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主余鳳 公緒成 通訊員 李苗
你或許喝過甘甜清爽的紅罐涼茶,但你可知道,王老吉涼茶配方中的關鍵原料金銀花,每年有四五千噸源自山東平邑。這座被譽為“中國金銀花之鄉”的小縣城,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品質上乘的金銀花。從田間地頭的種植培育,到現代化的加工生產,平邑已構建起完整且極具競爭力的金銀花產業鏈條。
這片土地究竟藏著怎樣的“基因密碼”,讓平邑金銀花成為涼茶巨頭的心頭好?
這里有全國最大金銀花
生產、加工、交易基地
“金銀花,金銀花,重重疊疊滿山崖……”沿著金銀花綠色生產百里長廊蜿蜒而行,道路兩側長滿金銀花,蔥郁茂盛,一派綠意盎然的景象。
而在平邑縣沂蒙道地藥材交易市場,空氣中彌漫著金銀花特有的清香,十幾名工人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將一袋袋金銀花打包、稱重、封裝。“這是我們剛收的20噸金銀花,正準備發往安徽的醫藥公司。”臨沂鴻源中藥材有限公司經理陳如偉擦了擦額頭的汗水,笑著介紹說,“現在正是金銀花交易旺季,每天都有大量訂單,像安徽、浙江、廣東等地的藥企、食品廠,都對平邑金銀花有穩定需求。”
每年平邑金銀花盛開和購銷旺季,平邑農戶們都格外繁忙,采摘后的金銀花需經過干燥、篩選分級、儲存等加工處理。加工后一斤金銀花一般年份能平均賣到50元以上,藥企爭相搶購,經濟效益較為可觀。
作為全國聞名的“中國金銀花之鄉”,平邑縣金銀花種植面積達66.8萬畝,年產量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60%,交易量占據全國的80%,是全國最大金銀花生產、加工和交易集散地。“平邑金銀花”是國內第一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和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雙地標”品牌,其基地品牌價值達到322億元。
得益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種植歷史,平邑金銀花堪稱“天然藥庫”的瑰寶。其花蕾肥大、色澤純正、味道清香,木犀草甘、揮發油、環烯醚萜等成分含量,明顯高于異地同類產品,品質好、療效佳。國醫大師專門題詞:道地藥材平邑金銀花。“目前,廣藥集團、哈藥集團、上藥集團、同仁堂、王老吉等國內大型藥企和涼茶企業都在平邑建起了藥源基地。”付曉介紹。
如今的平邑縣,已成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形成了完善的金銀花產業鏈和供應鏈。國內70%以上的知名醫藥企業和食品企業均選用平邑金銀花作為原材料,帶動當地30余萬人創業就業,成為平邑縣鄉村振興的“金色引擎”。
創新數智轉型
插上數字化騰飛翅膀
產業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在流峪鎮迎春坡的金銀花標準化種植溯源基地里,田間物聯網設備上氣象、墑情設備,自動對氣溫、光照、降水等要素進行監測,并上傳平邑金銀花大數據平臺。
過去,由于缺乏科學指導,金銀花的種植、采摘只能依靠花農的經驗來判斷,無法確保質量。同時,收花過程中產品的品類、數量和價格等信息無法追溯,種植戶收賬慢,少收、錯收現象屢見不鮮。
“地里有沒有病蟲害?土壤墑情怎么樣?市場一天收了多少花?價格怎么樣?以前這些基本上全靠人工估算,幾十年沒變過。”說起金銀花從生長到銷售的過程,流峪鎮迎春坡黨支部書記杜中圣這樣介紹。
如今,依托平邑金銀花大數據平臺、金銀花價格指數、物聯網系統、金銀花種質資源庫、金銀花標準數據查詢庫、體測技術共享服務平臺、“農安平邑”溯源信息管理平臺等“子園”小中心、小集成,平邑建設了金銀花網官方網站和金銀花之聲微信公眾號,實現金銀花產業“來源可溯、價格可詢、流向可追、信息可查”的全過程無縫隙監管,有效保障了平邑金銀花道地屬性,促進轉型升級。“以前是靠天吃飯,現在是大數據賦能。有什么信息,在手機上一看就知道。”杜中圣說,“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科技化精細管理,使金銀花高產、優質。”
“像這樣的金銀花標準化種植基地,平邑已經建成30多個,擁有這種監測設備的基地就有15個。”付曉告訴記者。
在智慧農業賦能產業升級的進程中,平邑縣不僅通過標準化基地建設夯實科技根基,更在種質資源創新領域開啟了新的探索。地方鎮九間棚村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與中國醫學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聯合,進行金銀花分子水平研究,對金銀花種質資源進行基因測序,并開啟精準育種工作,并已探明金銀花開花機制。
曾經“提籃叫賣”的金銀花,如今借助智能科技的翅膀,以更優的品質為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精細加工
