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播就被罵憋屈,我反倒覺得《中餐廳9》簡直是替打工人情緒代言的年度爽綜!
看著曉明哥,帶著大家在非洲,從“零”開始緊緊地持續(xù)地“磕”著。那種被現實一次次地“捶擊”不過依然頑強地“硬挺”著的那股勁兒,精準地擊中了每一個熬夜加班的年輕人——表面看上去像是明星開餐廳,本質其實就是你我,被生活狠狠地“按壓”在地上摩擦,卻還敢露出笑容的那份倔強。
所謂憋屈不是失敗,恰恰是撕開了成年人世界里光鮮亮麗的面子而已。
當這季節(jié)目,放棄了過去“海外中華文化大使”那般的體面姿態(tài)之時,它反倒展露了綜藝最為稀缺的本真:一副灰頭土臉的模樣,不過卻熱氣騰騰,呈現出真實的面容。
你看曉明帶著六個“非洲漂”前往當地餐廳打工那一塊兒,三撥人馬啊,全被老板以極快的速度拒絕接單了,連一口飯都沒能蹭到呢。
林大廚端著盤子,一臉懵;丁禹兮搬貨,搬得都開始懷疑人生了。
比起前幾季,動輒有米其林大廚駕臨的夢幻開場,這種一上來就被扔進新手村的那種狼狽情況,真的成了當代社畜的綜藝代餐啦:你永遠都不會知道,明天會遭遇什么樣的坑爹需求,但是呢永遠都得端著笑容,硬著頭皮撐下去。
這種真實感,反而能讓大家產生強烈的共鳴:沈月頂著大太陽,蹲在路邊啃面包的樣子,比那精致的網紅下午茶,更能讓人鼻子一酸——打工人的求生實錄,誰沒經歷過呢!
看著這群,在國內被捧得高高在上的藝人,此刻和你我一樣,面臨甲方臨時變卦、預算砍半的窘境,綜藝和觀眾之間的那道虛浮的濾鏡,徹底粉碎了。
更戳心窩子的是,姜妍這些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團隊保姆”這般的屬性。
餐廳中鍋碗瓢盆早就不見了蹤影,我們姜姐卻在心里暗暗想著:“明天早上,五點鐘一定要去趕個早集。”瞧見尹浩宇餓得沒什么精神,她啥話也沒說,立馬把自己手中的半個餅遞給了他。
這哪是錄節(jié)目,分明是女生宿舍里那個總操心水電費的姐妹
最絕的是,曉明在被餐廳老板放鴿子之后,有這樣一些小動作——他悄悄地,躲進廚房,緊接著用力地揉了揉眉心,此動作持續(xù)了三秒,接著他轉過身來,瞬間便換上了那副“多大點兒事兒”的招牌笑臉。
職場里誰沒經歷過,“硬撐”的那種崩潰時刻呢?表面上風輕云淡,而背后冷汗涔涔,這才是職場人的必備的雙面技能。
這種鏡頭,根本不需要煽情的BGM,自然流露的那種擰巴感,比任何精致的劇情都更有力量。
剪輯節(jié)奏這回可算支棱起來了
第一集塞進了,找場地找廚師打零工以及進行街頭調研這四場硬仗,甚至連翟瀟聞癱在沙發(fā)上哀嚎著“腿要斷了”這樣的鏡頭都未曾舍得剪掉——那種累到好似靈魂脫離軀體般的狀態(tài),哪一個加班的人會不熟悉呢?
尤其凌晨三點的復盤會議那段,七個人,(他們蓬頭垢面地,癱坐在水泥地上做成本核算,那模樣堪稱大型職場“回魂夜”般的現場。
真正讓觀眾共情的,從不是高高在上的那道光環(huán),恰恰是那些于灰頭土臉之中冒出的微弱光芒。
反觀某些慢綜藝仍在拍攝明星泡茶以及看云。這一季的《中餐廳》,簡直如同給那處于癱瘓狀態(tài)的綜藝界注入了一針腎上腺素一般。
明知道買鍋要賒賬,后廚沒灶臺,沈月還能夠苦中作樂:“當作野炊唄!晚上可以看星星“
被迫在路邊賣小吃的時候,尹浩宇“走過路過別錯過”地吆喝著,把自己都給逗笑了。
看著他們,一邊啃著面包,一邊互相懟著“明天或許更糟”,彈幕瘋狂地刷著“世另我”——當代年輕人可不就很擅長將眼淚混入奶茶中,接著含笑暢飲呢?
當丁禹兮累癱在那破舊的沙發(fā)上喊出“干就完了”之時屏幕前究竟有多少人也隨之緊緊地握住了自己的拳頭呢?
這種從泥濘里開出花來的精氣神,比所有勵志雞湯都更具治愈力。
有人質疑這種折磨嘉賓的套路是販賣焦慮
可當看到,他們在集市調研時,被當地大媽連喂三勺辣醬,最后合作出“火山排骨”的橋段你會發(fā)現,真正的成長,往往藏在狼狽之中。
那些被汗水濕透的后背,或許才是在成功之路上所具有的正常體溫。
節(jié)目組最妙的設定在首日復盤:七個人靠賣苦力換來的不是錢,是對當地口味的數據筆記。
這種把窘迫轉變?yōu)轲B(yǎng)分的做法,很像把多次被斃掉的PPT經驗轉化為升職的資本——成年人的進階原本就應當是這樣的。
但要說最妙的伏筆,還得是節(jié)目組被嘉賓反向"套路"的趣味性。
派明星去餐廳臥底學藝,結果他們轉頭就在夜市擺攤試驗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