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癌癥”這個詞不幸地闖入一個家庭時,所有人的心都會懸到嗓子眼。在漫長而艱辛的抗癌征途上,患者和家屬們關注著腫瘤的大小、化療的副作用、靶向藥的效果……大家最常聽醫生叮囑的,或許是“要小心,別形成血栓!”
的確,癌癥患者是血栓的高發人群,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廣為人知的醫學常識 。然而,凡事皆有兩面。正如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在癌癥患者的血液系統里,同樣存在著一對“亦敵亦友”的矛盾體:血栓與出血。
當我們把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預防血栓這個“敵人”身上時,另一個潛伏的“殺手”——出血,卻常常被忽視。事實上,出血風險對癌癥患者的威脅,絲毫不亞于血栓,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它的后果更為兇險 。
為什么抗癌路上不僅要防“堵”,還要防“漏”?哪些患者的出血風險更高?我們又該如何在這“血栓”與“出血”的驚濤駭浪中,為生命護航?今天,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個至關重要卻又鮮為人知的話題。
一個癌癥患者的“兩難選擇”
讓我們從一個普通的故事開始。
68歲的老王(化名)去年被診斷為胃癌晚期 。在接受化療期間,他突然感覺左腿腫脹、疼痛。醫生檢查后,確診為“下肢深靜脈血栓”——這是癌癥患者常見的并發癥 。為了防止血栓脫落導致致命的肺栓塞,醫生立刻為他啟動了抗凝治療,也就是使用我們常說的“血液稀釋劑” 。
“用了這個藥,血就不會那么黏稠,血栓就不容易再長,也安全一些?!贬t生解釋道。
老王的家人松了一口氣??蓻]過幾天,醫生又在查房時反復叮囑:“王叔,最近一定要注意,刷牙別太用力,看看牙齦有沒有出血;上廁所后留意一下大便是不是黑色的;身上有沒有不明原因的淤青。一旦有這些情況,馬上告訴我們!”
老王的兒子有些困惑了:“醫生,我們不是在‘化’血栓嗎?怎么還要擔心出血?”
這正是無數癌癥患者和家屬面臨的困境。治療血栓需要抗凝,而抗凝藥的主要風險就是增加出血的概率 。這就像在一條湍急的河流中開船,既要防止船被漩渦(血栓)卷走,又要小心船體撞上暗礁(出血)而破損。這艘船,就是癌癥患者的生命之舟。
癌癥本身,就可能讓你更容易出血
很多人以為,只有用了抗凝藥才會出血。但一個常常被忽略的事實是:即便不使用任何抗凝藥物,癌癥患者的“基線出血風險”本身就比普通人要高。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癌癥這個“不速之客”會徹底打亂我們體內精密的凝血系統平衡。一方面,腫瘤細胞會釋放一些促凝物質,容易形成血栓;另一方面,腫瘤的生長、侵襲,以及抗癌治療本身,都可能損害血管、影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功能,從而導致出血。
那么,這個“基線風險”有多高呢?
科學家們通過分析大量臨床試驗中未使用抗凝藥(即服用安慰劑)的患者數據,給了我們一個大致的答案 。在這些“空白對照組”中:
發生“主要出血”(指出血嚴重到需要輸血、發生在關鍵器官或有生命危險的情況)的概率,大約在 1.1% 到 3.3% 之間。
發生“臨床相關的非主要出血”(指雖不致命但需要醫療干預的出血)的概率,大約是 2.0% 到 5.5%。
這些數字看似不高,但請記住,這只是在嚴格篩選、排除了高危人群的臨床試驗環境下的數據 。在真實的臨床世界里,情況要復雜得多。
比如,一項針對住院癌癥患者的研究發現,即便沒有使用抗凝藥,出血率也達到了 9.4%。而在生命進入終末期的姑息治療患者中,這個數字更是攀升到了 8.4%,其中 1.8% 的患者最終因出血而離世。
這告訴我們,對抗出血風險,從診斷癌癥的那一刻起,就應該被提上日程。
抗凝治療,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現在,我們再回到老王的故事。他因為血栓,必須使用抗凝藥。這時,他所面臨的出血風險,就不再是基線水平了。
大量研究證實,正在接受抗凝治療的癌癥患者,其出血風險是同樣在抗凝的非癌癥患者的2到3倍。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在使用抗凝藥后的一年內,癌癥患者發生主要出血的累積概率高達 12.4%,而非癌癥患者僅為 4.9%** 。
這柄“雙刃劍”雖然必要,但確實鋒利。幸運的是,隨著醫學的發展,我們手中的“劍”也越來越多,性能也越來越好。
傳統口服藥(維生素K拮抗劑,如華法林):這是老一輩的抗凝藥,雖然有效,但藥效不穩定,需要頻繁抽血監測,且出血風險相對較高 。
注射用藥(低分子肝素):它像一支“正規軍”,藥效穩定,無需常規監測,安全性相對華法林更高。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都是癌癥相關血栓治療的“金標準”。
新型口服抗凝藥(DOACs):近年來,這類藥物因其口服方便、無需常規監測等優點,應用越來越廣泛 。
那么,新藥是不是一定比老藥好呢?不完全是。研究發現,與低分子肝素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藥在預防血栓復發方面同樣有效,發生“主要出血”的風險也相似。但是,新型口服抗凝藥發生“胃腸道”和“泌尿道”出血的風險似乎更高一些。
這對于像老王這樣患有胃腸道腫瘤的病人來說,是一個需要特別警惕的信號 。醫生的選擇會因此變得非常審慎,需要在用藥便利性和潛在的出血部位風險之間,做出最適合患者個體的權衡。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規律:抗凝治療的出血風險,往往在開始后的第一個月最高,之后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下降。這就像開車上了一條新路,最開始的路段總是最需要集中精力、最容易出狀況的。
一份必須了解的“高危清單”:哪些人更容易出血?
