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
這位書生意氣、銳意復古的改革家,卻把天下搞得一團糟。
苛政、天災、外患交加,民不聊生,最終引爆了席卷天下的綠林、赤眉大起義。
在南陽郡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的一個沒落皇族分支家庭里,一個叫劉秀的年輕人正過著普通的農(nóng)耕生活。
他的父親劉欽只是個小縣令,早逝后家道中落。
劉秀跟隨叔父長大,勤于農(nóng)事,踏實穩(wěn)重。在那個亂世,像他這樣漢室宗親的身份,低調(diào)安穩(wěn)才是生存之道。
但劉秀并非普通農(nóng)夫。
他曾在京師長安太學求學,是位受過系統(tǒng)儒家教育的太學生(太學生是漢代最高學府的學子,其文化素養(yǎng)與影響力遠超普通秀才)。在太學,他不僅研習經(jīng)書,還目睹了長安的繁華與王莽新朝的虛偽頹敗。
史書記載,一次在長安街頭看到執(zhí)掌禁衛(wèi)、威風凜凜的執(zhí)金吾(漢代衛(wèi)戍部隊統(tǒng)帥)出巡,這位太學生出身的青年不禁感嘆:“仕宦當作執(zhí)金吾,娶妻當?shù)藐廂惾A。”(后來他確實娶到了愛慕多年的南陽美女陰麗華)這份豪情,已顯露他內(nèi)心不甘平庸的志向。
天下徹底大亂。
南陽當?shù)睾缽娙?strong>李通等,深信讖語“劉氏復起,李氏為輔”,極力勸說這位素有“謹厚”之名的漢室宗親劉秀起兵反莽!
經(jīng)過一番深思熟慮和家族內(nèi)部動員,公元22年(地皇三年),一直沉穩(wěn)低調(diào)的劉秀終于決定不再沉默。
他與兄長劉縯(字伯升)糾集宗室、鄉(xiāng)黨子弟(史稱“舂陵兵”)在南陽郡起兵響應綠林軍。
一位曾于太學治經(jīng)的“書生”,自此披上戎裝,踏上了充滿血火與未知的復國興邦之路,開始了他成為“史上唯一起義成功的秀才(高端文化人)”的傳奇征程。
仁心治亂世
昆陽一戰(zhàn),劉秀以少勝多,奇跡般擊潰王莽四十三萬主力大軍,威震天下,成為復興漢室的關鍵人物。
更始政權入主長安后,兄劉縯卻被猜忌殺害。
劉秀強忍悲痛,韜光養(yǎng)晦,最終北上河北,獨自經(jīng)營基業(yè)。他善于抓住時機,剿滅地方割據(jù)勢力如王郎,又成功收編融合了勢力龐大的銅馬軍數(shù)十萬眾,實力急劇膨脹,被擁戴為“銅馬帝”。
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鄗城(今河北柏鄉(xiāng))稱帝,重建大漢王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或后漢)。一個真正的由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太學生)領導并成功的農(nóng)民起義果實誕生了!
深知戰(zhàn)亂之苦的劉秀,把“撫平創(chuàng)傷,安定民生”作為立國根本。他統(tǒng)一全國后,并未沉迷于權力的炫耀,而是立刻將精力投入國家治理,推行了一系列休養(yǎng)生息政策。
輕徭薄賦:多次下詔減免田租、賦稅、徭役,減輕農(nóng)民負擔,讓飽經(jīng)戰(zhàn)火的土地休養(yǎng)生息。他常說:“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解放奴婢,裁汰冗員:下令釋放因戰(zhàn)亂或饑荒被賣為奴婢者,恢復其自由身。同時精簡官府機構,裁撤郡縣冗官,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整頓吏治,選用循吏:非常重視地方官員的選用和考核。他常說“刺史、太守,吏之本也”,選拔任用那些體恤民情、廉潔有為的“循吏”(如“強項令”董宣的故事),嚴厲打擊貪腐害民。
鼓勵耕墾,賑濟災荒:組織軍隊和流民進行大規(guī)模墾荒屯田(軍屯、民屯),發(fā)放糧種、農(nóng)具。每當水旱蝗災發(fā)生,他立即組織賑濟,減免賦稅,避免民眾破產(chǎn)流離。
