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開篇,胖胖跟大家聊聊一個詞:邊界意識。
其實,有太多人從小就沒被好好教過,哪里是我,哪里是你。
你像主流的語境教什么?“要有奉獻精神”“別太自我”“要為別人著想”“你這樣太冷漠”“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表面聽起來滿滿的溫良恭儉讓,實則是把你的邊界一步步給讓渡掉。
當然,在這些主流語境中還有一些扣帽子的貶義詞:“冷漠”“自私”“叛逆”……
這些詞在胖胖看來并不是貶義詞,而是個體意志的表現,不是誰不合群就是錯的,不是你說“你應該”別人就得照著來。
這只是主流語境中偽道德君子太多,為了排斥而編造出來的詞罷了。
你稍微不合群、不順從,就有“人”拿這些詞來給你貼臉開大,好像你不照他們說的做,就不是主流語境中定義的“好人”。
這些割裂也導致很多人長大后既不知道怎么守住自己的邊界,也不知道別人是有邊界的。
于是等到長大了,有些人就習慣性地就把別人的人生當成自己該管的事:
父母親戚要“參與你的婚姻”,領導要“介入你的休息時間”,甚至網上網友都要“告訴你該怎么做人”。
邊界感差的人,在胖胖看來其實有一個共性:
只看自己的動機,不管別人的感受。他們覺得“我沒惡意”這句話能成為免死金牌。但在成年人社會里,不是你有沒有惡意,而是你有沒有自覺。
沒有邊界意識的人,總是熱衷于以“好心”為名行“控制”之實,以“善意”為借口去越界干涉。
他們不是真的為你好,而是習慣了在別人的生活里刷存在感。你過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按照他們的期待活著。
“不為別人的期待活著,也不指望別人為你活著。”這才是一個人有沒有邊界感的體現,但有太多的“人”并不具備做人的常識。
有人借著“關心”干涉你的人生,有人借著“習慣”侵犯你的自由,有人借著“分享”消費你的隱私。
他們分不清“關心”和“干涉”的差別,不懂拒絕,也不覺得自己該被拒絕。
6月26日,1818黃金眼就報道了這樣一件事:
據報道,杭州王女士經常帶她6歲的女兒去某家西北餐廳吃飯。
結果,從去年開始,店里一個服務員就開始對孩子“特別關注”了。
不是多送點胡辣湯,不是多添點面,而是:
用會員系統私下加聯系方式,給家長發信息問“孩子今天來不來”,還偷拍小女孩照片,把照片做成短視頻背景圖發網上。
王女士稱:“我們是在去年的時候呢,我突然收到一個信息,說問我女兒的情況,接著他又發來一張我女兒的照片。我閨蜜刷短視頻剛好好巧不巧刷到了這個人賬號背景墻上的照片,就是之前短信上收到的那張。他說主頁放了很久,一直沒有刪。”
為什么要放進去?
服務員的解釋是:“因為在這里上班壓力太大了。”這是什么邏輯?壓力大了就可以拿別人孩子當情緒出口?
更荒謬的是,服務員可以隨便知道顧客的手機號,可以隨便聯系顧客。
王女士質疑:“他們法務商量過了,就說這個人是個人行為,跟他們餐廳沒有關系。”
你看,這不是個別人的錯覺,而是企業公關話術的“默認套路”:人干的,店不認,系統漏洞全賴“個人行為”。
面對記者的追問,王女士回應:“我當然有看法啊!他不承認他們餐廳的責任,他只是說這個員工的問題,對不對?他并沒有說這個兼職是通過在職期間偷拍的照片,在職的時候通過會員信息給我發了這條短信,道歉信我是不認可的,我絕對不認的,他們完全就是在推卸責任!”
這不是胖胖想象的,是受害人親口說的。
這些關鍵事實,聲明里統統沒寫。
這不是個別行為,這是侵犯隱私、越界到令人發指的程度。
如果不是輿論發酵,根本不會有6月27日的“聲明”。聲明中提到,他們確實接到投訴,是前員工干的,他們已經聯系他刪照片了,公司會開展隱私培訓,總之,他們“保持溝通、承擔責任”。
但,這是回應嗎?還是輿論發酵后的推諉公關?
胖胖看到的是后者。這不是一個暑假工的越界行為,而是這件事居然能發生,而且發生后還有這么多“合理解釋”。
這就不是“個人行為”了,這說明在他們公司里,員工可以隨便動用會員系統,顧客信息不加密、不限權、不追責,服務員在職期間能自由拍照,公司沒人監管,包括離職后還能用“顧客照片”發內容。
胖胖想問問,是誰給了他這個權限?是誰讓他能隨手用會員系統獲取信息?是誰負責他離職時清除客戶數據?
一句“員工已離職”不等于“責任已了結”,一句“無實際損失”不代表“隱私沒受侵害”。
不是所有的“沒有惡意”都無害。
在這個新聞里,這個暑期工自認為無害,其實做了三件非常惡心的事:
未經允許偷拍孩子照片,濫用系統權限聯系顧客,公開發布孩子信息作為內容素材。
哪一項不是越界?哪一項不是違法的邊緣試探?
而該品牌如果還有點責任感,就不該只是出個通告搞搞培訓了事,而是立刻報警、立刻起訴、立刻追責,再告訴所有員工,在工作中,哪些線,不能碰。
這絕不是孤例。
在這條新聞評論區就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遭遇:她在坐月子的時候住在一家月子中心,有一個月嫂就擅自把她的孩子拍下來發了好多個視頻,用來當“工作成果展示”,營造“我特別會帶娃”的人設。
這位媽媽也是刷短視頻的時候無意間發現的,氣得直接聯系月子中心要求對方刪除視頻。
這種行為說白了就是拿客戶的孩子當活招牌,為自己賺流量、裝專業,卻從頭到尾沒有征求過任何人的同意。
這種情況說輕了是沒邊界,說重了就是赤裸裸的隱私侵犯。
從根子上說,服務行業如果不能劃清邊界,不肯承擔監管責任,那消費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腳投票。
現在的情況就是,一些公司的系統漏洞大得離譜。
會員系統能隨便看到顧客信息?一個暑假工能聯系家長?照片還能帶出公司去當背景圖?這些都不是個體問題,是公司管理的不當。
你如果不把權限嚴格切割,不做離職數據清除,不設內容發布流程,那以后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賀某”。
“無實際后果”能擋箭牌嗎?如何怎么定義“后果”?
孩子照片被發布出去就已經是后果了。
你不能等家長報警了、曝光了、吵上熱搜了,才叫“有后果”。
在小事里見人性,在小事里見一些企業的劣根性,便是體現在此。
你覺得沒什么,但別人就必須輸出心理成本,合理嗎?
對隱私的侵犯,就是現在這個公私不分的時代最深的暴力。它不像拳頭,但一樣能傷人。
你能承認員工行為不當,卻不主動闡述事實;你能發文強調管理,卻不公布內部調查結果;你能說“已刪除”,卻不說明照片傳播范圍。
顧客要的,是什么?透明的流程,干凈的管理,以及最基本的尊重。
一個服務員,很難毀掉一個品牌;但一個漏洞,就可以撕開消費之間的那層信任。
改進,不是把“人走”當遮羞,而是把整個系統打磨到站得住腳。
聲明只是形式,如何執行才是信任的基因。
這事不會只發生一次,只會有第一次。
邊界沒劃清的地方,就是灰色的泥沼,誰都能踩進來,踩完拍拍屁股走人,而留下來清理殘局的,總是那些最沒能力反抗的受害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