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講,每次國足換帥,總會引發外界一陣熱議,但這一次最大的懸念,其實不是誰會來,而是中國足球到底想用什么樣的標準挑選下一任主教練。
過去這段時間,國足在世預賽上表現不盡如人意,主教練很快被卸任,足協也隨即啟動了新一輪選帥流程。選帥本來是個正常的職業行為,沒必要賦予太多情緒,但當薪水標準成為唯一被反復強調的門檻時,這里面的局限就很明顯了。預算有限,這是現實,但執教中國男足這樣一支承載著特殊期待的國家隊,如果只看錢、只比誰便宜,恐怕誰來都很難有真正的空間和底氣。近些年,亞洲足壇的優秀教練層出不窮,韓國、日本、甚至東南亞都有不少值得學習的經驗。可如果我們每次都只問“這人要多少錢,而不問“他能帶來怎樣的改變,那就容易陷入一種只為完成任務的被動局面。
說句不太好聽的,選帥這件事上,規矩不能亂,但更不能變成套路。中國足球的癥結,不只是主教練個人的問題,更深層的還是體系和思路的落后。外教來了又走,履歷再花哨,終歸是要靠團隊去實打實落地。那些真正適合國足的教練,未必是名氣最大的,但一定是能深刻理解這片土地、能和球隊同呼吸的“自己人。如果每次選帥都變成價格談判,或者只是為了平息一時的輿論壓力,那其實就是在自我設限,把未來變成了預算表上的一行數字。
有朋友可能會問,既然預算有限,難道我們不該量力而行嗎?當然該,但“量力而行不是“將就。真正負責任的決策,是在有限資源下,優先保證專業度和契合度。亞洲不少國家請外教也沒花太多錢,但人家會給教練以信任,會讓其帶來體系級的提升。我們則往往糾結于“保守不失誤,結果就是教練來了只能見招拆招,談不上什么長遠建設。別忘了,主教練不是萬能鑰匙,也不是背鍋俠。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個人身上,本身就是對職業的誤解。
從我的角度看,中國足球最該守住的底線,是讓職業崗位回歸職業標準。選帥可以有預算限制,但不能讓預算變成目標本身。選對人,比選便宜的人更重要。哪怕這話聽起來有點理想化,但世界上哪個成功足球強隊是靠一味壓縮成本實現突破的?教練的薪水值得精打細算,但更值錢的,是對專業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要說一句,國足的未來,不能總靠“救火式的短期應對。無論請誰來,都要給彼此一個真正合作的環境。別把主教練當作治標的藥,也別讓外部壓力左右專業判斷。常識告訴我們,足球是系統工程,選帥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路還長。希望這一次,別再讓“省錢變成繞不開的主題,更別讓國足的希望,跑偏成了預算的“將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