清查土地,抑制豪強(“度田”):為保障賦稅公平和限制豪強兼并,劉秀試圖在全國范圍清查田畝戶口(度田政策)。雖因豪強抵制阻力巨大未能徹底,但鮮明表達了其保護小農(nóng)利益的立場。
這一系列政策被后世史家概括為“光武中興”。
在短短十余年間,遭受幾十年戰(zhàn)亂破壞的中原大地,出現(xiàn)了“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后漢書·明帝紀》載明帝時景象,但基礎在光武)的難得復蘇景象。這充分體現(xiàn)了這位“太學生皇帝”內(nèi)心深處的仁厚本性和深厚的民本思想。
云臺畫像
歷史上開國皇帝清洗功臣屢見不鮮。劉秀卻展現(xiàn)出了罕見的氣度與智慧。他麾下匯集了“云臺二十八將”為代表的一大批能征善戰(zhàn)、才智出眾的功臣,如謀臣鄧禹、馮異,猛將岑彭、吳漢、耿弇(“有志者事竟成”典出者)等。
如何安置這些功勛卓著的老臣,考驗著劉秀的格局。
劉秀的高明之處在于:“退功臣而進文吏”的國策:天下平定后,劉秀有意讓大多數(shù)軍功武將逐步退出中央朝政的核心位置,轉任榮譽性強但無實權的虛職(如特進、奉朝請等),同時大力選拔、拔擢精通儒學經(jīng)典和地方事務的文官進入權力中樞治理國家。
這既符合國家由“取天下”向“守天下”的轉變需要,也避免了功臣集團長期把持朝政帶來的權力制衡風險。
高官厚祿,尊榮相待:劉秀給予了功臣們極高的榮譽和物質(zhì)待遇。他將功勞最大的二十八位將領(合稱“云臺二十八將”)的形象供奉于洛陽南宮云臺閣(類似于唐代凌煙閣),給予他們和家族極高的爵位(多封侯)、封地和食邑。
他們家族的富貴榮華和社會地位得以長期保持。
信任與保全:最重要的區(qū)別在于,劉秀基本沒有無故猜忌、屠殺功臣!盡管有少數(shù)功臣因自身過失(如鄧奉叛亂、彭寵謀反)或違法而被處置,但絕大多數(shù)功臣尤其是云臺二十八將及其主要家族成員,都得到了善終和禮遇。
如耿弇、寇恂、景丹、祭遵、馬成等,均在富貴安康中終老。劉秀能保全功臣,源于他對功臣個體性格和忠誠度的深入了解與信任,也得益于他推行文官制度逐漸替代武將干政的制度性安排。
當有人進讒言說名將馮異在關中有威名稱“咸陽王”時,劉秀直接將告發(fā)信轉給馮異以示信任,消除疑慮(“讒邪交構,人情多懼…將軍之于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傳為佳話。
劉秀曾將勸進稱帝的書信當眾燒毀(赤眉所擁劉盆子敗后,手下勸進文書甚多),明言“令反側子自安”,更是穩(wěn)定人心、化解猜忌的神來之筆。這“退功臣而保全之”的智慧,在帝王史上堪稱典范。
泣訴衷腸
劉秀在位33年,勤政不懈,至晚年身體漸衰。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這位開創(chuàng)了東漢王朝、被譽為“位面之子”的傳奇帝王走到了生命盡頭。
臨終前,他在洛陽南宮前殿發(fā)布了最后一道詔書(《光武皇帝臨崩遺詔》),這份充滿人情味的詔書被《后漢書·光武帝紀下》完整記載:
“朕無益于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
這段話樸實無華,意思是:“我對百姓沒什么大的貢獻啊,我死之后,一切喪葬事宜,請全部參照文帝(西漢漢文帝)時的制度辦理,務必要節(jié)儉簡約,一切從簡。各州刺史、各郡郡守(俸祿二千石的官員),你們都不要離開你們的城池和轄區(qū)前來奔喪,也不要專門派人發(fā)公文來吊唁(以免驚擾地方公務和民生)。”
這份遺言,沒有夸耀開國之功,沒有部署權力制衡,只有對百姓的愧疚(“朕無益于百姓”)、對簡樸本色的堅持(“務從約省”)以及對地方安定、百姓安寧的牽掛(要求地方官不離城郭)!
它純粹、懇切,如同一個老農(nóng)、老父的最后叮嚀。
想象這位一生戎馬倥傯、重振山河的帝王,在生命盡頭最牽掛的,竟是自己貢獻不夠、怕死后浪費民力、怕因自己喪事擾了地方安寧!
這份源于內(nèi)心最樸素仁厚的愛民情懷,這份至死不渝的儉樸真誠與責任擔當,穿過千年的塵埃,讀來仍足以令人潸然淚下、肅然起敬。這聲嘆息,勝過一切華麗的頌揚,正是劉秀被稱為“中興明主”、“仁心之君”最生動的解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