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油424噸,比去年年底增加34噸,階段自然遞減率7%,同期對比下降17.6%,在全廠各大油田降遞減的“暗戰”中獨占鰲頭。6月23日,從中國石油遼河油田興隆臺采油廠地質研究所了解,大洼油田先后開展方式轉換升級、地質工程一體化、分層開發等試驗,推動區塊產量一路逆轉向上。
“半百”油田開發,山重水復疑無路
曾經“戰功顯赫”的大洼油田近年陷入開發“泥潭”:一套井網開發的大洼油田,告別“吃肥肉”的時代,開發層位已上返到“脖頸”,瀕臨失動風險;經過近三年注水示范區治理,自然遞減率仍高達34%以上;2020年實施化學驅試驗未達預期,部署的24口井“全軍覆沒”。另外,井段超長、低滲透、油品復雜等諸多不利因素,大大增加了常規開發調整難度。
在該廠總地質師范紅招看來,進入后開發時代的老油田,不改思路就是死路,開發轉型是必由之路。
方式轉換升級,柳暗花明又一春
2024年底,大洼油田深部調驅已發展到24個井組,由于調驅體系不配伍,注入壓力高,見效不明顯。該廠地質技術人員選擇“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來。”
白天,他們到兄弟單位學習現場管理。晚上,一頭扎進圖紙里進行地層對比。他們還到大慶系統學習理論知識,泡在化驗室進行不同濃度的試驗。一口井一口井地琢磨,一個層一個層地研究。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問題被梳理出來,思路也逐漸清晰:由深部調驅轉向聚驅,掌握節點調控的優劣勢,及時調整配方體系,穩步放大注采壓差等。一系列精準操作,延續了大洼油田“寶刀不老”開發傳奇。目前,井組日產量由不足100噸上升至141噸,綜合含水下降3%,階段累計增油1.8萬噸。
地質工程一體化,“撬開”難動用儲層
大洼雙229塊油藏,曾是遼河油田增儲上產的希望之星。隨著開發的深入,注水注不進,注氣易氣竄等難題接踵而至。
深層致密儲層開發,有油不壓不流!以往壓裂措施排量和規模較小,改造程度不高,形不成復雜縫,滲析置換效率低。
既然傳統壓裂手段失效,那就另辟蹊徑。地質工藝技術人員大膽提出高強度、大規模、壓裂“撬開”儲層的思路。
壓裂液從幾百方提高到一萬三千方,排量從3方提高到7方,同步采取多級轉向方式見到奇效。雙229-62-66井壓裂后5毫米放噴,日產油7.1噸。
該井“牛刀小試”,不僅為雙229塊2300萬噸致密油藏開發撕開一道曙光,還為黃于熱沙三段4000萬噸低滲油藏開發找到新路徑。這些難動用儲量的評價動用,將成為興采上產乃至重上100萬噸的物質基礎。
變籠統為精細,解碼“油稠人不愁”
大洼油田猶如一塊掉在地上的盤子在踹上幾腳,斷塊破碎、連通差、動用程度高、油品差異大。特別是d1段的稠油問題困擾多年。
矛盾越多,意味著潛力也越大。
在該廠地質人的字典里沒有“放棄”二字。他們系統梳理了400口井各個生產層段油品數據,總結出5種適用吞吐條件。優選洼20-117井實施二氧化碳吞吐試驗,初期日產油11噸。
針對長井段籠統開發,造成大量弱動、失動儲量的不利局面,他們與研究院聯合在洼16塊開展分區分層分方式重組層系開發試驗,重構井網,精細刻畫剩余油體系,屆時將迎來大洼油田“二次開發”的春天。
前提是要做好大量細致的基礎工作,單井縱向上劃分81個小層,32400個小層需要對比,光確定連通程度這一個數,需要兩個人3天時間數出來。最終,地質技術人員加班加點,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288頁試驗方案。他們在各個小層“夾縫中”尋找剩余油,半年累計實施各類措施28井,累計產油6700噸。
(孔慶宇 曹艷 張陽陽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