既然出血風險如此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識別那些“高危人群”呢?經過大量研究,醫生們總結出了一份清單,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如圖所示) 。
患者自身因素 (Patient-related)
高齡:年紀越大,身體各器官功能自然衰退,出血風險隨之增加 。
腎功能不全:很多抗凝藥需要通過腎臟代謝排出。如果腎功能不好,藥物容易在體內蓄積,從而大大增加出血風險 。
血常規異常:血小板計數偏低和貧血(血紅蛋白低)是兩個非常明確的危險信號。血小板是血液里的“水泥工”,它少了,血管破了就堵不住。
身體狀況差:一般用ECOG評分來衡量,評分越高代表自理能力越差、身體越虛弱,出血風險也越高 。
有出血史:如果近期有過出血經歷,那么再次出血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
腫瘤相關因素 (Tumor-related)
腫瘤部位是關鍵:這是重中之重!研究反復證實,胃腸道腫瘤(如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和泌尿生殖系統腫瘤(如腎癌、膀胱癌)的患者,出血風險最高 。因為這些部位的腫瘤本身就容易破潰出血。
發生轉移:癌癥已經擴散或處于晚期的患者,全身的凝血系統紊亂更嚴重,出血風險也更高 。
顱內病變:這是一個特殊情況。有趣的是,研究發現腦轉移瘤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療時,顱內出血的風險并未顯著高于沒有腦轉移的癌癥患者 。但是,對于原發性腦腫瘤(如膠質瘤)的患者來說,風險則會明顯升高 。
治療相關因素 (Medication/Treatment)
抗凝藥的選擇:如前所述,不同藥物的出血特點不同 。
特定的抗癌藥物:有些靶向藥,特別是抗血管生成藥物(如貝伐珠單抗、索拉非尼等),其作用機制就是抑制腫瘤血管生長,這本身就可能增加出血的風險
。此外,治療某些淋巴瘤和白血病的伊布替尼,也會通過影響血小板功能而增加出血。
聯合用藥:如果正在服用抗凝藥,同時又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出血風險會“疊加”。
特殊場景 (Setting)
住院期間:住院患者往往病情更重、更復雜,出血風險也更高 。
大型手術:癌癥手術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創傷,術后是血栓和出血風險都極高的“窗口期” 。
姑息治療:處于這一階段的患者身體機能衰退,合并癥多,出血風險極高,任何抗凝決策都需要慎之又慎 。
對照這份清單,我們再看老王的例子:他年近七旬(高齡)、患有胃癌(高危腫瘤部位)、處于晚期(轉移),這幾個因素疊加,已經讓他站在了出血風險的“懸崖邊”。因此,醫生和家屬的密切監護至關重要。
*我們能更精準地預測風險嗎?**
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醫生們一直希望能有一個像天氣預報一樣精準的工具,來預測每個患者的出血風險。
可惜的是,那些為普通人群設計的出血風險評分表,用在癌癥患者身上時,效果往往很差。
近年來,研究人員專門為接受抗凝治療的癌癥患者開發了兩個新的評估模型,分別名為CAT-BLEED和B-CAT它們綜合了腫瘤類型、分期、腎功能、血常規等多個因素來進行打分。這無疑是邁向精準預測的重要一步。但它們還很年輕,需要在更多的臨床實踐中去驗證和完善,才能真正成為醫生手中的“導航儀”
此外,科學家們還在尋找新的血液標記物,比如一種叫做GDF-15的蛋白,初步研究顯示它或許能很好地預測出血風險,為未來的風險評估增添新的利器 。
敬畏風險,但不必過度恐慌
談論了這么多風險,可能會讓一些患者和家屬感到焦慮。但我們的目的并非制造恐慌,而是建立正確的認知和科學的敬畏。
出血,是抗癌路上一個真實且嚴峻的挑戰。一次嚴重的出血,不僅可能中斷來之不易的抗癌治療,更可能直接威脅生命。研究顯示,發生主要出血事件的癌癥患者,其病死率可達 9% 到 21%不等 。甚至,即便是看似不嚴重的“臨床相關非主要出血”,也同樣會影響患者的長期生存 。
這些冰冷的數字,恰恰說明了個體化風險評估和密切監測的重要性。
作為患者和家屬,我們可以做什么?
主動溝通:主動與您的醫生溝通,了解自己或家人的出血風險等級??梢詥枺骸案鶕业那闆r,出血的風險高嗎?”“我應該選擇哪種抗凝藥更合適?”
學習觀察:學會識別出血的早期信號,如上文提到的牙齦出血、皮膚淤斑、黑便、血尿等。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遵從醫囑: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用藥,不要隨意增減劑量或停藥。在服用其他任何藥物(包括中藥、保健品)前,務必咨詢醫生。
保持信心:通過與醫療團隊的緊密合作,像老王一樣,完全有可能在控制血栓和預防出血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平穩地走過這段最艱難的旅程。
抗癌之路,道阻且長。它考驗的不僅是醫學技術,更是我們對疾病的認知、管理的智慧和面對挑戰的勇氣。只有充分了解前方的“暗礁”與“漩渦”,我們才能更好地駕馭生命的航船,駛向健康的彼岸。
參考資料:Englisch C, Vladic N, Ay C. Bleeding Risk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Hamostaseologie. 2025 Apr;45(2):188-203. doi: 10.1055/a-2347-6507. Epub 2024 Sep 3. PMID: 39227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