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分析機構君迪J.D.Power給出的數據指2025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質量問題在增加,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平均每百輛車出現226個質量問題,比2024年增加了16個,導致如此結果可能與降成本有關。
其中車機是質量問題的一個大項,今年每百輛車就有31個質量問題與車機系統有關,消費者吐槽車企卡頓、操作界面過于復雜,這與汽車企業試圖將中控屏變成一個大雜燴有關。
汽車企業試圖將車內做得更簡潔,同時又以為用中控屏操作更能體現高大上,借此給消費者帶來科技感,然而如此做卻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功能越復雜,車機系統就更難應付。
車輛的諸多參數、智駕、功能控制等都集成在中控屏上,如此就要求汽車芯片的性能更強,然而性能太強的芯片成本奇高,NVIDIA的自動駕駛芯片Orin-X芯片售價接近3000元人民幣,高通的座艙芯片驍龍8295也要接近3000元,此外智駕軟件、智能座艙系統還要另外付錢。
有業界人士指出一輛汽車分配給智駕、智能座艙的成本大約占整車成本的6%,以一輛20萬左右的車為例,那就分給它的成本只有1.2萬元左右,如此兩顆芯片就得占去其中半數成本,為了控制成本一些汽車企業就直接用手機芯片。
直接用手機芯片的后果則是手機芯片在汽車的震動、易冷易熱、多塵等環境下性能會迅速衰退,由此導致車機系統用上兩三年后就迅速出現卡頓甚至死機等問題。
當初汽車企業以為諸多功能集成在車機系統上可以體現科技感,然而車主卻發現這樣的做法帶來巨大的危險,車主在行車過程中調節音量、空調溫度往往要在中控屏上翻幾層,大幅增加了行車危險性,一些車企如今已認識到這種危險性,改回實體按鍵。
除了芯片這些車主看不見的地方,連座椅這種車主看得見的配件也存在偷工減料的情況,有車主表示車子剛買回來座椅舒適性很高,行車中座椅也相當穩定。
然而使用一段時間之后,座椅的舒適性就會下降,甚至行車中座椅會出現噪音問題,業界人士就指出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是座椅的用料存在問題,導致座椅的可靠性、耐用性不足所致。
這些質量問題的增加,很可能與去年以來的價格戰有關,去年的價格戰導致汽車行業的利潤率大跌至接近4%,今年以來的兩輪價格戰進一步導致汽車行業的利潤率水平跌穿4%,整體利潤率的下降導致汽車企業不得不想方設法控制成本。
去年就已傳出主機廠對供應鏈降價要求越來越頻繁,當時的產業鏈人士指主機廠要求的降價頻率從一年一次到一個季度一次,再后來更是一個月一次,以至于產業鏈企業害怕接到主機廠的電話,因為主機廠打電話往往往就是要求降價。
供應鏈本來控制成本就已接近極限,在不斷要求降價的壓力下,偷工減料也就不可避免,由此導致了如今的汽車質量問題增加,此舉可以說是汽車企業已是顧頭不顧腚了,只是如此做的后果將會導致汽車企業的長遠損失,一旦汽車企業的口碑徹底敗壞,汽車企業的結局可想而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