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董碩 訊
2025年,遼寧師范大學“MutualLink”團隊攜“互助值,鄉村通”創新項目,為農村快遞“最后一公里”難題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該方案基于對農村物流生態的深度洞察,在政策導向與現實需求的交匯處,探索出一條創新路徑。
項目背景:農村快遞困境亟待解決
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農村地區對快遞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然而,農村地區地理條件復雜、人口分布分散,快遞服務難以有效下沉,導致“最后一公里”問題突出。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底,全國累計建成33.78萬個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覆蓋超95%的鄉村,但具體到村莊,取件不便問題依然存在。
在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黑里寨村的調研中,團隊發現當地居民收取快遞的平均距離達4.73公里,最遠的禹王趙村甚至達到12.3公里。這不僅耗費村民大量時間精力,還制約了農村電商發展和農產品上行。”每次取快遞都要騎半個多小時電動車,遇上大件物品更是麻煩。”黑里寨村村民王大叔的話道出了許多農村居民的心聲。
創新模式:互助值構建鄉村快遞新生態
“MutualLink”團隊研發的“易取快遞”平臺,創新性地引入“互助值”算法規則,通過激勵村民間互幫互助,構建起有溫度的鄉村快遞配送體系。
該平臺的核心在于打造了一個互助值閉環系統:村民幫助他人代取快遞可獲得互助值,當自己需要取件時,可消耗互助值請求他人幫忙。互助值的計算綜合考慮距離、包裹重量等因素,例如取一個不到2公里、1.2公斤的快遞可獲得16互助值,而請求他人代取類似快遞需支付23互助值。此外,用戶還可通過購買、邀請好友、觀看廣告等方式獲取互助值,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可兌換現實貨幣。
“這種模式既解決了我們取件難的問題,又增進了鄰里關系。”黑里寨村村民李大姐表示,她通過幫鄰居代取快遞積累了不少互助值,自己忙的時候也能請別人幫忙,“感覺村里的人情味更濃了”。
社會價值:多方共贏的鄉村物流新范式
“互助值,鄉村通”項目的實施,帶來了顯著的社會價值。對于村民而言,減少了他們取件的時間成本,提升了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對于物流企業,減輕了末端配送壓力,降低了運營成本;對于鄉村社會來說,則促進了鄰里互助,增強了社區凝聚力。
數據顯示,該項目可使單用戶年節省取件時間40小時,相當于創造經濟價值1200元。同時,村民作為兼職配送員,人均年收入可達4.32萬元,高于當地務農收入50%。此外,平臺還可推動農產品上行,助力鄉村振興。
未來展望:構建全國鄉村快遞互助網絡
“MutualLink”團隊規劃以漸進式拓展策略構建全國網絡:在未來3-5年內,覆蓋全國500個村莊,服務2.5萬戶家庭,成為鄉村物流基礎設施的重要參與者。
團隊負責人姜曉萱表示:“我們希望通過‘互助值’模式,不僅打通農村快遞‘最后一公里’,更要構建一個可持續、有溫度的鄉村互助生態,為鄉村振興貢獻我們的青春力量。”
隨著“MutualLink”團隊的努力,農村快遞"遞"不到的地方,正在被互助的溫暖所覆蓋。這一創新模式,為更多快遞車無法抵達的田埂間帶來了新的希望。(遼寧師范大學“MutualLink”團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