諸多漏洞,很容易被拆穿。但還是有200多人被騙,或許是因為貪圖便宜,或許是因為大家對于對政策性住房的認知存在盲區。安居房本質是民生保障,非市場商品。不同地區會設定相應的申請條件,申請人需滿足相關硬性條件,采用公開搖號選房機制,不存在"花錢買資格"的操作空間。
從事房產糾紛近二十年,關于購買類似的政策性住房,我總結出一些防止被騙的方法,如果有需要可以參考:
1.核實自己是否滿足條件。我們可以登陸住建部門官網查詢項目預售許可、申購條件,核實自己是否滿足條件。
2.將房款轉入監管賬戶。我們在購房時要核實該項目的監管賬戶,直接將房款轉入監管賬戶,拒絕向個人賬戶支付任何款項。
3.警惕"價格陷阱",破除僥幸心理。安居房的價格雖然低,但也是存在標準的,我們可以到當地的相關網站查詢相關標準,或直接到相關部門詢問價格,如果低很多,大概率是陷阱,千萬不要因小失大。
4.購房時,還要核實開發商的五證,核對預售證樓棟號、產權性質等基本信息,不要購買無證房。
5.盡快辦理網簽,并不動產登記中心核實網簽備案編碼。
6.付款后,記得索取房款發票。
與此同時,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以此案為鑒,在頒布類似的保障性住房時,能夠將信息更加透明化,通過強化資格審核閉環管理、將相關風險警示和被騙提示強制嵌入關鍵流程、加強普法宣傳等方式方法,盡可能對購房人進行引導和提示。
雖然三位詐騙犯已經伏法,但追贓挽損難度極大。作為律師,在這里再次提醒大家,對于名稱較為特殊的房屋,比如說:安居房、安置房、內部房等,我們在購房之前,一定要到當地的官方途徑對其進行了解,不要輕信熟人介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