激活“金銀價值”
目前,平邑縣已培育出1000余家金銀花生產流通企業、300余家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構建起集種植、加工、銷售、提取、食品、制藥、日化品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山東中平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由國藥集團控股,從事金銀花等中藥材種植、加工、倉儲、貿易。
在金銀花博物館、平邑金銀花旗艦店中,可以看到琥珀色的平邑金銀花酒晶瑩剔透,金銀花牙膏、金銀花洗發水整齊排列,旁邊還陳列著金銀花露、金銀花茶等幾十種的特色產品。“這些都是以平邑金銀花為核心原料開發的產品,比如這款產品就是通過低溫萃取工藝,提取金銀花鮮花內的細胞水,生產出的‘青烎’金銀花露,市場反響非常好。”公司負責人拿起一瓶產品介紹說,“平均下來,我們每年要消耗2000噸金銀花,原料全部來自平邑縣標準化種植基地。”
而山東蒙山協合茶業有限公司采用“鎖鮮”技術,將金銀花制成凍干金銀花茶,每斤售價可達300多元,是原花價格的數倍。
這些精深加工產品的走紅,只是平邑金銀花產業鏈裂變的一個縮影。從初加工的干花分級銷售,到提取綠原酸等有效成分,再到開發出食品、日化等終端消費品,平邑金銀花的價值鏈條正不斷向高附加值領域延伸。
近年來,平邑縣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文化傳承,科技支撐,生態優先,標準引領,品牌賦能”戰略,鞏固提升一產,培育壯大二產,強力開拓三產。政府斥資打造四合村農文旅康養科教項目,新建“山東平邑金銀花科技小院”“非遺工坊”等設施,形成“春賞花、夏納涼、秋摘果”的農旅新業態,讓金銀花真正成了老百姓的“致富花”。
“金銀之花”
與“紅果”共生
站在平邑縣流峪鎮西溝村的地頭上,山楂樹舒展著枝丫,嫩綠的金銀花藤蔓在樹間蓬勃生長,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夏初開始采金銀花,秋季就能摘山楂果,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收入也增加了。”流峪鎮西溝村黨支部書記陳文慶擦拭著額頭的汗珠,滿臉笑意,“現在每畝年總收入超2萬元,比單一種植金銀花多增收5000至7000元!”
平邑縣獨特的岱崮地貌與四季分明的氣候,為金銀花和山楂生長創造了絕佳條件。在長期實踐中,當地形成了“金銀花-山楂”復合種植系統,2023年,該系統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今年,《農遺文化撬動鄉村全要素振興——山東平邑縣金銀花-山楂復合種植與產業系統的探索與實踐研究》獲得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題案例(綠色發展類)立項。
付曉蹲下身,指著土壤介紹:“山楂樹樹冠夏季能為金銀花遮擋強光;金銀花根系淺、藤蔓柔軟,固土護坡的同時,與山楂樹根系互不爭搶養分,二者形成天然生態互補。”這種空間布局使單位面積土地的光、熱、水、肥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相較于單一種植模式,土地利用率提高60%以上,單位面積綜合產出效益顯著提升。
如今,平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028元,較2020年增長29.19%,30多萬花農在這朵“金銀之花”與“紅果”的共生中,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平邑金銀花已有千年傳承
承天地造化,育金銀之花。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平邑金銀花出類拔萃的稟賦。
平邑縣位于南北氣候的過渡帶,地處蒙山之陽,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金銀花對水分要求不高,耐旱耐寒耐瘠薄,喜光喜氧喜沙壤,而平邑縣多山地丘陵,自然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且土壤多為透氣性強的棕壤,非常適合金銀花生長。同時,冬春旱、土壤瘠薄等又是逆境,道地藥材是逆境出品質、順境出產量。”山東省金銀花行業協會會長付曉介紹。
其實,早在940多年前,北宋的《蘇沈內翰良方》中就有關于金銀花人工栽培的記載;而1896年編修的《費縣志》更記載“花有黃白,故名金銀花,至嘉慶初,商旅販往他處,輒獲厚利,不數年,山角水湄栽植幾遍”,此處的“山角水湄”就是現在的平邑鄭城、流峪一帶。經過千年傳承,平邑已成為中國金銀花種質資源的自然分布中心和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