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舍棄,才能活得灑脫
萬里行游而心中不留一念,漫步云端而世事無所牽掛,這般情境是否令你心馳神往?世事因緣,聚散無常,因此佛教大師常勸誡人們:“唯有放下,方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一個人若能不為虛妄所動,不被功名利祿所誘惑,不因得意而忘形,方能體悟自己的真正本性,洞見本來的自我。
禪宗主張,唯有放下一切受物理和環境影響的事物,人方能獲得真正的逍遙自在。之所以大多數人難以達到如此灑脫的境界,根源在于無法舍棄已有的牽絆。
相傳,在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名為黑指的婆羅門前來求法。他手捧兩個花瓶,意欲獻給佛陀。然而,佛陀并未立即為他開示,而是簡潔地對他說:“放下!”
黑指謙卑有禮地彎腰,將左手中的花瓶輕輕放在地上,再次向佛陀虛心請教。然而,佛陀依舊面不改色,平靜地對他說:“放下!”
黑指略作思索,又將右手所持的花瓶緩緩放下。不等他開口,佛陀依舊淡然道:“放下!”
此時,黑指婆羅門終于按捺不住,滿心疑惑地問道:“如今,我已兩手空空,一無所有,不知您究竟要我放下的是何物?”
佛陀曾言:“自始至終,我未曾要求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所期望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唯有將這些徹底放下,乃至自我亦放下,方能從塵世的種種束縛中獲得解脫。”
佛陀所言的“放下”,聽似簡單,實則艱難。一旦擁有功名,便難以割舍;一旦握有金錢,便難以放手;一旦陷入愛情,便難以釋懷。所謂“放不下”,實則源于“舍不得”。
當權勢在握,便會竭力緊握不放;當金錢充裕,隨心所欲地揮霍,享受奢華生活,自然希望財富越多越好,非但難以舍棄,反而會竭力聚斂。
事實上,有得必有失,所得越多,所失亦越多。然而,人生誘惑繁多,洞察名利背后的真正得失實屬不易。我們目光所及,僅是所得,卻忽視所失;僅見表面的輝煌,卻不知失去的珍貴。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我們忘記了欲望的無窮盡,也忘記了失去的永不復返。身體上的負擔,心靈上的重壓,又豈止是手中的兩只花瓶所能比擬?
一位中年人向禪師求教,禪師遞給他一個簍子,示意他背在肩上,然后指著一條崎嶇的道路說:“每當你向前邁出一步,就彎腰撿起一粒石子放入簍中,體會一下你的感受。”
中年人依言而行,隨著簍子里的石子逐漸增多,禪師詢問他一路走來的體會。他答道:“感覺越來越沉重。”
禪師緩緩說道:“每個人降臨世間時,都肩負著一個空簍子。我們每前進一步,都會從生活中拾取一些東西放入其中,因此才會感到越來越累。”
中年人追問:“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減輕生活的負擔呢?”
禪師反詰道:“你是否愿意放棄名聲、財富、家庭、事業和朋友呢?”
那人沉默不語,無法作答。
面對禪師的追問,中年人無言以對。一方面,他不愿舍棄任何東西;另一方面,卻又感到沉重和疲憊。既渴望活得輕松,又想擁有一切,這正是人心的貪婪。即使無法舍棄名聲、財富、家庭、事業和朋友,至少可以做到放下對名聲的執著,拋卻對財富的占有欲,釋懷家庭中的牽絆煩惱,不再在意事業的成敗,在與朋友的交往中,舍棄自私。
人們參禪,總是期望有所收獲,但法師常告誡修行者:“你來這里,并非我們要給予你什么,而是希望你放下許多東西。在這里聽到的一切,不應成為你的負擔。不要執著,應當放下。若不放下,不舍棄,負擔沉重,便會痛苦。”禪修的目的不在于得到,而在于學會舍得。學會舍棄,學會剪除生活中多余的枝葉,才能使心靈獲得解脫,讓自己活得灑脫,不被名利成敗所累,身心自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